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2:曹操的说服能力并不出众

曹操自己组织军事活动的第二年,也就是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全国其它地方的官员也没有闲着,很多地方军事组织联合起来,让袁绍当总负责人,

组织了十来万人的军队,合起手来去打董卓,而曹操也加入了其中,当了一个军官,叫奋武将军。

这一年的二月,董卓一见这么多人来打他,便让皇帝刘协把首都迁到长安,董卓自己仍然守在首都,把皇宫放火烧掉了。董卓的人很多,手下能打仗的也不少,袁绍这些人有点犯怵,都把自己的组织在各处安营扎寨,就是不去打董卓,都怕跑在前面当炮灰

曹操劝说大家,我们来是打董卓的,让国家重新稳定,现在人都凑齐了,大家还不去打,是有什么担心吗?如果董卓先前知道太行山东的军事活动,打着皇帝的名义,据圣旨占领首都险要的位置,据圣旨派部队向东稳定局势,这将使我们这些部队陷入不利的境地。

曹操继续说,现在董卓把宫殿烧掉,胁迫皇帝,把首都往西迁到长安,弄得人心惶惶,一时间,群众及地方公务员不知道该归谁管,人心浮动,如墙头草般观望,这个时候我们去打董卓,一战就可以把局势控制下来,机不可失呀

《三国志》2:曹操的说服能力并不出众

说完曹操自己带着人往西,准备去打成皋县,并试图占领成皋。只有陈留太守张邈和他的下级军官卫兹带了一点人,和曹操一同前往。曹操带人赶到荥阳汴水,碰到了董卓手下的徐荣,双方大打了起来,曹操打不赢,死了很多人,伤了很多人。曹操自己也在砍杀当中被对方的箭射伤,马也被刺伤,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曹操才得以连夜逃跑

徐荣看到曹操的人虽很少,但是却很拼命,坚持了一天,徐荣觉得酸枣不好进攻,也撤回去了。受了伤的曹操回到酸枣,看到十多万的军队整天大吃大喝,人都快气炸

曹操对各方领导说,我有一个想法,我建议,勃海太守袁绍带军队到孟津,酸枣各路领导带人守在成皋,控制敖仓,封锁頧辕、太谷两个关口,把人全部安营在险要的位置,再请袁术带军队去往丹水县和析县,再挺进武关,震慑当地。各路军队抓紧时间垒高墙,挖壕沟,不要跟董卓的人正面冲突,然后搞几小股人马多方假装攻击,迷惑对方,路上都要宣传我们这是为了国家,这样动乱形势会马上稳定下来!现在我们打着为了国家的名义,凑集了这么多人,却瞻前顾后,不敢去打,那些忠于国家的群众和地方公务员会对我们失望的,我替你们这些人感到难为情

《三国志》2:曹操的说服能力并不出众

大家没有理会曹操的这个建议,甚至连当时策应他的张邈都没有听他的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这么少的人敢冲在最前面去打董卓,差点死在现场,并不是出于私心想在当时国家混乱时进一步打响名头,以期国家安定后,捞取进一步升官的资本,而确实是内心是希望国家快速稳定下来,曹操是有信仰的

在汴水这一战,曹操表现出了勇敢,再说白点,就是不怕死。勇敢是做成大事情的必要条件,聪明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勇敢的人很少,所以终究做成大事情的,就是少数这些非常勇敢的人。在这个杂牌军事组织里,曹操并不是最显耀的那一个,但他居然敢于当面批评各路军队的领导,实际上是来源于对自己政治敏锐度和军事指挥能力的自信,或者说,相比于曹操,一些主流派系军队的领导的政治敏锐度和军事素养就差了些,国家反正乱了,好像有点随波逐流,在拉帮结派,爱惜羽毛,或者有的人也很聪明,认识到了曹操这一层,但是可能没有信仰,或者缺少勇气,他们在观察形势,在明哲保身,伺机而动

相较之下,曹操更像是“莽撞的”、“傻乎乎”的炮灰

《三国志》2:曹操的说服能力并不出众

还要提到的是,在吃败仗的时候,堂弟曹洪居然把自己的马给到曹操,而不是自己先跑掉,一方面说明了曹洪不怕死,且对这位哥哥情深义重,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曹操一定也是情深义重的人,不然不会有人冒着自己被杀的危险还要救他。

最后,曹操说服各路领导接受自己的指挥计划时,却当面批评他们,表现出曹操此时在说服能力上并不出众,并且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因为国家大乱,大部分人绝对是在伺机而动,观望保身,既然是去说服别人,最忌讳的是去贬损别人,不然说服计划肯定失败。这么大一个军事组织,不可能有军事远见的人只有曹操,关键还是看曹操能不能说服他们,遗憾的是,就连当初协助他的张邈都没有被他说服

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做成了大事而神化他,每个人都有长项,都有短板,曹操在这个年龄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敢和过人的智慧,但是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说服力

那人微言轻,不能说服别人的曹操将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