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托起創業夢——王懷梅發展獼猴桃帶富一方

農民返鄉創業既有外出闖蕩的經驗,又熟悉鄉情民情,為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帶來新的動能。王懷梅就是農民返鄉創業大潮中一朵美麗的浪花。她從打工者轉型成老闆,在創業路上留下一串串堅實的腳印。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打工十年為創業

走進溫泉鎮興隆村獼猴桃種植基地,密密匝匝的獼猴桃掛滿枝頭,令人垂涎欲滴。在種植基地的農旅一體莊園裡,筆者見到了王懷梅。這個40多歲的女老闆,看上去精明幹練。

“我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只要敢想敢幹,總能‘折騰’出點名堂。”王懷梅的話語中充滿自信。她家有六姊妹,小時候家裡非常窮。她從小的夢想是到高等學校深造,畢業回鄉從事自己所熱愛的種植行業,做一名農民企業家。1994年中考,她以2分之差落榜。當時她非常想復讀一年,但想到貧窮的家庭環境,看到父母那疲憊的身影,她含淚放棄了,留在家裡幫父母幹農活。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18歲那年,她外出到廣州打工,進了一家皮鞋廠,幹著週而復始的裁剪工作。凌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下班,一天只睡幾個小時,有時甚至通宵加班。憑著心靈手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短短兩年,她從裁剪工升職到車間主任,每月工資1800元左右。十年下來,她省吃儉用,積攢了十多萬元。

2006年春節,她回家過年,看到老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通了,房子漂亮了,相親的日子好過了。返回廣州後,她暗自思忖:“難道要一輩子打工嗎?” 2007年,她毅然放棄了鞋廠的高薪待遇,決定回鄉創業。

創業之路艱難多

回鄉之初,王懷梅瞭解到跑運輸是整個縣城最賺錢的生意之一,投入十多萬買了一輛雙橋車。但怎麼也沒有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下,大宗商品價格開始下滑,運輸業利潤越來越薄,越來越多的車主將車便宜處理了。

王懷梅的雙橋車更是慘淡經營,一個月難得拉到幾趟貨,大半年下來,除去司機工資,收入還不夠修車費,根本沒賺到錢,反倒賠了幾萬元。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工作人員介紹酵素施肥好處

王懷梅有縫紉技術,她想到了開縫紉店。首先考察息烽的市場,然後用了兩個月,跑省城學技術,準備把沒有“折騰”完的錢投入在縣城開一家縫紉店。

認準了就要幹!王懷梅的縫紉店開起來了,生意不錯,兩年下來盈利不少。意外總是來得那麼突然,第三年縫紉店意外發生火災,店裡的貨物全部被燒光。她並沒有放棄,清理之後,重新把縫紉店又開了起來。後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髮展,工廠生產的服裝款式越來越多,縫紉店開不下去了。王懷梅重新找門面開起了品牌服裝店。

特色產業圓了夢

“我創業的最終夢想是發展產業!”王懷梅說,小打小鬧的生意很難有大發展,買車跑運輸、開縫紉店、服裝店,這些都是為產業夢打基礎。

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懷梅在某農場看到獼猴桃掛果誘人,品嚐後口感特好,於是刨根問底,請教經驗。她瞭解到,獼猴桃富含維生素,有水果之王的美譽,經濟效益較高。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哪裡有適合種植獼猴桃的成片土地呢?她實地調查走訪了很多村寨,看到有的地方產業有規模,發展有聲有色,農民生活富足。溫泉鎮興隆村,經濟落後,村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大多數青壯年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婦女、困境兒童較多。很多土地成片荒蕪,長滿了雜草。

她將獼猴桃種植專家請到了興隆村,把當地的泥土帶到了省農業科院檢測機構,最後專家組給出的結論——溫泉鎮興隆村的土質和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獼猴桃。為避免盲目投資,他又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學習。2014年3月,她拿出了所有積蓄與家裡五姊妹合資,在溫泉鎮興隆村流轉土地500餘畝,開始種植獼猴桃。2014年6月,她藉資200萬元註冊成立了息烽興源永富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幾年時間,她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的積蓄,還到處向親戚朋友籌資,向銀行貸款,目前投入資金已達800多萬元。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村民在獼猴桃地裡除草

從請挖掘機翻土到把獼猴桃苗種植下去,她都親力親為。第一期獼猴桃栽完後,整個人瘦了一圈。用她的話說,就像從非洲來的。雖然出生在農村,也去很多地方考察學習了,但王懷梅沒有種植獼猴桃的實戰經驗,開始以為種植獼猴桃就跟種莊稼一樣簡單,沒想到種植下去的苗木長勢並不好。後來,她專門聘請了省、市農科院及縣農業專家到基地開展技術培訓,並閱讀大量有關種植獼猴桃的書籍,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今年幾百畝獼猴桃全部與果商簽了訂單,預計收入200萬元以上,明年進入盛果期,預計收入可達400萬元。”王懷梅說,她引進韓國技術,採用自然農耕法,酵素施肥,不打農藥,果子個頭大,營養價值高,口感極好,一點不愁銷路。去年獼猴桃首次掛果,產品供不應求,收入達88萬餘元。

致富不忘眾鄉親

吃水不忘挖井人,共同致富才算富。王懷梅沒有忘記帶領老百姓一起致富的想法。她走村串寨,向群眾傳授致富經,動員大家一起幹。

剛開始,只有高雲華和周躍菊兩家人願意。有的人認為她是“瞎折騰”。去年秋天,她種植的獼猴桃成功掛果,群眾相信了。村裡有一個叫餘群香的農戶找到她,希望她提供技術支持,她毫不猶豫答應了。餘群香一下在村裡流轉土地180畝,開始種植獼猴桃。從鬆土到栽種,王懷梅親自到現場指導。

特色产业托起创业梦——王怀梅发展猕猴桃带富一方

該村牙上組村民高元華說,他家每年20畝土地入股興源永富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固定分紅3000元。每天到基地打工還能領到七八十元工資,一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

2017年10月30日,她種植的獼猴桃獲得“貴州綠色農產品認證”。如今,已有二十多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她還與當地30多名村民簽訂了勞動合同。瞭解到村裡杜向倫夫婦是殘疾人,她就安排二人到基地進行最簡單的勞務工作,解決了他們的生活之憂。村裡為了帶動農村產業發展、村民出行方便,準備把原來的公路擴寬到6米,得知村支兩委為錢犯愁的情況後,她主動找到村裡面,捐資15000元作為擴建公路費用。

王懷梅說,她已著手申報有機農產品證書,修建相關旅遊設施,準備將興隆村打造成省級獼猴桃種植示範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