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厌学,12年不说话,孩子失去反省,会丧失自我强大的资本

因厌学,12年不说话,孩子失去反省,会丧失自我强大的资本

孩子从小失去自我反省,就会丧失自我强大的资本

其实下文这个案例的关键点,是孩子从小大部分时间和年迈的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在一起,随性长大,难免就已经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上平时贪玩,学习成绩不太好,并且自以为是,当回到父母说身边时,或受到家长的严格管束,厌学情绪就会滋生,甚至连上学时需要早早起床就有厌烦之心,可见孩子的性格太娇惯自己了。

厌学而想着辍学不读,同时遭到家长的责骂,加上孩子心胸窄,生性懒散而自暴自弃,遇事就会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内心明知自己的理由站不住脚(其实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更多是缺乏实际行动装不懂,甚至强词夺理),但又无法对抗家长的强势,于是就会生闷气、生怨气,有的把沉默当成了最大的反抗(宅在家玩游戏呈现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有的对家长脾气暴躁而出现焦虑或强迫症现象。而这个孩子,把沉默不语当成了一种无声的反抗,时间久了,甚至连自己都无法走出来,加上家长的后知后觉,反而把孩子的内心行为问题当成精神分裂症来治疗了。这种心理抑郁症现象,其实更难发现和更难治疗,甚至比躁狂型精神分裂更棘手。

教育,最难唤醒的是装睡之人,久了,就会成为一种难以解开的心结和怨愤。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一种病,一种焦虑,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抑郁!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及早发现,并从精神上给予激励和疏导,敢于面对和自省,才会从精神上让孩子强大起来!

一个孩子从小失去了自我反省,就一定会丧失自我强大的资本,这是心境问题,更是性格成长问题,十岁左右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这种成长心态,一旦家长的话孩子已经不愿意听或不听,性情拧巴和固执,进入这个阶段,无论家长是耐心沟通,还是言语上的责骂,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偏执和认死理儿,因为问题的根源是孩子内心的慵懒和太容易自己娇惯自己了,即便他能够反思自己,但难以实施脚踏实地的行动,以此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不行动就越容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这时候,如果孩子从家长身上找错儿,就会一找一个准儿,这一点,与我们社会教育的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好像孩子从来就没有错儿,一旦有错儿,也都是家长的错儿!为此,凡是蜗居在家无欲无求的孩子和无奈而焦头烂额的父母,都应该反思彼此的成长。

真睡着了和装睡着了, 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外人很难分辨,但事实是,教育,最难唤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缺乏对孩子的爱,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缺乏的,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直面以对!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所以,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就应该强调和留心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爱、领会爱的眼睛。

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是爱在心里,但又百般焦虑。父母自己种下的因,应该自己及早去化解,如果不愿正面接受问题,自己的寡断更会映射给孩子优柔的个性,这时候,并不怕孩子拥有自己的选择,最怕孩子真正站在抉择面前不做任何选择........此时此境,家长总指望专家或别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永远解决不了根源存在的问题。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孩子若有爱,父母身上和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可爱。我们经常说的陪伴成长,并不是每个父母的生活都能做到那种境界,理想可以很丰满,但现实社会和生活毕竟有太多骨感和无奈。陪伴孩子成长,就不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靠打拼给孩子好的生活,就难以做到真正的陪伴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中,如此的父母还是存在不少的。

就如下面案例中的孩子,并不是想办法不给孩子压力而让他快乐起来,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励孩子的精神世界,而要让孩子的精神成长充满动力,才能勇敢的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

因厌学,12年不说话,孩子失去反省,会丧失自我强大的资本

小勇开始尝试拥抱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弟弟

以沉默对抗,12岁就对家长不说话,12年没开口成语障

24岁的小勇(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精神卫生科诊室,这个母亲口中12年没有和家人说话的男孩还是一如往常的冷漠,别人向他打招呼寒暄,他始终都是漠不关心。在沈医生的要求下,家长到诊室外回避。诊室里,沈医生问小勇:“你是不是一直感到不快乐?”这个问题让小勇手上的动作滞了一滞,沉默一阵后,他发出了一声“嗯”,这是这个男生12年来第一次主动回应别人,而且还是陌生人。

不说话的男孩。14岁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小勇妈回忆,小勇12岁的时候,变得极度厌学,以前开朗外向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不语,家里人拿他没办法,六年级没上完就休学在家了。14岁那年,带他去专科医院看看,结果当场就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十多年过去了,孩子就这样不上学,不和家人说话,也不出去玩,除了宅家上网就是帮爸爸干活,药倒是一直都没有停。

沈医生追问,孩子生活中会不会经常狂躁或者做出攻击性的动作?小勇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他平时就是安安静静呆在家里,我们交代他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小勇15岁那年,我们又要了个孩子,他对弟弟也是很亲热,从不会欺负他,除了不开口说话,他还算是个乖孩子。”

不是精神分裂症!

为了给小勇测查,沈医生颇费一番功夫,沈医生让他用简单的是和否来回答,尽管很难,但这次心理测查让大家有了重要的发现:小勇并不存精神分裂的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但有中度抑郁,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小勇并非精神分裂而是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症精神疾病了,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三者往往是不协调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冲动,攻击的行为,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的社会功能还会退缩,最后变成残疾人。而单纯的抑郁症,尤其只是抑郁,更多的表现为情绪上的低落,是不会出现认知行为上的扭曲歪曲的,人的社会功能也不会退缩,只要及时治疗,完全可以恢复成正常人。”沈医生介绍。

小勇为什么12年不说话?

沈院长为小勇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同时更侧重为他做心理辅导和治疗。面对这个倔强但又不失个性的孩子,沈医生每次都会很耐心很仔细地倾听,鼓励他自己组织语言,表达想法,同时也会对他进行催眠治疗。

小勇说,他家里是养甲鱼的,他小时候,父母起早贪黑都住在甲鱼塘边上,怕别人来偷,根本顾不上管他。他从小大部分时间是和曾祖父曾祖母生活在一起,那也是两位年纪很大的老人了。可是,读书要每天早起,每天早晨面对家人的催促,小勇渐渐变得讨厌上学。

可是,父母却从不和他沟通,看他不要读书,只会一味地骂他、批评他。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小勇这种不满情绪到达了顶点,为了表达对父母的抗议,他决定从那时候开始就不和家人说话。这么多年来,他不仅不和父母说话,亲弟弟、姑父、姑妈、叔叔、婶婶、姨妈、姨夫、表妹、堂表兄弟姐妹等,他一概不理,只和一个堂弟、一个表妹在5年之内有过对话。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那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后,这么多年的药,小勇又是怎么吃下去的?小勇表示,开始的时候吃了药就有很大的不良反应,头晕恶心,整个人浑浑噩噩,那时候他就知道这药吃不得,以后家人把药给他,他转身就偷偷丢掉,十多年其实根本没吃过药。“我知道自己没有精神病,但我过得很不开心。”

沈医生听了这番话,又无奈又心痛。

小勇和妈妈也达成了和解。

在数次积极治疗后,小勇开始尝试拥抱比自己小十五岁的弟弟(上图),出现了两个人温暖相拥的场面,让大家都非常感动,也表达了想走出家门,接触社会的想法,三个月前,小勇找到了一份和他最爱的电脑相关的工作,成功迈出了走上社会的第一步。

接受心理辅导最小的孩子才4岁

沈医生说,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孩子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他接诊过最小的患者才4岁,青春期的孩子尤为多。

这个4岁的小患者也让沈医生印象深刻,他一不开心就拿头撞墙,家人拉都拉不住。沈医生问清楚后才发现,这个小娃儿是不知道如何向家人表达自己的不悦,而家长也没有教会他正确的方法,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沈医生还接诊过一对相约自残的小姐妹,俩姑娘都还在上初中,也是抑郁症。为什么会想要自残呢,她们都跟家长发生了一些冲突,觉得极度委屈不开心后,应对的策略就是用自残,用这种方式来和家长进行对抗。

问题家长容易带出问题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自身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对孩子的治疗,不光要引导孩子本人,还要教会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也需要培训,孩子有情绪问题的,家长也需要和心理医生沟通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