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兴起的食品革命

90年代兴起的食品革命

90年代兴起的食品革命

改革开放40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90年代掀起了食品革命。

90年代以来,一些营养学家提倡的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野食品、黑色食品、绿色食品”等,十分走俏,掀起了一场食品革命。

吃野——回归大自然

野菜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以及食用纤维等,而且营养成分也高于常见蔬菜。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地方兴起了野菜消费热,野菜不仅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而且受美食家的推崇,身价倍增,成为高级饭店、餐馆的席上之珍。野果中的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沙棘果的VC含量是苹果的400倍,葡萄的200倍,橘子的20倍,山楂的14倍,它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酸和脂肪酸等,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其它野果如桑椹、金樱子、野藷薇、酸枣、银杏、越橘等也都有很好的食疗作用。野味以昆虫类较多,如蚂蚁、蝗虫、蚯蚓、蚕蛹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塞西哥、瑞典等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昆虫食品。

曾经的一段时间,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的许多食品店的柜台上,也摆上了油炸蝎子、蚂蚱、蚕蛹等昆虫食品,且颇为畅销。

黑色食品——尊为上品

黑色食品从狭义上讲是指带有黑色字眼的食品, 如黑米、黑葡萄、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黑香菇、黑松子、黑荞麦、黑枣和鸟骨鸡、黑鱼等。广义上的黑色食品除以上这些品种外,凡黑色素种皮的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食品,均可称为黑色食品。如海带、紫茄子、发菜等。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一股“黑色食品热”,市场上出售的黑芝麻糊、黑糯米、黑米锅巴、黑宝餐饼等,都成为食品销售的俏货。

植物的黑色果实所含的黑色素、蛋白质等成分,对美容健体、抗衰防病确有奇效,目前,我国研制、生产和发展黑色食品的热潮正在形成,继黑米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含有17种氨基酸以及各种维生素,其营养成分普遍高于普通稻米之后,黑豆、黑豇豆、黑豌豆等黑杂粮经过深加工,同样成为口感好的食用佳品。

90年代兴起的食品革命

绿色食品——新潮的选择

随着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人均肉、禽、蛋、奶、鱼的消费量明显提高后,消费需求的发展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迈进,因此,无公害、高营养、高质量的“绿色食品”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绿色食品”不仅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也高,由于“绿色食品”产、供、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内在质量好,营养价值高(含生态价值),价格高亦卖得出。在香港超级市场,“绿色食品”价格比一般食品高一倍,一上市,消费者仍争相购买。我国首批推出的40多种“绿色食品”上市后,虽价格较高,但也十分畅销,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城乡居民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

家庭“吃”新潮

吃素 科学研究表明,肉食品和10大死亡原因中的6种疾病(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肝硬化)有关。西方一些国家肉、蛋类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为主的蔬菜,特别是有防癌和和避免动脉阻塞作用的食品成为抢手货。

吃野 营养学家提倡人们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野菜、野果、野味食用。

吃粗 如今的好米、精面反倒不如粗粮值钱。究其原因,

粗粮营养成分多,对人体有益。

吃杂 所谓吃杂,即提倡“营养平衡”“合理配膳”,而不能

想吃什么,好吃什么就随意偏食。“杂吃”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90年代兴起的食品革命

穗人饮宴的“反吃”世界

长久以来,食品的价格都是肉贵骨贱,猪肉比猪杂(上水下水)贵,上菜比下菜贵,细粮比粗粮贵…。而今,人们肚里的油水足了,要吃精的、刁的,把东西吃“反”了。到市场一看,很多食品的价格都颠倒了过来。

,肉贱骨贵 排骨比上肉价高,肉贱杂贵,猪肚比上肉价高,猪腰比上肉价高,卤水猪舌头比卤水猪肉价高……

,肉贱头贵 以前把大鱼剖开卖,卖鱼肉要搭配鱼头,而今卖剖开的大鱼,档主把大鱼头另斩开来,作高价销售,买者甚多,说鱼头的肉好吃。

,腿贱爪贵

以前,一般家庭吃鸡,都把鸡爪斩出来煲汤,作“等外品”处理,用鸡腿来孝敬老人或优待小孩。今天,鸡爪被称为“风爪”,其身价倍增,成为道上菜。

,粗粮比细粮贵 细粮的优质大米价格一般要低于许多粗粮。高收入户经常吃粗粮,说吃粗粮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上菜销售平,下菜好销价扬 以前,菜心、芥蓝、菜花、菠菜等为上菜,称马齿苋、番薯叶、山芥菜、君达菜等为下菜。现在这些野生的、粗生的下菜日益好销,价格看涨。人们喜欢其无污染、有野味有食疗效果的特点。

,飲料受冷落

,矿泉水吃香 过去人们饮汽水已感到是一种高级消费和享受,而今,连橙汁、柠檬汁之类的较高档饮料已渐少人饮用,而矿泉水则被人们重新认识,喜欢它含有很多微量元素。

90年代兴起的食品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