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凭啥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原因有4点,第3点最致命

(说历史的女人——第273期)文/冰岛啖冰 配图/历史小妖精

众所周知,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最经典战例之一,它的战略战术意义以及产生的历史影响甚至超越在它一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因为赤壁之战是被老罗神话过的,比较造假,那时的曹操哪有八十万大军?顶多二十多万,跟孙刘联军人数之比大概七比一;而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的军队可是不折不扣的80万左右,如果加上后勤部队,估计有百万之众,而东晋军队顶多8万,人数对比至少十三比一,双方实力悬殊天上地下。当时谢石谢玄叔侄面对强大的对手,丝毫不惧,以区区8万小兵干掉苻坚百万雄师,不能说干得不漂亮。那么东晋凭啥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笔者认为原因有4点,不过第3点最致命

东晋凭啥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原因有4点,第3点最致命

先说第1点原因:对于苻坚来说,他败得耻辱。说实话,苻坚跟当年的曹操一样,能把北方众多民族弄到一块也不容易,也可以说是统一了北方,其功不可没也!而且据历史记载,他在当时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明君,比如重用汉人王猛等,他重视农业,重视教育,鼓励商业,把国家治理的有模有样。但好景不长,也跟曹操一样,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统一了北方,就自信心爆棚,有点目空一切了,于是就不可一世起来,想再进一步,一蹴而就,统一全国,可是他太心急了点,失败是必然的。他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出征攻打东晋之前,大臣们有不少是反对的,吾皇,悠着点,慢慢来嘛,可他就是不听,固执己见,想当年西晋灭东吴,不是大军一到,所向披靡吗?怕什么,问鼎江南,指日可待,一百万大军,上!著名的投鞭断流的成语就是这样产生的,苻大人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也”。甚至连他的宠妃张夫人的苦劝都不听,就发兵了,这有点类似当年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太意气用事了。所谓骄兵必败,此第1因也。

2点原因,主要是苻坚用人不当

,或者确切是用了敌人,虑事不周。在大战前夕,其先头部队驻扎在洛涧附近,他竟天真地派之前在襄阳俘获的晋将朱序前往劝降东晋将领谢石。朱序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借机将前秦军情密告谢石,并建议趁秦军兵力尚未集中,喘息未定之际,迅速挫其前锋锐气。谢石采纳其计,于是派刘牢之精兵五千渡过洛涧,偷袭秦军,一战斩秦军将领十余人,秦兵万余被歼,士气跌落。

东晋凭啥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原因有4点,第3点最致命

3点原因最致命:主要是苻坚的个人心理防线出现了问题,在首战告负之后,作为主帅,他的自信心率先迅速崩溃,一军之帅的心理因素对于整个军队的成败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苻坚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前锋军统帅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便慌了。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其时北风呼呼,草木乱摇,就像无数士兵在来回操练,即时大惊失色,不寒而栗,于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两个成语又诞生了。

4点原因,主要是敌人太强,无论从军谋还是军事部署、以及团结程度等综合方面来说,都是苻坚方面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东晋方面能够有如此充分的军事部署,主要得益于谢家叔侄。决战之前,秦晋双方对峙淝水,东晋要求前秦军队后退,以便腾出地方双方决战。苻坚、苻融应允。于是前秦大军调头后撤,但是由于前秦军队规模太大,撤退无序,一撤即乱。东晋军队则迅速渡过淝水,趁秦军撤退之中,还未站住脚跟,立即开战,打个对方措手不及,致使秦军大败,死伤无数。对于东晋方面来说,可以说这叫乱中取胜,乘胜追击,也可以说是叫趁火打劫,不遵守游戏规则,因为本身说好了,我军后退,腾开场子再战,我后退还没有完成,你怎么就开打了!

东晋凭啥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原因有4点,第3点最致命

但是苻坚方面也不想想,东晋怎么可能会拿自己的8万之众去和你去硬拼,那不是自找死吗?但这正是问题所在,东晋方面也正是抓住了苻坚方面的骄横心理,所以在犯险而渡河。其实东晋方面的胜利,与其说是打胜了,不如说在心里上先胜了。苻坚之败,与其说是被打败,不如说是自己率先在心理上先败了。兵家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恰好东晋方面做到了,而苻坚作为一员久经沙场的统帅却没有做到,真的是十分遗憾。

东晋凭啥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原因有4点,第3点最致命

类似的战争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生过。宋楚泓水之战。其时,双方隔着泓水,无法开打,楚军要求宋军后退一步,等楚军过河之后双方再战,宋襄公大度应允。楚军过河之时,宋襄公部下目夷建议说:“楚兵比咱们多,应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不可!我军乃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就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建议说:“趁他们没有布好阵,进攻吧,机不可失。”宋襄公又说:"应等他们列好阵再打,此时攻打,胜之不武。”然等楚军布好军阵便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的大腿也挨了楚军一箭,元气大伤。后来大家都说宋襄公愚蠢,岂不知,宋襄公才是真君子,这样,即便失败了,没有失掉尊严。所以,有人说春秋无义战,这句话是不对的,泓水之战,在宋方,就是义战!即便是战争,也要讲道义,讲信用,守契约,这正是战国之后中华文化渐渐失去的贵族精神,契约精神!不客气地说,一部孙子兵法,一套三十六计,把国人变得圆滑世故,使中华古文明式微!当然到了东晋时期,再谈什么道义和守信已经不合时宜,此时已经是胜王败寇的时代了,因此苻坚之败从历史大进程上来看,与其说是战败,不如说是必然。总之,淝水之战,对于苻坚而言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悲剧,而对于东晋而言,能以8万人完败苻坚百万之众,却是军事上的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