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美传世品春秋“方肩铭文大型空首布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一布币体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古代钱币的一种。它取相农铲,其首中空,故称。形似铲,故又称铲布。

关于空首

空首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设计成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

关于布

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因为"镈"与"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体现了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买更贵重的东西,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

春秋末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经商民族似乎已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团,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弃政从商的。甚至有些领有封邑,持有政权的封君卿士们也涉足商业,他们对铸钱事业特别有兴趣,各自在其管辖范围内起炉铸造,为了促进其流通,并准予以法律作为保障。这对空首布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但空首布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锐的肩和足,既容易伤人,又不便于大量携带和存放,当其普遍流通时不利的因素也越发突出,后来,布的体型逐渐变小,而且有文字出现,"布币"正面铸有一个至两个文字,有数字、有干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这种大面额的货币,交易起来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属下的各诸侯国也纷纷效仿,到了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如:韩、魏、赵、燕、楚等都铸行"布币"。

后来空首布的体型逐渐变小是为了便于携带,与后世钱币的减重不同,在那时减重不影响作价,所以,空首布的体型可以自由的改进变得多姿多彩。

空首布发现的不多,大概就有很多被熔毁改铸器皿或重铸钱币。它的体型大,厚度薄,出土时曾被大量损坏。现存的初期"空首布"中无文大布非常少,连体的尤其难得一见就更少了。空首布中以卢氏大布较多,这已经是春秋时期的产品了,无文大布的古朴风格已被完全抛弃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为最多,其他尚有纪数、纪干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铸有尚不能确定其意的文字符号的布也不少,其中以两面有文字的较为珍贵,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贵了。

空首布的发现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区,也就是当时主要的农业区,可见钱币的产生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此枚春秋“方肩铭文大型空首布”,重约47g,极美传世品,民国大家旧藏,曾流入日本藏家之手,今回流国内(带民国原装木盒)。平肩空首布,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行用于周王畿附近的铸币。凡超过30g为大型布币,属罕见品,此布币传世包浆,彩锈入骨,铜质精细,造型规整,系罕见早期精铸样币。钱面铭文属创见首现、铭文待考,乃难得的古泉收藏极品。

极美传世品春秋“方肩铭文大型空首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