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刘慈欣说的“IT技术的增长造成人类进步的假象”?

JesSE


如何看待?在我眼里,刘慈欣与马斯克一样,都是狂热的外太空殖民主义者,他们都这样认为:如果人类陶醉于地球的这点沃土之上,那么等来的只有是灭亡,人类的目标只有是星辰大海。

马斯克曾在节目采访中说道:人类不该是只拥有一个地球的种族,这样人类的未来并不乐观,人类在未来肯定要拥有多个宜居星球,在不同星球上面延续人类希望。

如果你关注刘慈欣的讲座,你也会发现,刘慈欣表达的意思与马斯克有同工之妙,刘慈欣认为现代人类对航天的投入占比远远小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阿波罗时代。加快航天发展,才能尽快让人类寻找到另一个星球。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绝大部分的人正在为着生活而奔波劳累时,总要有一小撮人会满怀担忧的看待着未来,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必须有人去做的,审视着看待未来,从刘慈欣的小说中就可以看出来。

IT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人类生活巨大的改善,这是无可否认的,我始终认为,只有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之下,国家才会投入大量资金去征战太空,当初阿波罗时代为何进展飞速,那因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后来,还是部分经济方面的原因,终止掉了。

所以刘慈欣的这句话正是包含了他对未来的担忧,他担忧的不是现在,而是不可预见的未来!


一枚游戏科幻迷


刘慈欣先生说得很有道理。从《三体》中可以看到,他对科学取得颠覆性的重大突破期望很高,这也就是他幻想三体人通过一个小技巧锁死了加速器技术进展就窒息了人类取得重大科学进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在写到人类掌握了核聚变技术后信心爆棚,敢于挑战三体舰队时那种嘲讽写法的原因。但客观地讲,刘慈欣先生仍然是基于科学而谈科学,没有把科学发展置于社会广泛发展的全景中来考量。如果这种考量,他就不会觉得IT技术取得了格外反常的发展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发展到二战后20年,也就是1960年代,依靠技术解决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工作已经进展得差不多了。固然世界上还到处都是饥饿,但饥饿已经不能靠科学本身来解决了。从那以后,人类面临的更大问题是解决社会的问题。而通讯技术的大发展,实际上主要起到了这个作用。IT技术是通讯技术大发展的自然延伸,通过数字化的信号处理和集成化的硬件发展,让通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跳跃,也让通讯技术直接密切介入甚至是改变了人类社会中人和人的互动与关系,从而让我们觉察到IT技术的巨大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冲击。而这种巨大变革的背后,也是因为资本的力量在不断推进。还有一点则是IT领域相对门槛不高,这让日本、韩国、新加坡、现在又加上中国这些相比于西方的后进国家能迅速置身于技术发展的第一阵线,也贡献了更多技术发展的动力。

与之相比,如刘慈欣先生提到的发电机技术和核聚变技术,虽然前景很美好,但并不急需。核聚变虽然美好,虽然各国通过了ITER项目协力推进,但看看ITER各个参与国三心二意的态度就知道它的感召力有限。连不需要盈利的国家投入研发尚且如此,那就更不要说私人资本支持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了。总之,不是人类智力水平碰到发电机或能源这样的重大问题就碰壁了,所以找了一个IT领域绕路过去,形成了技术进步的假想。而是人类技术的进步总在发生,在当今条件下这种进步被格外体现在IT领域而已。


科学时评


确实是这么回事。原因如下: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我们看到最多的现象是以下这些:

一、手机CPU每年都在升级换代。

二、手机内存、电脑内存都在逐年增多,回忆之前的手机内存只有几十兆,而现在的4G、6G……

三、宽带网速逐年提高,各种视频应用如视频聊天,在家看4k高清网络电影全都实现。

四、各种互联网服务,如叫车出行,点餐外卖等等层出不穷。

………………

以上这些变化必然会让普通大众认为,现在的科技真是越来越先进了,继而认为科学很发达。


但实际上,科学是否进步够大,主要还是看有没有革命性的东西出现。例如:

光纤的出现和应用

这就是稍微革命性的东西,它让全球的宽带提高了百倍、千倍。各种运用因为光纤也才得以出现。

但是光纤的出现,以及光纤的可能应用上世纪就有了。

图为华裔科学家高锟,他1966年发表的《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并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而他也在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以说,在科学界,要想定义科学是否进步很快,主要是看一些能否带来革命性的东西。咱们来举几个未来可能的例子。

能源存储,电池

如果电池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且成本很低很低。则,这将带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试想一下,如果一块跟油箱大小差不多的电池,充满电后可以跑2000公里,且充电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那么,电动车的迅速普及就是一个必然,普及速度将快到令人眼花缭乱。

当电动车大量普及后,那么中东产油国的话语权会进一步下降。燃油车逐年减少,我们的空气也会相对好起来。

高昂的燃油成本没有了,只剩下“电的成本”,而电的成本是很低的,可以想见,未来购车的人群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升。

常温超导

若常温超导能实现,则人类的能源使用效率会大幅提升。

图片来自Mai-Linh Doan

火箭推进技术

图片来自美国空军。

现有的火箭推进依靠化学能,这让人类登月、到火星的成本很惊人。

完全可以说,我们能向太空迈出多少步,全都取决于火箭推进技术。

但目前来看,未来几十年,现有的动力推进系统难有革命性的进步,这实在是让很多人感到绝望。

在这些人眼里,现在的太空探索方式,升空技术都跟上世纪没有本质区别。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美苏争霸时,太空探索如火如荼,因为那时的人们坚信,21世纪将是太空的世纪,他们坚信21世纪初(也就是2018年),月球上、火星上将住着很多人。

然而现实情况是:

距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上,连一坨新鲜的人类大bian都没有,各国都减弱了登月的兴趣。

从一个很大的历史尺度来说,或者换句话说:

300年后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个年代,也就是2018年左右,那时的人们会怎样看待我们?定义我们?

他们会将我们的这个时代定义为:

在太空探索上裹足不前的时代。

而原因,未来的人们也清楚,这就是目前的我们还不具备大举进军太空的核心技术。


寒木钓萌


(补充:观点鲜明,要表达的就是大刘说的这些都是基本事实,但是,是个对的废话。因为我们都知道。况且说起来,我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属于正常水平,并且还有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需要突破,没有借鉴的学科发展永远是打硬仗,啃硬骨头,一夜突破那是天方夜谭。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滞后,停滞不前的问题。你总不能把猜想的东西作为标杆衡量现实世界吧?至于他说的it的大发展反应了基础科学的落后,在下边看吧。那等于说一个人的胡子长得很快,证明他自身的成长有所滞后。不是吗?it领域的技术、理论哪个不是吃老本,建立在基础科学之上?)

不得不说你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比我要强不少,但问题的深度,呵呵

说正题之前必须得说说老刘和他的《三体》。

老刘就是个写小说的,即使他从事过某种科研工作,但是他的见解完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还真把他说的话当回事了?严格的说,他的小说算是一个大杂烩吧,好莱坞的创作转变为观众看得见的影视作品是个非常微妙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内容其实只是原作品的几分之一甚至都不到;另一方面就是观众接受度,市场热度,重复率等等。这么说吧,他的作品想由文字变为影视作品,说快可能会明年就面世,错过这波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好莱坞从来不缺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不缺科幻类的大湿作品,缺的是买单的观众。

喜欢《三体》的朋友别和我吵,没必要,好莱坞看多了你们自然明白。光这两年面世的作品就一箩筐,好莱坞几乎已经把科幻片市场的题材挖遍了,已经到了必须靠豪华的演员阵容和花哨的制作来支撑了,甚至于整个好莱坞必须团结起来组团创作来满足观众口味。比如,《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等等,均是好莱坞大片儿的明星和相应的英雄角色的大杂烩。为什么说他们缺的是观众的买单,其实就像《环太平洋》等等都纷纷加入中国元素讨喜中国观众一样,中国巨大的市场让他们不得不低头。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强大到可以让好莱坞冒险,用中国作家的作品吗?很难说是吧?我当然希望我们中国作家的作品能够搬上国际顶尖的大银幕,问题是还是需要相对来说清醒一些吧。况且还有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呢。一色的欧美人的英雄角色,真的是我们中国的科幻电影吗?呵呵

反过来再说题目里的问题。

他提到的火力发电领悟技术,煤变油是不是技术革新?算不算先进?各种各样的环保改进算不算?其他的,例如咱们中国独步全球的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算不算?马伟明院士搞的电弹和无轴泵推呢?不想再举例下去了。说说他认知的问题。刘慈欣的认知其实还是停留在相对局限的范围。他可能会认为通讯行业的大发展就是技术的革命吧?量变带来了质变这似乎没问题,但是,还没有到这个领域把其他领域远远领先的地步。通讯业的大发展还是建立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无非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或许还有网络时代的数据集中化——大数据?等等,这些进步在技术上并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和几次工业变革的技术相比,还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用户群的庞大基数上。换句话说,这个话题之所以火无非就是知道的人多一点。

再说说题目里提到的几个领域的技术。

生物领域。不用说了,这领域的发展严重受限于道德束缚,不然的话,克隆人早就有了。不算先进?我可以肯定的说,目前这个领域隐藏的技术远远多于我们所能看到的。如果放开它的手脚,那才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所在。

航空领域。老刘的认知还停留在把歼八弄成数字电传不是进步的水平?这个如果有争议,那么五代机歼20呢?很显然,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歼20比f22至少在航电、感知方面要先进的多,是有代差的。当然了,很多人立马会说老刘着眼于全球。那也没问题,f22到f35的进步也是跨代的。

哲学领域。不好意思,哲学领域的框架已经非常成熟,这个领域缺的无非就是旧瓶里装什么新酒的问题,尤其是在有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哲学领域没有什么新概念新体系一说,只有新的素材。就像是文字,就像做文章,基本上没有根本创新的空间了,无非就是组织方式嘛。

物理领域?核聚变、量子力学等等这些伟大的变革正在进行中。什么投入产出比,什么耗时巨大都不是事,而且这种谁掌握谁就能独步全球的技术领域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的,通讯产业这种投入点钱和人马上就有成果和收益的领域跟它们不可同日而语。这些领域的进步才是真真正正的跨时代的科学进步。通讯改变的无非是人与人的交流方式而已。重大的科学变革永远是曲高和寡的。就比如核武器,能弄出成果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国家。

通讯技术,尤其是那个“该死的IT”离开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可能把人类带入未来的。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枪没有炮,没有那大大的方舟,光靠“千里眼顺风耳”你是出不去的。有异议?再贴地气一点,我们可以慢点交流,可能源不够、健康出问题就得完蛋啦。

总之,刘慈欣,安心好好创作吧。蹭热度其实也无所谓。只是,希望看到的各位有个理智的认识。反正我不太赞成“新相声”一类的炒作。听起来高大上,真正体验一下,马上可能就得说脏话。呵呵^_^


shifou


看起来似乎挺有道理的,确实现在IT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一些关键的技术或者理论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

1.IT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假象,所谓的飞速发展不过是集中爆发而已

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其它智能产品在硬件上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冯·诺依曼结构,从每年的产品更新只能停留在性能的更新或一些功能的扩展。

当然我说这些可能很多人还没有完全理解,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这些硬件上的技术创新实际上还得停留在原来框架上。

当然你可能还是不同意我的观点,因为在软件方面的进步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仅仅靠硬件是不行的,但深入研究后就会发现在软件上的进步也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就拿最近两年炒得比较火的AI而言实质上也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才取得的,其并不是一下子就出新的新名词。

实质上看IT技术的飞速发展本身就是假象,其实它是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的结果。

2.基础的理论、基础的技术等都需要长期的积累

就拿计算机而已现在还是依靠的冯·诺依曼结构为模型的,而芯片的材料上现在主要还得靠硅,这些都属于基础。

无论是技术材料还是原理等这些最为基础的东西都是需要探索的,是急不来的,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等只能尽可能地缩短其周期而已,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完成的。

3.最新的技术成果与具体的产品之间存在“代沟”

即便前面所说的基础理论、基础的技术等得到了突破也是很难应用于实际产品之中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代沟”。

就电池来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最新研发出XX电池取得重大突破,但多年后还是没有看到相关的产品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成品上市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性、稳定性、成本与成品率等方面,如果这些达不要要求再好的技术也是无法应用于实际的。

总结

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是长期的事,并不能一朝一夕取得。IT技术上的增长和进步只能算长期爆发取得的,人类在宇宙中只能算很小的一粒尘埃,我们要想真正的了解宇宙并且利用它为人类造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这条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没有尽头的。


书虫数码评


一个文明的未来,它的结局是开放的,多样性的,是有种种可能的,可遗憾的是,没有人在意这些,人们只认同那些他们认为有发言权的人。谁规定人类的未来必须是星辰大海?必须是星际旅行?宇宙太大了,大到我们这个文明哪怕倾尽一生,也无法完全探索它,甚至到人类文明灭亡的那一刻,人类兴许还没走出太阳系。若真是如此,那种星辰大海的雄心壮志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人类想走出去,太难了但是——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建一台巨大无比的主神计算机,在这个计算机里模拟一个、多个乃至无穷个宇宙的话,那么所有的宇宙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无需花费时间探索它,我们了解关于它们一切的一切,我们主宰着它们,掌控着它们,并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观察着这些宇宙中诞生的生命和文明,就像那些高等文明曾经观察我们一样……

我们真的没必要一定要走出摇篮探索宇宙,因为那没有多少意义,谁能保证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不是高等文明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呢。



月光寒开脑洞


看到IT技术这几个字,我突然想到刘慈欣发表于2017年在《科幻世界》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标题叫《圣诞日》(?记不清了)。刘慈欣描写了两段故事,第一段故事,20世纪60年代末期,俄罗斯火箭的总设计师科罗缪夫(以下简称为老科),他正在现场观看第一次火箭升空,一个外星人打扮成勤杂工,对老科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值得庆祝。外星人还掏出酒,要和老科干杯。老科说,今天确实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好日子。外星人说,今天这个日子,可以称之为人类的出生日。第二段故事,20世纪50年代,一群中国科学家在欢呼,他们终于第一次实现了人脑联控。那个外星人又出现了。这一次,这个外星人打扮成为一个清洁工,同样要和总工程师干杯。总工程师非常自豪,告诉他,有了这个技术,以后人类就可以生存在电脑的虚拟世界,一个人拥有一个星球,甚至一个人拥有一个宇宙。外星人听了他的话,沉默了一下,转身离开,外星人说,这个日子,可以定义为人类的流产日。外星人说了一句让人意味深长的话,它说,想想吧,抬头看看星空,为什么看不见外星文明,是有原因的。

通过这个故事,刘慈欣以外星人的口吻告诉我们一个他的猜测,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找不到外星文明呢?是不是因为外星人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失去了向深空探险的动力呢?如果人类都生存在虚拟世界,会不会终将消失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哲学思辨。其实,刘慈欣未必看不起IT技术,也未必认为IT技术就不好,不强大,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是他有一种深深的疑虑。过去,人类改造大自然,自始至终在与大自然搏斗,生活在大自然。而如果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人类会不会脱离了大自然,最终自我消亡呢?其实,刘慈欣这是多虑了。人类是不会被享乐控制的,至于原因,我会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怀疑探索者


确实是这样的,人类经过了三次科技革命,至今还没有出现第四次科技革命,现在快速增长的IT通讯技术确实给人们造成了科技在快速增长的假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科技进步?从第一科技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的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空间技术、核能为代表。都在那个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科技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前财富。那么,如果有那么一项或多项技术能快速将人类的科技水平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快速推向目前的十倍甚至是几十倍以上,那就可以称为科技革命了。

在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以后将是什么能推动人类的进步,说什么光纤,说什么电池技术进步,说什么新一代的火箭技术啊,都没有抓住正真能把人类带入更高台阶的实质。

我认为,在没有基础理论突破的情况下,在现有的基础理论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能实现的突破就只有1、可控核聚变;2、人工智能;3、特殊材料(比如石墨烯)的突破。尤其可控核聚变这个最厉害,一旦可以商用直接就可以打击现有的社会形态。比如上面提到的电池的大幅度改进,直接在可控核聚变面前完全没有用,在近场无线充电情况下,电池现有技术完全足够。火箭也可以以聚变燃料推进,计算机也可以通过它获得更强性能(不计电力消耗,直接液氮冷却超频)。人工智能,现在很多科技大牛,包括刚刚入土的霍金都担心的一个事情,就是人工智能将摧毁人类,我认为他们都想多了,人工智能不会摧毁人类,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即使智力远远高于人类,它也不可能消灭人类,为什么?因为这种人工智能也将拥有人类的道德。新材料就不说了。所以,以可控核聚变、超级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为代表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那么第五次呢?肯定需要新的基础理论了,但可以设想一下。在可控核聚变的加持下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财富创造能力,那么由于地球的空间狭小,大规模移民太空必将成为必然,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每个人都必须是合格的宇航员,可能吗?不太可能。但是如果人类实现了一种技术,不管宇宙飞船或者是一座城市是飞出地月系还是太阳系都像做公交车一样平稳不失重,那将是什么场景?我可以到火星去度假,也可以到金星去买栋别墅。实现这样的条件就是人工重力和反重力(靠巨大飞船船体的旋转产生的向心力不在这个范畴,三个字叫不经济)的实现。这个现有的基础理论肯定做不到。

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什么呢?原谅我脑洞太大,就是能量和物质可以大规模互换的技术,想想看,如果将一颗恒星的能量全部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各种物质元素,也可以将宇宙的任何物质转换成所需的能量,那么人类真的就可以成为神了,任何东西都可以自由创造,这种能力上帝也没吧?

后面的被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帮忙吧


李白露1


这个大刘说得很对,其实不只大刘一个人说,国外也很多有识之士这样提醒大家。那句:我们想要飞行汽车,却只得到140个字符。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著名抨击。

基础物理学要不是发现了引力波,近半个世纪都没有什么重大发现。20世纪两根物理学支柱,一根量子力学,一根相对论,都是20年代左右就已经发现。二战搞出了核能,二战之后发明了导弹,搞出了航天技术,算是又一次的爆发。再之后,但是登月之后,航天技术也几乎原地踏步了。国际空间站都放弃了,40多年再没登月。幸好现在出了一个马斯克,搞出了真正的可服用火箭,算是给航天技术挣回了点脸面。

核聚变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热核能最热门的卡托马克装置也是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的模型。进步的只是加工技术。

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于物理学要好,基于基因的研究遍地开花,器官移植简直已经出神入化。但是这些都是在几十年前的根上开花,现在却并没有什么新的重大发现。人类到现在竟然都搞不明白癫痫是什么回事,记忆到底是什么,思维的本质。。等等。

看看90年代的的B2战略轰炸机,现在都没有被淘汰,为什么?你可能说是贵,其实是技术发展停滞,没有新技术,美国想换代都换不了。

只有it技术发展得快,摩尔定律一次又一次的被验证。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让大家生活的非常便利,自动驾驶眼看也近在咫尺,许多人就误以为人类所有的科技发展都取得了这样快的发展。实际却于此相反。


洗洗车创始人陈波


基础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在认知水平或者说技术积累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基础科学很难有质的提升,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从历史发展中可寻得一点规律,那就是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历史中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大的发展,而一旦发展就是井喷式的。

社会科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时出现了爆发,全世界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这些思想是凭空出现的吗?肯定不是,只是天才们利用前人的积累突破了瓶颈而已。在他们之前的那几千年人类并不是白过的,一代一代是有思想积累的。

自然科学从十七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期是个爆发期,这种爆发自然也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几千年来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逐渐积累的结果,当然离不开天才们的顿悟。但如果当时数学知识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顿悟了也没用,没有理论支撑一切都是假的。

而现在可能正是处于爆发期之后的平稳期、积累期。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不可能一直爆发,需要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比爆发期要长的多,所以在以后几百年内基础科学没有大的进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等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下次爆发又会到来。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正是这个世界的最基本规律之一。有高潮就一定有低谷,不要急功近利,想着明天就要跟太阳肩并肩,一直高潮的结果就是精气被抽空。不要着急,急也没用,这辈子肯定是看不到冲出太阳系的那一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