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公路、建合作社……這位貴大來的第一書記用青春照亮扶貧路!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的有關要求和部署,貴州大學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集全校之力,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智力等優勢,組織專家、學者和師生,深入脫貧攻堅一線,譜寫了脫貧攻堅的新篇章。

為進一步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特開設“脫貧攻堅·貴大行動”專欄,廣泛宣傳貴州大學助力脫貧攻堅的工作舉措、典型人物、典型事蹟,歡迎關注。

人物介紹:

劉光輝,2015年碩士畢業後留在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工作,2016年4月起,被學校選派參加黨建扶貧工作,擔任貴州省貞豐縣魯貢鎮巧年村的“第一書記”

修公路、建合作社……這位貴大來的第一書記用青春照亮扶貧路!

巧年村地處貞豐縣南部,距縣城39公里。全村共有414戶1968人,99%為布依族,屬於二類貧困村。村裡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落後,大多數是石頭牆的房子和土坯房。初識巧年村,這裡跟劉光輝想象中的農村有著起碼二十年的差距。

為了仔細瞭解村裡的情況,他在上崗後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召集村民開了一次會。這次會議,讓他對巧年村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個層次。巧年村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四十五歲以上的婦女都是文盲。村裡的青壯年男性都選擇了外出務工,來開會的都是村裡的老人和婦女。

修公路、建合作社……這位貴大來的第一書記用青春照亮扶貧路!

巧年村基層黨建薄弱,村委會幹部管理鬆散。村委會辦公室無人值班,而且經常大門緊閉。30歲的劉光輝還是一個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再加上語言障礙,一開始,他的工作遇到了“無聲的抗議”。對於他提出的建議和整改措施,大家不表示反對,但是也不配合。他沒有鬱悶焦躁,而是耐心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他從村委會成員的思想工作開始,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前提,以黨建工作為抓手,用幹部管理制度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每月認真開展至少兩次關於“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活動,並按組織要求做好積極分子的培養工作。建立健全村委會幹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村委會每天有人在活動室值班的工作制度。村委會的工作秩序漸漸走上了正軌。

“想致富,先修路 ”。村裡沒有水泥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村民的出行很不方便。要修路,錢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劉光輝帶領村支兩委,為資金的申請來回奔走。

劉光輝的住處在鎮上,從住處到巧年村,騎摩托車需要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劉光輝每天在住處和巧年村之間往返,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2個小時。道路施工期間,灰塵特別大,劉光輝每天換乾淨的衣服出門,最終都會“灰頭土臉”的回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為巧年村爭取到共計

872.69萬元道路專項資金。道路施工時,劉光輝建議讓村民們參與施工,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修公路、建合作社……這位貴大來的第一書記用青春照亮扶貧路!

參與修路掙到的錢對村民們來說只是臨時性的收入,不是長久之計。想要保證脫貧成效,確保村民有穩定的收入,還得另想辦法。經過商議,劉光輝和巧年村村支兩委決定建一個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社建起來以後,先後簽訂了兩個資金總額為

39.98萬元的集體養牛項目。全村68戶貧困戶入股村合作社,除了年底能拿到分紅之外,平時也可以在養殖基地務工,每人每月能有1500塊的收入。村委會還發動群眾用修公路的徵地補償款種植了200餘畝的甘蔗。

合作社不僅僅是因地制宜搞養殖,還利用合作社的平臺承包了巧年村委會10萬元的太陽能路燈新建項目。村民們一開始感覺很忐忑,沒有信心把這個項目做好。劉光輝仔細給大家分析承包項目的利弊,並以自己的專業背景和貴州大學為後盾,成功說服大家接下路燈新建項目。“說實話,一開始心裡是有點沒底的,多虧他我們才能有這些收入。”村民王成兵說。最終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多安裝了9盞太陽能路燈,並且給困難群眾提供了20餘工時的務工機會,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

潘朝應家是劉光輝結對幫扶的一戶貧困戶。潘朝應有四個孩子,3個孩子在上小學。房子是用土建的,40平米的房間是客廳是廚房還是六人臥室,房頂上用石棉瓦蓋著,牆上已經有了裂縫,有的地方由於泥塊脫落而變得坑坑窪窪。整個房子看起來搖搖欲墜。原本按照上級政策,潘朝應家是最適合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但是潘朝應卻不同意,原因是害怕搬遷之後會失去現有的土地。他想要自己在村裡蓋房子,所以他堅持留下來。經過討論,劉光輝和村裡面決定尊重潘朝應的意願,改易地搬遷為危房改造,併為他爭取到

3.2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還幫他找了價格合適的施工隊。

根據危房改造的規定,政府的資金要在房子的框架建好以後才能撥付。潘朝應又犯難了,前期需要自己先支付的錢他一分也拿不出來。為了保證他能順利的建好房子,劉光輝拿出了6000元,幫助他度過眼前的難關。“他為我家的房子費了很多心思,我十分感謝他。”潘朝應說。

還有半年,劉光輝在巧年村的工作就要結束了。他最放心不下的是村裡的產業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在最後的半年裡,他打算重點發展果樹種植,幫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運營:李柏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