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西田主人等,江苏太仓人。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崇桢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故被称为“王奉常”。入清不仕,隐于归村。工诗文,善书。隶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代第一。擅山水,少师董其昌,上溯元四家,所作尤穷黄公望阃奥。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在清代影响极大,形成“娄东画派”。与王鉴、王、王原祁并称四王,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作为清初画坛领袖,王时敏奖掖后进尤不遗余力,王、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
1638年作 四贤山水 手卷 水墨纸本
王时敏与张学曾的山水手卷粗看似有如出一辙之感,仔细审视,才发觉大同而小异。异在何处?比如,从构图上说,时敏右重左轻,右近左远,北京翰海,秋拍藏品征集,一五二,零九八六,零九六三题款落在画之左上方,而使左下一片形成空灵透气的一角。学曾则与之相反,他置近景的崇山峻岭于画面左半,右半的山势渐至平缓,并推向远处。从笔法上看,时敏、学曾显然都有拟黄(公望)之意。时敏在题句中有“勉学一峰笔意”的话,学曾没有明说,但被鉴藏家吴湖帆一语道破:观此知其得力于痴翁亦甚深……不过,从王、张各自的笔墨承袭似可察觉,二人对黄公望的理解和铨释同中有异。时敏比较侧重于黄公望用笔的利落流畅一面,他传统功底之深厚非同时代画家可以与之抗衡,多年的锤炼和转益多师养成了谨严不苟同时又熟能生巧的素质。他十分强调虚与实,繁与疏,黑与白,正与奇的对比关系。他还极善于作点睛之笔。如岸边那座简笔的草亭与亭边那株斜柳,看似互不相干,却又相映成趣。学曾对黄公望画风挥洒奔放、苍秀浑茫的一面较为倾心,从这幅手卷上可以验证他在运笔遣墨方面的丰富性,浓、淡、枯、湿,皴、擦、点、完全率意为之,而无离弦走板之弊。学曾画山石用笔松动,长线短皴,妙造天成。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在《读画录》中对他的绘画造诣予以高度评价,称其“笔势空苍,妙处无他”。事实上,无论王时敏、张学曾,还是杨文骢、恽向,他们凭借自身广博深厚的素养,在汲取、借鉴前贤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各自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位都曾生长、活动在江南的大家,虽然出身与社会地位互有差别,有的是统兵守城的将才(杨文骢),有的为官一任,做过苏州知府(张学曾),有的终生不仕,属于职业书画家(王时敏、恽向),然而他们的品性都一样的高洁,相互之间礼让有加,以四贤手卷款识为证,即有“愧余手笔远逊诸君”、“余拙甚,不足言笔墨也”、“珠玉在前,更不胜形秽之惧”等等自谦之词。或许这些言词会被视为假意客套,可是,笔者以为,即使真的含了水分,也远远胜过明争暗斗的伪文化人,或者说,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1666年作 夏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款识:宋元名家皆以北苑为宗,惟子久深得其微妙。此幅夏山图笔法飞舞,神采奕奕,真希世之宝。丙午九秋日属临,不敢固辞,聊以效颦,未能得其神韵,深用自愧。吴历。
钤印:吴历(白文)、渔山(朱文)
题跋:渔山与此图血战累旬,咄咄逼真。遂令子久重开生面,虽其灵心妙悟不繇与古人有徇知之合,不然何以浑化入神至此。王时敏题。
钤印:王时敏印(白文)、烟客(朱文)
閱讀更多 百家講壇古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