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古刹|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台怀中心区北台脚下,以东台望海峰为青龙山,右以西台挂月峰为白虎山,背以北台叶斗峰为靠山,面对南台锦绣峰为屏藩,且坐于中台翠岩峰支脉的龙头上。因该寺中高旁低,溪水环流,成为二龙戏珠之势,峰巅海拔1797米。《广清凉传》卷中记载,灵鹫峰上,“祥云屡兴,圣容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

清凉古刹|菩萨顶

清凉古刹|菩萨顶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五台山,看到此地山形山貌与《法华经》中所描述的印度灵鹫山极为相似,因而奏请汉明帝在峰下修建大孚灵鹫寺(即显通寺),这座山峰则因此得名。灵鹫峰上的寺院群落,是五台山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留存最完整的黄教寺庙。

清凉古刹|菩萨顶

清凉古刹|菩萨顶

庙宇始建于北魏,当时称大文殊院。后因文殊菩萨于此显现真容,所以改名为真容院,又称菩萨顶。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真容院规模宏大,占地45亩,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按照皇家模式重建,采用了三彩琉璃瓦和青色细磨砖,为五台山诸寺之首。于台怀镇上远眺,见菩萨顶,殿宇云集,布局严谨,雄伟壮观,独具特色。阳光下的飞檐斗拱,相托红墙黄瓦,掩映绿树如烟,融衬蓝天白云。金碧辉煌的楼阁彷佛悬浮在空中一般,它们既和远景近景融为一体,又超然独立,与大白塔相映衬守望,一派大菩萨的威仪磅礴气象。

清凉古刹|菩萨顶

清凉古刹|菩萨顶

菩萨顶建筑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

清凉古刹|菩萨顶

清凉古刹|菩萨顶

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清凉古刹|菩萨顶

大雄宝殿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

清凉古刹|菩萨顶

大雄宝殿,是寺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环护,前面则与卷棚重檐式的献殿连为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释迦、弥陀、弥勒三世佛。

清凉古刹|菩萨顶

在这座庄严的大雄宝殿里,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朝拜五台山时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

清凉古刹|菩萨顶

大文殊殿

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清凉古刹|菩萨顶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

清凉古刹|菩萨顶

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后来,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清凉古刹|菩萨顶

“大锅院”

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金刚舞”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和会斋。

清凉古刹|菩萨顶

清凉古刹|菩萨顶

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

清凉古刹|菩萨顶

带箭文殊殿

清凉古刹|菩萨顶

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清凉古刹|菩萨顶

(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