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維度合作升級創新競爭力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擔任著珠海城市升級發展過程中重要角色的華髮集團連續兩年承辦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規模和影響力日益俱增。)

以色列,地處常年紛爭的中東地帶,自然資源貧乏,卻在生物製藥、現代農業、清潔能源等先進科技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是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國度之一。廣東珠海,中國內地唯一同時與港澳陸相連的城市,地理環境優越,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

一個“沙漠之國”,一個“宜居城市”,兩者從地理和文化上看都相隔甚遠,八杆子打不著邊。但說到對創新的渴望與追求,她們卻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和緊密的關聯。俗話說,“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尤其在當今的新時代背景下,地域的限制不是問題。以色列遇上珠海,既是分,也是必然。而且,新往往

意想不到、甚至有著天壤之別的個體之裡面

以色列遇上珠海的緣分,起源於兩年前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以下簡稱“中以大會”),這是由中以兩國相關政府部門、以色列駐華使館、英飛尼迪集團共同發起、迄今為止中以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交流互動平臺。

2017年,在珠海市政府的牽頭下,由華髮集團和英飛尼迪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以大會來到珠海,彼時很多以色列的企業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但依然吸引了2,000多家中以公司的到場。到了今年,“以色列的嘉賓們報名就變得非常踴躍了,”郭瑾如是說道,她是華髮集團旗下投資板塊的負責人,該集團於2015年完成對英飛尼迪部分股權的收購。

可見,過去兩年來的鋪墊以及建立的良好關係,造就了以色列遇上珠海的必然性。以色列人口僅有800多萬,市場挖掘的空間有限,中國正好能提供廣闊的市場和多元化的渠道。而以色列在生物製藥、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創新優勢,也與珠海近年敲定的核心產業更是高度吻合。

產業的孵化

近兩年來,珠海在創新升級方面的動作變得更加頻密,從人才政策到產業升級,從粵港澳大灣區到一帶一路,都有珠海的聲音和身影。這座印象被固化在“宜居”和“養老”的城市,已然決心走出舒服區,重燃“二次創業”的戰鬥熱情。

在珠海發佈的《關於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到,未來三年,珠海將以更高目標、更大力度推動創新發展,力爭將珠海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高地,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郭瑾表示,將中以大會移步珠海,不僅貼閤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精神,也體現出珠海在積極響應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珠海通以色列技+珠海孵化,展開打造新企集群的珠海式探索。而這只是一個開始。中以大會承載著這座城市在打造高新產業集群、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的新使命,“它實實在在地促成了一些合作”,郭瑾說。

確實,廣東人和猶太人的“務實”作風貫徹整場活動。在其中的B2B中以企業對接環節,來自以色列的140多家企業和中國本土的800餘家公司進行著如火如荼的洽談。據瞭解,現場簽訂合同或達成合作意向共達784宗,總金額11.2億美元,涵蓋AR/VR、人工智能、清潔技術、生命科學、工業應用等現階段與未來的趨勢技術行業。英飛尼迪創始人高哲銘(Amir Gal-Or)表示,為了促成更高效的對接,該公司還開發出一款軟件,以精準識別雙方企業之間的互補性和關聯性。

高哲銘還提到,未來還將在珠海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共建中以產業創新生態圈,推動更多優秀的以色列創新企業進入珠海、進入中國。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大會上,有15個項目完成簽約,其中之一是中以加速器,它由珠海市政府主導、華髮集團和英飛尼迪聯合建設,投資總額20億元、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有望於2020年竣工並投入運營,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資源配置和產業集聚平臺。而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珠海六大支柱產業之一,是其重中之重的合作方向。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主任黃勇認為:“在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上,藉助珠海這一創新高地,可以把中國的廣闊市場和優質產能同以色列的先進創新技術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黃勇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主任)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則表示,要多維度打造創新競爭力,除了打造優質的加速器和產業園,還需要創投基金、研發實驗室、產研一體化方案等的落實到位。

在中以加速器之外,珠海還上線了中以技術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首個交易項目以33萬元被拍下,以及中以創新企業聯盟、國家級中以創新基金,為研發、企業和資本搭建橋樑。

新文化的借

以色列作為一個沙漠帶的小國,與背山望水的“灣區”恰恰相反,但卻有著不亞於硅谷(同在灣區帶)的創新知名度。這對珠海——一個坐享地理優勢之城——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版圖裡可以扮演的角色,理應提供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氣。

“雖然以色列沒有灣,雖然我們位於沙漠帶,但我們並不缺水,我們有供水的技術,有清潔能源的技術。灣區的創新,並不侷限於地理意義上的灣區,而更多是一種創新的精神。” 以色列地區合作部部長沙馳·哈內格比(Tzachi Hanegbi)如是向《快公司》解釋說。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Tzachi Hanegbi 以色列地區合作部部長)

這種創新的精神,讓以色列在多個新興科技領域享負盛名,哪怕來自硅谷的創新公司也不少是由猶太人創辦。據高哲銘某次公開演講中提到的數據:其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最大的城市、也是全球僅次於硅谷的第二大創新城市——就有1,450家創新企業,平均而言,每平方公里就有28家創新公司,每290位居民就擁有一家創新企業。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中以大會上發表演講,董明珠表示格力造芯片有決心、有信心,並且需要依靠年輕人)

這種源源不斷的創新與創新成果,如果沒有文化的支撐是不可想象的。創新不是單個項目、單個公司的形成,而是通過聚合碰撞、氛圍打造,慢慢形成一種雛形文化,並由此吸引越來越多的創造者帶著自己的“作品”走進來,孵化、生長,再孵化、再生長......最終形成一個成熟的、循環式的創新文化。基於這種文化,在其體系下能夠持續生成多個創新的項目和公司——這可不是靠引進大型外企及其幾項技術和服務就能夠造就的。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Meron Gilbetz ,全球明星創業公司Meta公司創始人及CEO,他攜帶全新3D全息眼鏡向觀眾展示了魔幻般的科技魅力)

當今中國和中國企業有著愈發強烈的創新慾望和訴求,在國際舞臺上的創新話語權也在加大。但要讓這股熱情、這種勢能持續下去,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文化機制。正如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所言:“資源是會枯竭的,只有文化生生不息。”

全球知名創新諮詢機構IDEO的亞洲區執行總裁Charles Hayes曾經告訴《快公司》:“當人們談及中國創新的時候,更多是指科技類企業的創新,但創新的層次有很多,我認為下一波比較明顯的創新信號,不一定是更多的科技初企,而是不同的企業管理者開始重視領導力、人文和文化等層面的創新。”

新世界集團接班人、K11藝術購物中心創始人鄭志剛也在去年的某次活動中提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很重要的機會,是做一個文化硅谷區,因為文化的建設可以吸引國際人才和優秀人才到來創業、創新。

狼性文化奠定了硅谷,地處粵港澳大灣區高地的珠海,何不以開放務實為其核心文化精神?有了中以大會這麼一個實在的開端,珠海也有望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中以大會之於珠海,何嘗不能是烏鎮論壇之於烏鎮,又或者達沃斯論壇之於達沃斯小鎮?

圖片 |中以大會官方提供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全球創意人物100

「閱讀原文」,就可以看100個創意故事啦~

本期封面:瑞茜·威瑟斯彭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轉型製片人,如何一出手便是《大小謊言》這種橫掃艾美獎的作品?

当以色列遇上珠海:多维度合作升级创新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