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美傳世品春秋「方肩銘文大型空首布

空首布是春秋戰國時期周、晉、鄭、衛等國鑄行的一種金屬貨幣。也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錢系之一布幣體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鑄,春秋晚期以後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廢止。古代錢幣的一種。它取相農鏟,其首中空,故稱。形似鏟,故又稱鏟布。

關於空首

空首布是模仿古代一種農具鏟而來的,古代剷土的農具帶有一個把兒,為了插把兒,有一個安把的地方設計成空心的方錐,錢幣學上稱為"銎"。

關於布

在我國古代,曾把一種類似鍬的挖土工具稱為"鎛"在物物交換的時代人們經常拿這種挖土工具去換取別的東西。因為"鎛"與"布"聲母相同,音韻相轉,於是"鎛"就轉韻成為"布"了,這說明古代錢幣是從物物交換過程中產生的,而且在交換過程中體現了我們祖先選擇"鎛"這種農具作為貨幣的型制,體現了注重農業的傳統思想。公元前六世紀後期,"貝幣"已完全不能適應市場交換的需要了,買更貴重的東西,攜帶"貝幣"的數量恐怕要肩挑,車推才能支付,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亂。到了東周後期,這種單一的低面值的貨幣制度再也維持不下去了,東周國王下決心要改革貨幣制度,決定鑄行大額"貨幣"與各種"貝幣"並行。東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國王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終於鑄造出了大錢--"布幣"。

春秋末期,商業空前繁榮,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經商民族似乎已蛻變為不以血緣為基礎的工商集團,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棄政從商的。甚至有些領有封邑,持有政權的封君卿士們也涉足商業,他們對鑄錢事業特別有興趣,各自在其管轄範圍內起爐鑄造,為了促進其流通,並准予以法律作為保障。這對空首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但空首布在流通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銳的肩和足,既容易傷人,又不便於大量攜帶和存放,當其普遍流通時不利的因素也越發突出,後來,布的體型逐漸變小,而且有文字出現,"布幣"正面鑄有一個至兩個文字,有數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這種大面額的貨幣,交易起來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屬下的各諸侯國也紛紛效仿,到了戰國時期,一些主要諸侯國如:韓、魏、趙、燕、楚等都鑄行"布幣"。

後來空首布的體型逐漸變小是為了便於攜帶,與後世錢幣的減重不同,在那時減重不影響作價,所以,空首布的體型可以自由的改進變得多姿多彩。

空首布發現的不多,大概就有很多被熔燬改鑄器皿或重鑄錢幣。它的體型大,厚度薄,出土時曾被大量損壞。現存的初期"空首布"中無文大布非常少,連體的尤其難得一見就更少了。空首布中以盧氏大布較多,這已經是春秋時期的產品了,無文大布的古樸風格已被完全拋棄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為最多,其他尚有紀數、紀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鑄有尚不能確定其意的文字符號的布也不少,其中以兩面有文字的較為珍貴,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貴了。

空首布的發現區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區,也就是當時主要的農業區,可見錢幣的產生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此枚春秋“方肩銘文大型空首布”,重約47g,極美傳世品,民國大家舊藏,曾流入日本藏家之手,今迴流國內(帶民國原裝木盒)。平肩空首布,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行用於周王畿附近的鑄幣。凡超過30g為大型布幣,屬罕見品,此布幣傳世包漿,彩鏽入骨,銅質精細,造型規整,系罕見早期精鑄樣幣。錢面銘文屬創見首現、銘文待考,乃難得的古泉收藏極品。

極美傳世品春秋“方肩銘文大型空首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