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彈詞

彈詞又叫講評或評彈,清代即在縣城及農村集鎮流行。表演者1-3人。樂器有三絃、月弦、琵琶、雲板等。表演者自彈自唱,有說有唱,或穿街叫唱,或在茶樓酒館、集市墟場彈唱,有一定的曲調和唱腔,內容以民間故事和傳說為主。民國時期,評彈藝人舒三和在傳統講評的基礎上,採用當地故事、事件,編成通俗易懂的唱詞,用長沙方言和平腔演唱,創造獨具風格的“長沙彈詞”,內容針砭時弊,或諷刺權貴,或表彰正義,或貶斥邪惡,嘻笑怒罵,痛快淋漓,深受群眾歡迎。其傳人彭延坤及其再傳女弟子劉望寧,於1952年自編《東郭救兒郎》彈詞,在縣內巡迴演出,曾風靡一時。黃花市農民方德文創作演唱的彈詞《一條魚》,獲省市文藝演出獎。章資超創作的彈詞《一串項鍊》,獲省文學創作獎。

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雜技

縣內人稱“雜耍”或“大把戲”,有魔術、雜技、猴戲、蛇戲等幾種項目。民國時期,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一家班”藝人,時來縣內農村集鎮表演。雜技與魔術同時演出,有頂碗、玩缸、轉盤、走鋼絲、疊椅、咬花等雜技及術酒、術蛋、變戲法等魔術節目。外地賣藥人為招攬生意,也演出一些簡單的雜技和魔術節目。1956年,江蘇省一家班組成的“雙藝雜技團”來縣內農村演出,後定居要榔梨市李公廟,1959年被省雜技團接收。1960年以後,縣內很少有雜技演出。1984年,仙人市長衝村農民4人組成一個小型雜技團,有鑽磚、劈磚、嚼碗、擊腹、鋼槍刺喉等氣功節目,在縣內集鎮巡迴演出。

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民間藝術之彈詞、雜技、書法

書法

縣內著名書法家有唐代的懷素,以狂草出名,其狂草繼承張旭,而有所發展,世有“癲張醉素”之稱。存世字跡有《自敘》《苦筍》等帖。清末和民國時期,有蕭榮爵、鄭家溉、鄭沅、唐景垚、唐景森、彭漢懷等著名書法家。縣內一些祠堂、廟宇和碑坊中,還保存和殘存不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匾額、壁畫。其中有存於榔梨鎮陶真人廟的宋代朱熹書寫的“德化無疆”,清同治帝書寫的“民賴恩福”,翁同和書寫的“古樓”,何子貞書寫的“盛世元音”,何維樸書寫的“臨湘山”等匾額及十餘副對聯。解放後,書法藝術曾一度冷落。1950年以後,書法藝術受到學校和社會的普遍關注。縣內長於書法的人士,舉辦書法培訓班,培訓青少年一代,僅榔梨鎮書法班,十年來就培訓青少年400餘人。其中杜山葉13歲所寫的楷、隸、篆書,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獎勵。1988年,杜山葉被吸收為國際書法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