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志》|比演义更真实,比正史更生动,一切尽在其中!

作者 余襄子

《真.三国志》|比演义更真实,比正史更生动,一切尽在其中!

之前有写过一些三国人物,但很多内容都太过于草率,以及我之前尚未成熟的文字,现在看下来都有如是糟蹋了那些人物。所以,我决定,将之前写过的回炉重造,甚至重写。

三国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时期,其民间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意义,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脸谱化,并深深烙印在了许多人的心中。然而,严格来说,三国的地位不及前面的两汉,甚至都只不过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小前奏罢了。

中华文明虽说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但也是之一,而且,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的时候,都有一个误区:我们以为中华文明一直没有断过,一直都是原先生长出来的那样子。但是实际上,中华文明一直都是处于动态之中,他一直都在吸收周围的一些小文明,有些文明甚至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深深鄙视的蛮夷。

自秦朝以来,天下归于一统,废分封,设郡县,这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革命。所谓革命,必然是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果然,秦朝二世而亡。

汉朝建立以后,就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但是,汉朝的统治者又深深被秦朝流下来的制度遗产所着迷,因为秦朝所设立的这一套规矩,实在是高效。

但是,汉初的统治者们心有余悸,生怕重蹈了前秦的覆辙。在分封了几个同姓诸侯王后,减免税负,与民生息,因此才有了“文景之治”。

然而好景不长,以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敲响了皇帝的警钟,从汉武帝开始,就开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毋宁说,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大破匈奴,一方面是因为汉匈矛盾的日益加剧,另一方面也可说是汉朝中央集权的一项副产品。

汉武帝的举措,一方面重振了大汉威仪,另一方面又劳民伤财,以至于汉武帝被扣上了“有亡秦之过,而无亡秦之失”的帽子。

之后,经历了汉武帝的孙子汉昭帝的收紧政策,汉朝又开始向前行走,但是在王莽的时候,被拦腰斩断了。

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进行了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措施。然而,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有一定的道理,有的时候就连踩刹车都是一项危险的行为,就更别说往回走了。

刘秀作为地方豪强,在一场逐鹿战中接过了汉朝的大棒。但是,正因为刘秀是一个豪强,身边一起创业的兄弟,都是豪强。因此,东汉的皇权,在一定程度上比之西汉,更为衰落。

历经东汉12帝,终于,来到了三国时代。

统治一个国家,远远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仅凭一人之力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统治者就需要帮手,但是,统治者又不能完全信任帮手,在信息,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这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三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历史中的地位又是什么?想必很少有人真正想过。演义有时过于浮夸,但未必接近历史。另一方面,没有演义,三国就又显得太单调,太不惹人注目了。

在我看来,三国是一个大家不断试错,不断寻找各自方向,并为此付诸行动的时代。毋宁说,中华文明到了汉朝末年,过于僵硬,过于迂腐了。外表看似强大,实际上却败絮其中。人们开始追求外表华丽的东西而不考虑其实际用处,那帮士族所支撑起来的官僚集团,整天高谈阔论,彼此争夺一些毫无意义的虚名,全然不顾天下苍生。

所以,在朝堂内部斗得水深火热的时候,黄巾起义爆发了,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将底层百姓们长时间以来的愤怒与憋屈挥洒得淋漓尽致。然而最终,张角失败了,黄巾起义,就像是一个从远处抛来的投石弹,将汉朝的大厦砸了个大窟窿。

紧接着,军阀混战,董卓,袁绍,袁术,张绣,刘表,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是热闹。在官渡之战中,以曹操为首的寒族法家挑战了以袁绍为首的士族儒家,并且获得了胜利,干实事远比搞虚名来得实在。然而,袁绍离开了舞台,但士族却一直坚挺着,并且在之后找了个机会卷土重来,将曹家送进了坟墓。

曹操整合了中国的北方,孙权整合了江南大片地区,而刘备,也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入了西南。但是,当时所谓先进的中华文明,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司马家的晋朝仅仅只是一个过渡者,士族只是回光返照了一下罢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士族都是这样,否则,我们也就看不到“竹林七贤”的风采,以及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五胡乱华,与其说是乱华,不如说是入华,它的意义,更像是一剂强心剂打在了中华文明的身上,等到他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也就同时造就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隋唐帝国。

那么,不由得一个疑问就冒了出来,士族的意义在于什么?如果说士族统治是那么的糟糕,那么在官渡之战后,士族为什么又一次卷土重来?

三国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时代,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看来,是最为不坏的办法罢了。没有士族的卷土重来,很难想象,三国会在什么时候再迎来统一,毕竟,人心,才是最为重要的根本,只要能够拧成一股绳,其他的都可以以后再慢慢摸索,而士族,正是这股绳的中坚力量。

这就是我对于三国的一些基本看法,虽然,稍有浅薄,不够严谨。站在学术的角度看待三国,并非我的初衷,也并非我之后更文的基础,这仅仅只是我的一些个人想法罢了。我更希望,抛开一切,以人物看三国,尽可能还原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三国人物,这也是我之后将要做的努力。

我原先想以一种轻松的笔调来写,可是不知不觉,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三国人物甚多,我打算从人物的角度入手,并且,我之前也都是这么写的,只不过,回炉重造一遍罢了。

我希望,一些不懂历史,不懂三国的朋友,在看了我的文章后,也能喜欢,能做到这点,我也就知足了。


今天是2018年5月16日,不知是巧合还是因缘,《新.三国志》的开启之日,也正是我自己的生日,不惊让我感觉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刚刚想起这点的时候,还甚为欣喜。

对于我今后的文章,最近跟几个朋友也商量了一下,决定依旧贯彻“幽默诙谐”的风格,尽可能在不偏离正史的轨道上,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另外,由于大家脑海中关于三国的初步印象,都来自于《三国演义》,然而演义不等同于正史,我主要还是参考《三国志》,当然一些演义中精彩的桥段,我也会写出来,不过我会加以说明,哪些是演义的,哪些是正史的。

希望大家能喜欢,在写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争议性的地方或者我的笔误,我会尽可能在写完之后反复查看。也欢迎大家分享给喜欢的朋友,将这份 雅俗共赏 的乐趣传递下去,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对于更文的频率,由于我并非专职写作的,因此保证不了一天一更的情况,不过我会尽量缩短大家等待的时间,还望大家能够谅解。

最后,还是以 杨慎 的《临江仙》作为结尾,这首荡气回肠的诗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