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通鉴|汉文帝一句话点燃少年李广的封侯梦

衣赐履按:悲情英雄给人一种有缺憾的美感,因此,往往成为文人讴歌的对象。比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再比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今天要说的是飞将军李广,这个人物,悲情地不要不要的,最受文人喜爱。

我们看一首诗,唐代绝句圣手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诗妇孺皆知。专家们对“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有三种说法:一是卫青,二是卫青和李广,三是李广。我倾向于李广,因为卫青是进攻型选手,倘是卫青,最后一句应该是“打得胡人抱头窜”之类的,呵呵。李广戍边多年,任务是防守,与“不教胡马度阴山”相合。

给人无限怅惘的,当然还是王勃的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所谓李广难封,指的是李广一生征战,竟然无法封侯,实在悲催。

事实上,李广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封侯,而这个梦想的种子,竟是汉文帝刘恒种在他心里的。

酱香通鉴|汉文帝一句话点燃少年李广的封侯梦

【李广家族,世代骑射】

李广是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人,先祖是秦朝大将李信,在秦灭六国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勋(参见拙文《战国的凛冬——六国纷纷覆灭,宛如风中落叶》)。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骑兵十四万人,入侵汉朝,一度攻到甘泉(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与长安航空距离八十公里),长安震动。文帝刘恒紧急动员步骑兵十万人。李广及其堂弟李蔡即由此从军。李广善于骑射,斩杀不少敌人,被任命为中郎(宫廷禁卫官)。之后,李广曾数次跟随刘恒打猎,射杀不少猛兽,刘恒对他甚为欣赏,说,可惜啊,小子!,你没赶上好时候,如果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衣赐履说:刘恒随口一句话,点燃了少年李广的封侯梦,封侯,成了李广一生的心结,至死没有解开啊。

景帝刘启即位后,吴、楚七国叛乱,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扬名立万。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意为李广是汉将,私下接受梁国将印,故后来朝廷未加封赏。可能有故事,这个事儿比较古怪)。景帝调李广为上谷郡(河北省怀来县)太守,见天儿和匈奴交战。典属国(掌蛮夷降者的官员)公孙昆邪(昆邪读如魂爷)十分担心李广,向刘启哭诉,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刘启调李广任上郡(陕西省延安市)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最后又调回上郡任太守。不管在哪里任职,李广都以奋力作战闻名。

衣赐履说:公孙昆邪,是义渠人,七国之乱时也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因此可能与李广私人关系不错,对李广的个性也很了解。公孙昆邪有个儿子挺有名,我们前面也多次提到,就是娶了卫青大姐卫孺的公孙贺,后来官至太仆、宰相,再后来……诛族!

前144年,匈奴入侵上郡。刘启派来一名内臣跟随李广学习作战。某日,内臣带几十名骑兵,在城外纵马驰骋,忽遇三个匈奴人,内臣大喜,心说真是天上掉馅饼,出门就立功!于是带着人就去追杀。岂料,那三个老匈都是练家子,三人回身放箭,箭不虚发,一会儿功夫,内臣的骑兵几乎全都被射杀,内臣带伤逃回。李广说,你们碰到的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者。于是,李广率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老匈并未骑马,徒步前行。李广追出几十里,看见他们,就命令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者。

酱香通鉴|汉文帝一句话点燃少年李广的封侯梦

【著名射雕手郭靖】

衣赐履说:看到射雕者几个字,有木有想起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我赶脚,应该是受了《史记·李将军列传》的启发。射雕者,也译成射雕手,意为匈奴人中射箭最好的勇士。据说,草原雕,一般翼展两到三米,喜欢在两三百米的高空盘旋,寻找猎物,可以猎食羊鹿之类较大的动物。

普通弓箭手根本不能把箭射得这么高,而且草原雕的羽毛为了减少滑翔时的空气阻力,在千万年来的进化中,变得油亮光滑,如果弓箭不是垂直入射雕的身体,就马上会在它的羽毛上打滑,很难刺伤或杀死它。所以射雕不仅要准,还要能拉得动强弓的人才可以射到。射雕手能力出众,在专业上类似于现在的狙击手,但在综合素质上,当还在狙击手之上,因此,李广非常重视。以李广牛哄哄的劲儿,对付三个步行的人,居然带了一百名骑兵,而且由骑兵先包抄,他在后面射杀,可见射雕手的本领高强,绝对是特种部队训练出来的。

刚把俘虏绑上马背,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立即在附近的高坡上摆好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更是惊恐,都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我们只要一跑,匈奴就会追杀,我们难以逃命,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前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于是,李广下令前进。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全体下马解鞍!

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一旦杀过来怎么办?

李广说,他们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匈奴果然不敢攻击。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巡查士兵,李广立即上马,率十几名骑兵奔驰,射死了白马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队伍中,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就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大营。李广之所以没有得到接应,是大军根本不知道李广的去向。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听起来李广甚为勇敢,实际上,细思极恐。一是李广身为主帅,随意带人出营,而手下竟然不知他的去向,如果他被匈奴干掉或俘虏,手下大军必定全军覆没。二是李广深知射雕手的厉害,也必然知道他们既然并未骑马,一定离匈奴大军不远,李广只带了百人就出击,而且没有安排后续接应,实在是太过莽撞,这种行为,与其称为勇敢,不如说是二球。只这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不像是千军万马的统帅,更像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游侠或黑社会的大哥。

刘恒逝世,武帝刘彻继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调任李广为未央卫尉(未央宫安保司令),另一位名将程不识任长乐卫尉(长乐宫安保司令)。

前134年,李广被任命当骁骑将军(柏杨先生注:周王朝末期,设立左、右、前、后将军,秦及西汉仍保持,位上将。然而各种特定专名将军,则自本年开始,称杂号将军。中央出动大军时,用来统率部队。战争结束后,即行撤销),率军进驻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程不识被任命当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

六月,李广、程不识班师。

两人都以边郡郡长的身份,出任武装部队统帅,当时都负盛名。李广行军作战,从不约束队伍,也不构筑阵地,逐水草扎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击刁斗(刁斗,有柄的一种铜铃,只是不含铃珠,而由人击打发声),不能不设立岗哨,文书非常简单;但斥侯(侦察兵)四出,侦察遥远,故军营未曾遭到过袭击。程不识正好相反,整肃编制,队列扎营严密,夜间敲刁斗巡逻,军队文书繁多,官吏通宵忙碌,军队不能随意休息,但也没有遇到敌人伤害。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简单明了,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就很难应战;但他的战士随意自在,都愿为他拼力死战。我带兵虽然军务烦扰,敌人也不能侵犯。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作战,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衣赐履说:李广带兵,讲真,还真没几个人能这样。日后之所以屡屡被匈奴胖揍,与其带兵风格不无关系。在此之前,能够平安,一是侥幸,二是没遇到过大规模战役。

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杀害抢掠官吏百姓。刘彻派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郡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国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出兵,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击屯兵在边关贸易市场附近的匈奴军队(详见拙文《大将军卫青:从家奴到将军》)。李广从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不但把李广打得惨败,而且生擒了他。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李广已经受伤,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子里躺着。走了十多里路,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箭,打马向南飞驰。几百名匈奴骑兵追赶,李广一边逃一边用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兵,才得以逃脱。跑了数十里地,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回到长安,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出钱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酱香通鉴|汉文帝一句话点燃少年李广的封侯梦

【装死逃得一命,侥幸侥幸】

衣赐履说:此次,刘彻出动四路大军,但并未设主帅,各军自行作战。这说明,本次攻击,既是与匈奴的较量,也是刘彻在选拔帅才。

从李广的表现来看,似乎,他更适合的是个人角力,尤其是骑射,他很厉害。但是,两军较量,只靠个人发猛斗狠,显然是不够的。拿破仑曾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马木留克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但毫无纪律性可言,而法国兵虽然单兵能力不如对方,但军纪严明,拿破仑这段话的主旨在这里。我赶脚,从带兵方式上来看,卫青是法国兵,而李广则是马木留克兵,人越多,败得越惨。

此番惨败,使李广的封侯之路阴云密布,他还有机会吗?

应该说还是有的,我们下次再讲。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