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1

我们编剧部,除了智小贱,其他人全是妈妈。每天可以扯开嗓子,

肆无忌惮地聊娃,而不必担心被人拉黑屏蔽,算是工作的一大福利

每次都聊得很有主题,这次聊的是:戏精,是不是天生?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我女儿胆子小,怕打针,以前生病,每次都像只考拉挂在我身上,从走进医院就开始哭。后来发现哭也没用,针还是得扎。

这次生病,她变换了战术。从走进医院开始,就开启自我催眠的话痨模式:

妈妈,我们怎么又来这里了……我们走错了吧……医生只是给我做做检查,不打针。

等坐在输液台上时,她发现事实已经无法逆转,于是变换战术,不停找医生唠嗑转移注意力,最后成功完成角色反转:阿姨,我现在是医生,你是宝宝。你躺下,我给你做检查……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我方观点很明确:像我这样的宇宙耿直girl怎么会有这么戏精的女儿。不是遗传,肯定天生啊。

编剧棉小美坚定站我,她儿子8个月开始,就有观众意识了。自个儿把脑袋磕了,本来已经把眼泪憋回去了,一看到奶奶心肝儿宝贝哪儿疼的喊,马上配合表演,进入大哭的汪洋模式。

凡小美提出质疑。因为她说萨布拉那么大的时候,根本分不清自己是什么物种。只要看见鱼,就哭着闹着要往水里去。人类小动物根本不可能那么高能。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木小美坚决反对,她认为孩子根本不是普通物种(可能因为她本来就是戏精本尊),在她女儿2岁半的幼生里,她从未真正摸清过女儿的路数。

就连演戏,她女儿也是自导自演,经常自己假哭,哭着哭着,情绪好像到位了,就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真哭,哄不住那种。

凡小美还提供了一条线索。她朋友的女儿,一个极聪明的4岁小女孩,可以在双方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实力演绎“两面派”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甜甜,你今天就在阿姨家住好吗?”

“好的呀,阿姨。”

一转头,她就拉着妈妈的手说:“走,我们回家”。

“甜甜,你刚不是答应在阿姨家住吗?”

小丫头拉着妈妈的手,一边往外走,一边说:“好的呀,阿姨。”

2

孩子们天真无邪,所有的戏精表演无非是为了争取妈妈的关注,妈妈的爱。每一出都是在给我们机会参与他们的成长。

聊到这里,我突然就很受伤了。因为我发现,跟这些说自己娃是戏精的编剧做同事,很危险。尼玛,她们自己才是戏精本精。

大概是平常写故事,反转桥段玩多了,一不小心就故!意!擦枪走火。个个都是坑货,个个都是反转高手。

事情是这样的。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以我女儿为原型的《胆小鬼豆豆奇遇记》,终于进入了分集故事阶段。爱心满满地写完第一集,在小办公室读给大家听。

语音刚落,掌声雷动,别怀疑,那就是《朗读者》现场。尤其是木小美,就差现场给我颁个民间诺贝尔儿童文学奖(并没有这种奖项)。

有了编剧同僚宝宝们两米八的气场撑腰,面对编剧大大丁小包的质疑:还有很多细节不够完善,我据理力争:不用改的呀,民意不可违

屈服于民意的丁小包提议,举行一次编剧部内部的小型试读会

很好嘛,这是要现场感受一下民意

同一班人马。同一个故事。语音刚落,鸦雀无声。《朗读者》现场,秒变《吐槽大会》现场。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尤其是木小美,仗着自己是星光闪闪的准头部女主播,修改意见一卡车一卡车地提。还有剧情实现组的朱小美,理论结合实际,举例她儿子听摩多利故事的经验,连文中用到成语都量化:一篇里出现2个以上,孩子就接收不了了。

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听到更好更有趣的故事嘛,

每个编剧妈妈心中都有一部《我家宝宝XX奇遇记》嘛……

我很珍惜的呀。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这种被集体“背叛”的体验,人生难得几回有。不是戏精本精,都干不出来的好伐。没有过命交情,都扛不住的好伐。木小美、朱小美……从大学寝室,到编剧部办公室,祝我们的塑料情谊永存,就这样了好伐。

童话编剧部,又一出欢乐的扎心事故。

你戏精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

我们是摩爸摩妈们

一群坚持为孩子们产出

有价值有态度的儿童文化的爸爸妈妈

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我们和孩子就是这儿的绝对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