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之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賦能者—訪榮之聯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東輝

數字經濟環境下,企業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挖掘與創新,不斷催生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大數據具有催生社會變革的巨大能量。如果能夠掌握和利用大數據,併為數字化轉型企業去賦能,那麼,這樣的信息技術類企業獲得巨大財富,就不再是夢想北京榮之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信息技術公司,致力於融合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創新技術,幫助企業完成核心業務的全面數字化和信息資源的創新應用,助力中國大數據生態系統的建設與完善。

榮之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賦能者—訪榮之聯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東輝

6月21日,榮之聯成功舉辦“2018榮之聯IT賦能者峰會”,近千名政企代表、產業專家及行業精英齊聚一堂,共話數字經濟時代前沿趨勢,探討面向數字未來的發展大計。藉此機會,《大數據週刊》專訪了榮之聯創始人兼董事長王東輝。

打通數據壁壘,助力企業再創新

《大數據週刊》:在數字經濟環境下,很多企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也新誕生了一些數字型企業,那麼,這些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該如何進行二次創新或者再創新?有哪些模式和路徑可以參考?

王東輝:做數字化轉型,第一,要提高傳統業務的效率,也就是數字化程度到多少。從做市場、產品開發到最後銷售的過程中,每一方面都有一個數字化程度。

第二,實現新的收入來源。比如物流公司,原來的收入就是幫人家運東西,但數字化後可以利用積累掌握的大量數據,實現創新性收入。也就是把原先的數據資產重新包裝,實現新的盈利。

第三,變成雲服務。原來是別人買走,現在變成按時間、按量切成小塊,一塊一塊賣出去,我們也可以這樣去做。

第四,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之後,就是按成果來做,因為細節都可以記錄的很清楚,將來大家分賬就可以。

第五,去做別人的生意。比如說餐廳,現在很多餐廳開始賣熟食,和新零售是一樣的,可以拓展業務範圍。

《大數據週刊》:目前,數據壁壘仍然存在,如何通過技術打通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各部門之間數據流通的壁壘?

王東輝:數據壁壘有一部分是技術原因,一部分是管理問題。從技術問題來看,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內部,有很多的數據散落在各種數據庫裡,甚至各種Excel表裡。企業IT一直在做這個工作,以前有數據倉庫BI,形成的原理就是希望能夠把數據集中起來做數據挖掘,做出報表、可視化的東西提供給企業用。從管理問題看,如果一個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有壁壘,這個只能靠管理的手段想辦法解決。

技術的手段在企業的數據應用上有一些新的好處:

第一,現在使用爬蟲技術非常多,爬蟲拿的是外部數據,獲得一些互聯網數據和外部的專業數據,外部數據和內部數據的結合產生了很多新的東西,如新的商業模式和決策分析。

第二,物聯網的發展。榮之聯的物聯網部門深入到了很多行業裡面,比如江西的水務,江西省所有的農村自來水廠面臨著很多問題,現在我們能通過物聯網的手段把這些數據抓上來,反過來影響它的生產和運營,包括收水費等各個方面。但有沒有數據壁壘呢?有。比如自來水廠有50種不同的水錶,想要把數都讀上去必須做50種不同的識別才行,這些都是需要去解決的。

今天,我們在做企業級的信息化時比以前更有信心了。因為對於客戶而言,我們的價值在提升,客戶有太多複雜的東西需要我們來處理。

我們現在定的戰略——行業穿透,很多人並不能真正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強調行業穿透,因為以前如果只是做IT,天天都在講大數據、人工智能,永遠跟行業客戶是兩張皮,連不在一起。但現在,我們不講IT了,IT是我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客戶的業務。清楚客戶面臨的問題,再利用我們自己有的IT手段,就知道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

深研底層基礎,打造競爭優勢

《大數據週刊》:榮之聯在做大數據平臺或一體機的時候,BT和IT如何結合,與百邁客、華大基因比有什麼樣的場景化的優勢?

王東輝:首先,他們是我們的客戶,我們做的是基礎的平臺,大家的著眼點不太一樣。不做底層的東西,就沒法跟人競爭。所以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往底層做。底層是什麼?最基礎的就是分佈式的存儲系統,特別是要做文件系統,這實際上是國內目前欠缺的,因為國內大部分在做上層的系統,沒有人往底層做。

另外,我們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不做通用的存儲。為什麼?通用的存儲行業競爭太激烈,國外廠商“高大上”,國內廠商在上面做很多應用級的東西,所以競爭特別激烈,我們的優勢也發揮不出來。在基因這個行業,我們做的數據管理系統、BioFlow調度系統以及數據可視化系統,這在別的行業沉澱中是沒有的,是完全為這個行業所打造的東西。

在這個領域存在很多產品,不管是叫生物雲還是叫一體機,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可能是從應用角度做的,或者拿開源的軟件搭建的產品,但是榮之聯是不一樣的,比如一體機,我們內部有非常清楚的分析和界定。

《大數據週刊》:今天發佈了很多硬件的產品,硬件產品和生物雲是什麼樣的關係?

王東輝:首先,今天看到的這些產品,表面上看,確實很多東西交付給用戶時是一個硬件產品,但本質核心全是軟件。眾所周知,存儲公司都是軟件公司。

BioStack裡面的東西我們原先就有,只是現在重新整合。基於什麼考量?首先,為什麼要裝在一起做成一個集成的系統?如果把存儲和計算的節點分開,機櫃之間的網絡流量太龐大,所以現在就把它全部集中在一起。另外,當客戶來的時候,只買一個機櫃就可以了。如果客戶要搭建自己的私有云,可以按照客戶的需要,將單個機櫃作為一個基礎的模塊,逐漸增加擴容。

經歷完整週期,成就行業賦能者

《大數據週刊》:榮之聯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週期性發展?

王東輝:榮之聯發展了二十年,我認為到明年左右才能經歷一個完整的週期。榮聯最早創業是由一兩個人做起,到2005年引進管理團隊,2007年進行股改,2011年上市。上市以後,2013年-2014年,公司完成收購車網互聯,泰合佳通,實現在物聯網,大數據領域的技術和業務整合,2015年,完成10億元定增,結合股市,到明年,資本市場的週期才算經歷一個完整的週期。

《大數據週刊》:榮之聯定位“賦能者”的初心是什麼?

王東輝:“賦能者”這個詞來源於美國。榮之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賦能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賦能不再是靠某個人去實現,現在的人員流動也較大,所以更多的是提煉。比如原先僱幾個IT人員幾個月都做不好的東西,現在用我們的產品過去一裝就可以了。

事實上,所有的企業用戶IT需求有兩種:一是公司真正的業務需求;二是公司IT人員個人需求。個人需求往往是緊跟時代的步伐,緊跟新技術(如區塊鏈、大數據)。在為客戶賦能過程中,我認為讓客戶做他的專業就好。我們的BioStack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是科學家,做生物分析就好,而我們幫你來做IT的部分,這就是一種賦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