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孩子到底該不該學習一年級的知識?爲什麼?

皖北小小妹


謝謝邀請!一年級要學的知識有很多,拼音,識字,學句子,說句子,寫字,數字,加減法,應用題等等,那麼幼兒園到底該不該學習一年級的知識?



先來分析一下一年級上半個學期要求認讀400個漢字,其中100個字要求會寫,下半學期要求認讀550個字,會寫250個漢字,這樣一年要掌握1300個漢字。這裡還不包括數字,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年級的學習任務很重。


因此個人覺得學齡前的孩子,也就是6歲的孩子如果對識字感興趣,可以適當認讀一些漢字和數字,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免得上一年級學習壓力太大,但不用寫字,因為孩子的小手肌肉還沒有發育成熟。

識字是其次,作為老師和家長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怎樣去適應新的環境,怎樣和同學相處,生理和心理都要做好準備。有些幼兒園在幼小銜接這一塊做得非常好,不光帶領即將升入小學的小朋友參觀小學學校,體驗小學升旗儀式和課堂活動,還教會孩子上小學應該準備什麼東西,比如水壺,鉛筆,橡皮擦等等,告訴孩子上小學了不能像在幼兒園那樣想喝水就喝水,想隨時上廁所都可以,也沒有什麼玩具可以玩了,做了小學生意味著自己長大了,更多的要學會自律,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照顧好自己。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本人才疏學淺,不一定是對,也不一定是錯,各有各的看法,見好你可以借鑑,不好可以忽略。


一米陽光85310


一年級課本上的知識可以不學,

一年級應該具備的能力應該提前培養,

因為能力並不是短時間就能達成的。

這是我輔導幼小銜接、一年級的經驗之談。

為了保證答案的公正,我引用教育部正式頒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5~6歲階段的部分要求:

語言

1.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其他人講話。(注意力)
2.講述時能使用常見的形容詞、同義詞等,語言比較生動。(詞彙積累能力)

3.經常專注地閱讀圖書。(識字、理解能力)
4.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圖書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或續編、創編故事。(看圖說話能力)
5.會正確地寫自己的名字。(書寫能力)
6.寫寫畫畫時姿勢正確。(握筆能力)

這些能力直接影響一年級語文的學習狀態。


數學

1.能發現和體會到按一定規律排列的物體比較整齊、美觀。(找規律)
2.藉助實際情景和操作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加減法意義)
3.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它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計算能力,起碼要會數手指)
4.能辨別自己的左右。(方位)

這些能力要求,孩子都掌握了嗎?

任何一個沒掌握好,都會在上學時造成很大困擾,比如我見過連手指都不會數的,這種上一年級怎麼跟得上?



大綱裡還有關於社會、藝術、科學等方面的能力要求,非常細,大家可以自己查查看。


注意,這些只是5~6歲的能力要求,也就是孩子上小學前必須掌握的。就我輔導幼小銜接、一年級的經驗來看,如果幼兒園沒有任何學習活動,家長又沒有相應的引導,相當大一部分孩子都不能達到這樣的能力要求


這已經不是其他孩子搶跑的問題,而是這些孩子根本都沒走到起跑線上……


你願意讓孩子的快樂童年建立在虛度光陰上嗎?


我是小謝老師,專職輔導一年級,不定時分享幼小銜接、一年級階段乾貨內容,歡迎關注:)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有過一段時間困惑。可能是受之前育兒書籍的影響,覺得孩子不應該在玩耍年紀就去學習,因為這實在是抹殺孩子的天性。可是,隨著我家孩子慢慢長大,我逐漸認識到: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孩子自有一套發展規律,作為家長能做的就是陪同與指引

我家大寶一歲多就開始和我一起看繪本,三歲左右時,家裡近百冊書她只要看到封面就知道里面的內容,可是她一個字都不認識。




她有一個表哥,大她五個月,性格很安靜,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兩個孩子一起玩,累了坐在書架下看書。小姑娘喊到:“媽媽,來給我們讀書啊!”可小表哥,自己拿起書就坐在地上看起來,看完了一本換另外一本,小姑娘問他:“你看得懂嗎?”小男孩答到:“ 看得懂!”然後一本一本地讀了出來。

表哥走後,小姑娘很不高興,晚上悄悄地對我說:“媽媽,為什麼表哥會認那麼多字啊?”

我答:“因為他在家裡學習啊。”

小姑娘道:“我也要學。”

就這樣,小姑娘開始了認字之旅。她勁頭很大,每天都要學著認幾個字,而且還貪快,不喜歡複習,希望每天都可以學新的字。

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其實她認識的字也才三五十個,可這些字高頻率地出現在路邊的標牌、書裡的故事裡,小姑娘每次從裡面看到認識的字都開 得不得了,經常說:“我現在才讀小班就認 識這麼多字了!我以後還要認更多的字!”

她學數字和算數也是如此,在一個偶然的觸發下自己要求學,然後我和她爸爸在她旁邊偶爾教一下,現在她已經會一些簡單的加減計算了。

我個人對她的成績還是很滿意,可我看其他同齡的孩子,比她認字多會算數的大有人在。我詢問這些家長,有些人回答是因為刻意培養,也有不少家長回答平時確實並沒花多少功夫,孩子自然而然就長成這個樣子了。


其實哪有那樣簡單的“自然而然”,萬事萬物自有其獨特的發展規律。著名的蒙氏教育理念認為,0~6歲為孩子的敏感成長期,在這個時間段內,孩子會對各種不同的事物產生興趣,並且學習能力驚人。幼兒園的孩子大都處在這個年齡段,無論是對人對物對知識都有很強烈的渴望。

所以,在學齡前兒童是否要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是:如果孩子在這些方面表現出興趣和求知慾,家長可以適當地教育引導,如果孩子學習意願不強烈,也應尊重孩子個人的想法愛好,沒必要去攀比。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李端流雲


不應該!

作為“心智必須成熟”的成年人要知道引領年幼的孩子們成長必須一定要符合“天道自然”的順序:先成人!!!後成才!!!

(1)先“成人”:是指在孩子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培養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在孩子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培養孩子們辨別善、惡、是、非的判斷能力。簡直的說:就是保證孩子們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

(2)後“成才”:是指在保證孩子們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到學校循序漸進學習基礎知識,為長大以後的“專業知識”打牢紮實的基礎!!!

(3)任何一個“人格不健全、身心不健康”的人,哪怕是“頂級的”考試分數,都是廢才!!!甚至會用“知識犯罪”!例如:地溝油、毒奶粉、...都是有知識的人犯罪!比無知的人犯罪的危害性更大、更險惡!

(4)這就是為什麼“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為什麼要將“品”“德”放在“才”“學”的前面的真相。

(5)在幼兒園,應該引導孩子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飯、自己提褲子、自己繫鞋帶、自己搬凳子排排坐、...罵人打架不對、大聲喧譁不對...等等一些簡單的常識,為獨立照顧自己打基礎。

(6)試問:孩子們從小的自理能力強好?!還是機械地背“九九乘法表”“唐詩三百首”能力強好?!...請“心智必須成熟的成年人”要有智慧的育兒能力。。。


丁香88577228


謝謝提問! 小編覺得幼兒園孩子,

無所謂該或不該學什麼知識,不管是什麼知識都可以教,只要在方法上下點功夫,就可以了!所以只要小孩有興趣的,就可以多教一些。我們老一套的有一句話,“小孩三歲定八十!“,就是說孩子在這個階段,就能表現出他們的興趣。這樣說來,我們當家長的,怎樣才能發掘他們的興趣呢?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是一張白紙,教什麼他們就能吸收什麼,所以我們在這個時段,儘量給他們接觸不同的知識,透過觀察他們對不同知識(畫畫、數學、體育、音樂、說故事、外語等等)的反應和接受程度,可以比較能夠發掘他們的潛能、興趣,這樣的話家長跟著下去就可以集中培養,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但是在這階段的孩子對很多抽象的知識、概念(如數字、顏色、好、壞、美、醜),都不容易理解,所以如果給他接觸比較深的知識,恐怕會有反效果,以後會害怕接觸這類知識。 所以如果想要教他們多學一些一年級的知識時,我們一定不能用一年級的課本上的方法去教,而是家長需要多動腦筋,把知識靈活地融入一些遊戲中,這樣自然而然,他們就能在遊戲中學到很多知識。

小編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家長,而孩子都喜歡模仿,當孩子小時候過春節時看到老人們搓麻將,他們也要湊個熱鬧,也要玩,我就拿了另一套麻將(作為工具)開始教他認字,所以幾次下來,三歲小孩就學會了麻將牌上的,東、南、西、北、中、發、萬,和中文一至九的中文和1 - 9數字。當然我們教的時候,要有合適的輔導。這可能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小編所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知識都可以教,但一定要用一些比較輕鬆、遊戲形式的方法。


雙子座視角


我覺得這樣做是拔苗助長的行為,堅決不支持!因為,在幼兒園、學前班、小學及至後來的大學,什麼年齡階段、什麼學習階段接受什麼知識內容是有研究的、是有科學依據的,這要遵循教育規律!如果被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觀念所左右、急於求成、人為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有可能效果適得其反,讓其對學習失去興趣.因為

1幼兒園時期,孩子處於天真爛漫狀態,貪玩、任性、活潑、好動幾乎是主要行為特徵。這個時候主要注重家庭教育即基礎教育.在完成幼兒園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的前提下,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性格、意志、品質的培養,要給他很好的良善觀念、植埋道德種子、培養踏實誠懇處理人事的態度。而不是讓其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接受與年齡和智力並不相稱的學習任務,這樣會剝削他的歡樂。

2這個時候的兒童往往離不開父母。雙親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就是他的活教才,最善於模仿和記憶大人的儀表、態度、儀容.所以,應該以形成良好的言談舉止與品德行為作為主要教育內容,把提高其強大的心理素質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到日程上來。

3一個人的幸福是道德,品行作為根基的,要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孩子的指導方針,落實優秀古典文化的教誨是第一要務,給其講解下《增廣賢文》,《三字經》等優秀古典文化孕含的道理!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切忌為了成績與考學單一地進行文化知識的灌輸,得不償失!

4“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是最近熱議話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教育部真正反對的目地是什麼?我覺得就是填鴨式的死記硬背,因為這種粗暴方式的確可以讓孩子厭學禁錮思維和想象。

但說實話如果是反對孩子通過遊戲,親子閱讀或她們喜歡的娛樂方式來學拼音,識字,數學,英語是武斷的。

我自己經歷,孩子四歲,我們一歲半用指讀方式堅持親子閱讀,沒有教過她識字圖卡,但她已經能認識很多字,可以自己讀書了,而且她自己也非常喜歡看書。

幼兒園有教英語,都是邊唱歌跳舞教,有時我們在家也會說些簡單對話,她很喜歡,有時會自己冒出幾句英語。

至於數學,中班沒有教加減,但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呀,吃東西時數數有幾個,吃了幾個還有幾個,走迷宮,積木迷宮找位置。這些方式孩子都非常喜歡,不知不覺都會簡單計算。

我想說這樣也是要制止的嗎?

可以說幼兒階段是腦子發育最快,記憶力最好,最容易培養興趣習慣的時候,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讓她接觸知識為什麼要制止拒絕呢?

難道孩子學到了知識就是禁錮了發展嗎?

不用死記硬背填鴨照樣輕鬆讓孩子學到小學該學的內容,甚至對右腦開發更有利。

看任何事物要一分為二,我們不能拒絕孩子學東西,只是要改變教育方法。

做家長得保持清醒的認識。


陽光全職媽


看完題主的問題描述,可以肯定的是題主自己的問題自己已經有了答案了。那就堅持自己人為對的就行了,至於別人怎麼做,也自有別人的道理不是嗎?

我這裡不談有沒有必要提前學的問題,只談談如何學,可能就不會出現題主認為的“不快樂”了。

在介紹我的經驗之前我必須強調一句話:學習未必不快樂,不學也未必是真快樂!

生活處處皆學問

很多人把“學習”定義為“書本學習”,認為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才叫學習。所以他們因為並沒有學習書本,就認為自己“不學習”,這是不準確的。

生活中的字、詞、數量(長短、大小、多少、高矮、胖瘦、左右、上下、裡外、時間……)、數量之間的關係(算術)……“學習”內容無處不在!

你敢說這些東西你從來都不會給孩子講?小學數學為例,事實上書本學習不過就是把這些生活中的東西抽象成數字、圖形等讓孩認識並理解而已!

再有那些品德、習慣、三觀等問題,學習書本課文實際上也是在傳遞這種思想和理念,而並非只是為了考察你幾個字詞掌握的情況。而這些事兒,生活中也是處處存在不是嗎?你會給孩子講道理吧?你會給孩子分析很多事物的吧?你會談一些感受感想的吧?……所有這些實際上它的本質也是“學習”!

你會幫助孩子把一句話說的更加通順嗎?你會引導孩子更準確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嗎?……這些東西實際上不就是上學後的“習作”內容嗎?只不過上學後會落實到筆頭、會有老師批改、會有規範約束而已。

所以生活中不存在絕對的“不學習”!只不過有的人能做到,系統學,而有的做不到罷了。

如何利用好“黃金期”入門和培養習慣

但是在上學之前,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的意識裡,任何東西並不是“學習”,而都是新鮮、好玩、神奇的東西!

都說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是3到6歲。如果這個事情你讓孩子在接觸一些英語方面的學習(方式很多聽說讀為主即可),那麼你會發現,等到孩子大了之後,還是學習英語,並沒有我們當年學習那麼費勁。

親子閱讀是越來越被重視的一項活動。而聰明的家長,無論是在選擇書籍上,內容上還是在親子閱讀過程中的分享討論等等這些具體細節性的活動都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這個活動,既能讓孩子認識很多的字詞(比如指讀法),還能讓孩子明白,懂得很多的道理(大人講),更能讓孩子鍛鍊自己的表達表述能力(孩子講)。而國學方面的孩子完全不需要去理解,只需要一起去讀即可,而這本身也是親子閱讀的一部分。

以上的“學習”是不是學習?它們都是學習。27上,你給孩子報個班也好,或者是拿本教材給他來講也好,那本習題集給她來做也好,實際上都是把以上我所說的這些內容進行具體的量化而已。

它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讓孩子通過某種活動,某種方式來獲取一定的知識。顯而易見,並不是只有通過看課本,你才能瞭解這些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裡面最早容易困擾孩子的一個問題是人民幣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是時間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在孩子上學之前,完全是可以在生活體驗裡讓孩子理解,並且掌握到了。可是你會發現有多少家長根本無視這些問題,反而等到他們孩子上學之後,再這種問題反覆出錯的時候才會意識到:啊,我應該用食物來讓孩子感受一下。那麼在上學之前,我不相信你從來沒有帶過孩子去買過東西,哪怕你是用微信支付呢,口頭上仍然可以給孩子做一些簡單運算的練習不是嗎?而時間是每個人幾乎天天都會關注的問題,給孩子在時間上去認識、計算這個不需要依賴課本的!

……

這種例子非常多,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我想說的是:上不上各種各樣的班,要不要超前,提前學,這問題不單純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你家理解不了,和接受不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家做不到。你家認為做這個事情是有害的,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家做這個事情時解決不了你認為存在的問題……想在多沒有用,只有你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去實踐,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也才更可能更好的解決問題!總是坐在那裡去想問題,而不去實踐,也不去解決,那麼這些問題永遠都在那裡,還是會因為這個能力就得到提升嗎?

孩子就因為沒“學習”就會變得更快樂嗎?有本事你讓他永遠永遠不會遇到學習,生活,交友等等各個方面的困難,這個誰能保證?遇到困難從來都不是問題,遇到了,就跟孩子一起去解決就是了!多大點事兒呢?你們不要只盯著那些孩子在學習,你們也要看到那些孩子背後的父母們也在同樣的學習!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也很及時。我個人認為,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探討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幼兒園教育是完善幼兒思維導向,瞭解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掌握最基本的語言邏輯:分辨最基本的方位,顏色及指向。如時間順序,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紅白黑藍等。提升親子教育檔次,掌握家族成員之間的稱乎關係。鍛鍊集體生活能力。感悟美,善,醜。理清好壞關係。如,遵守紀律,團結同學,相互幫助,不打人,罵人,待人有禮貌。文明禮貌語言的學習運用。動手動腦,培養各種興趣。形成良好習慣。愛衛生講衛生,遵守公共秩序。遵敬師長等一系列與後期生活習慣,道德素養。做人,做事的基本理念。可見幼兒園教育是提升個體素養的最基本的教育。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學習。其次幼兒園教育必須複合幼兒心身健康發展的規律。舉例說明,吃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厲三步曲,大人喂,自己償試用匙子吃,到自已償試用筷子吃。我這裡用了兩個"償試”,也就是說最基本最簡單的事情對於孩子講都有一個過程。並沒有爸爸媽媽一開始就要孩子用筷子吃飯。為什麼?償試的過程就是規律性,如果跳過其中的環節,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並不會少,說不足實得其反。過去農村的孩子都會說髒話醜話,是父母教的嗎?不是。是他們在外跟小朋友玩一塊學會的。其實他們一開始並不知道是罵人,是壞話。而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把這些髒話對著父母或其他親屬說出來時,看到他們生氣了,逐漸明白這是髒話是罵人的話。不難看出,兒童的思維也是有過程的。幼兒園教育也是有過程的,更不能"跳過魚吃豆腐。"必須適應兒童心身發展規律。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教育中學習一年級知識。是違背了幼兒心身和思維認知能力的規律。是不可取的。世上沒有神童,只有幼兒教育的方法方式。所以,幼兒園去小學教育是複合教育規律的。(謝謝,望各位提出批評指正,為幼兒園教育,為下一代成長出謀劃策,)


5364231322852


謝謝邀請。幼兒園的孩子到底該不該學習一年級的知識?對我來說,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不應該!

有些家長,當然也有些幼兒園,對幼兒園裡的孩子該不該學習一年級的知識,都有著某些莫名的默契。例如有些家長,孩子送到幼兒園了,逢人便炫耀,我的孩子在某某幼兒園,學習了很多很多東西,什麼拼音呀,英語呀,繪畫呀,舞蹈呀,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兒園裡就開始學習一年級的課程了!等等等等。而有些幼兒園為了吸引更多的家長或孩子,煞費苦心的也就順從了某些家長的意願,不僅教孩子識字、算術、繪畫、舞蹈,甚至拿起一年級的課本直接就給孩子們上課。我們說,孩子畢竟是孩子,幼兒畢竟是幼兒,我們的家長,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有很多是基於家庭條件與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寄託的意思,不然,為什麼幼兒園也叫託兒所呢?

說實話,幼兒園的孩子,在短時間內,離開了家庭,離開了父母或親人,在那麼一日或半日,最多也就是一週的時間裡要在幼兒園裡度過,我們幼兒園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識別能力,比如性別的識別,情感的識別等,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孩子的集體意識與觀念,引導孩子的規律、習慣、秩序的意識與觀念。並根據孩子生長與成長的需要與特點,從事一些舞蹈教學,繪畫教學,簡單的識字、簡單的數學與算術。

基於孩子年齡的差異、個性的差異,家庭條件與環境的差異,我們幼兒園應該注重引導。那麼有些孩子由於接受能力和智商都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在教學中可以夾雜一些適量的難度,那只是針對個別有特性的孩子。

我們可以設想,假如幼兒園的孩子真的學習一年級的課程,且不說孩子學習的如何,這樣會讓孩子在腦海裡留下讀書學習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在幼兒園就開始上一年級的課了,於是,當有一天孩子真的入學了,會誤認為學習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而耽誤了孩子,再者說了,孩子在幼兒園裡學習過一年級的課程,而真的到了一年級時,在那似懂非懂的朦朧中,失去了學習的系統性、漸進性,這樣會讓孩子容易混淆知識。這是從學習的角度來說。

我們也可以從孩子生長髮育的需求上來說。我們有句俗語,叫做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幼兒園裡的孩子絕不是以學習為主,幼兒園的辦學目的,是讓幼兒們能夠在一個好的環境裡成長,在一個以集體性活動為主的環境中成長,這裡,孩子的成長是主要的,而讓孩子從小就有集體意識、集體觀念,當然也包括時間觀念、作息觀念等,繼而將自己溶於大環境之中,將自己溶於群體之中也是主要的,經過幼兒園的培養,讓孩子充滿陽光,讓孩子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她人才是最主要的。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快樂、活潑、懂得謙讓,懂得禮儀、懂得團結友愛的陽光男孩或女孩,而絕不是讓他(她)通過撥苗助長的方式,讓孩子在一夜之間就能成為人才,就能成龍成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