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有意參投樂視汽車,是真的嗎?

聚焦每日甘肅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進入汽車製造領域都極具風險,造車被稱為是一項“無底洞”的投資,樂視“執著”造車陷入資金鍊危機就是前車之鑑。

然而,倔強的董小姐對製造新能源汽車一事始終“鍥而不捨”。去年3月開始,格力電器為收購銀隆忙活了大半年,但130億的收購方案最終未能經過格力股東大會通過,董明珠當場發飆,繼而壓上了全部身家10億元,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此外,董明珠還拉來了王健林、中集下屬企業等外援,最終5方共同增資30億,獲得了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

根據董明珠自己的說法,對銀隆“不懈的追求”,是因為看重銀隆掌握的“核心科技”——鈦酸鋰電池製造技術。她堅信,該技術攻克了業內公認的“五大問題”,具有6分鐘快速充電、耐寬溫、30年循環使用壽命、不起火不爆炸等優良特性,在經濟性上明顯優於傳統磷酸鐵鋰電池。董明珠曾公開表示:

我投資了銀隆,不是因為格力收購不成功,我就妥協了,而是因為我看好了這個技術,我今天在這裡代表銀隆說一句話,你用了銀隆車,十年保證你不換。電池壞了是我的,沒人敢跟我站在一起喊這句話,這就是中國驕傲。

但業界仍然有不少聲音對鈦酸鋰電池表示質疑,寧德時代總裁黃世霖曾指出,鈦酸鋰電池能量密度相對比較低,將來不會太主流。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認為,鈦酸鋰電池還需要“苦練內功”;還有觀點稱,碳負極快充電池技術發展很快,能量密度高,且成本低,未來將會成為主流電池技術,鈦酸鋰電池“沒有前途”。當前,特斯拉採用的是三元鋰電池,比亞迪青睞的是磷酸鐵鋰電池。

對於年過六旬的董明珠來說,用全部身家去押注這樣一個技術,難免風險太大。投資銀隆、堅守“造車夢”,應該還有其他原因。

首先從董明珠麾下的格力電器來看,雖然已穩坐空調行業第一把交椅,但發展實際遭遇瓶頸。與“老對手”美的集團相比,格力電器的多元化、國際化都已明顯落後。

根據兩家公司2016年年報,格力電器主要收入來自於空調業務,空調業務收入880.8億元,佔比高達81.33%;美的空調業務收入667.8億元,佔比僅41.99%。美的集團小家電業務銷售額高達432.83億元,而格力電器僅為17.18億元。業務多元化,讓美的抵禦風險能力比格力更強。

此外,2016年格力電器主營業務國外銷售額為162.50億元,明顯低於美的集團國外銷售額640.12億元。

如此來看,投資銀隆、佈局新能源汽車製造對格力、董明珠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轉型。

實際上,與銀隆“牽手”,已經讓格力進入了新的領域。今年2月20日,格力電器公告表示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在同等條件下,一方優先採購對方產品,購買對方服務。以一個年度為一個週期,雙方相互的優先採購和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00億元。這一合作被解讀為格力正式進軍汽車空調。董明珠也曾向媒體表示:

格力電器是做空調起家,我們在三四年前就在研究汽車空調,可以說我們對於這一產品的技術已經完全掌握。格力電器已經掌握了空調的所有核心技術,多年以來,電機等核心部件的設計都靠自主研發,對於格力電器來說進入汽車空調領域非常容易。

當然,造車一事不能只站在格力電器的角度上思考,董明珠投資銀隆用的可是自己的“真金白銀”。從商業佈局和盈利焦點看,董明珠看中的也許還有銀隆未來的上市之路。

當前的銀隆正在快速發展,銀隆董事長和創始人魏銀倉曾表示:“銀隆新能源利用的不是時下主流的電池技術,但2015年銷售額達到了45億元,預計2016年將達到100億元,2017年目標是300億元,銀隆沒有靠其他企業補貼生存,但是享受國家補貼紅利。”

根據去年末中集增資投入2億元佔比約為1.5%計算,珠海銀隆的估值已高達133億元,董明珠等人的入資或許能加速其上市之路。

去年11月,珠海市國資委免去董明珠格力集團董事長職位,此後,董明珠不再於格力集團任職,僅為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兼總裁和法定代表人。當時,財經作家葉檀曾給董明珠建議,“希望董明珠創立一家自己的公司”。目前,董明珠已成為珠海銀隆第二大股東,如此來看,董明珠可能已接受這個建議。


葉子的廚房


賈躍亭?現在誰都不敢去救他,他留下的洞,把它埋了還可以埋很多人。如今汽車行業是既房地產後又一個香餑餑,中國合資的,國企的,民營人的,再不久將來會百花齊放。而董小姐可能是利用如今的賈躍亭造汽車翻身言論為自己新能源汽車造勢,而賈躍亭對汽車行業瞭解從市場定位和理念相比董小姐有很大認識,且他還已經為造汽車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某個領域開展合作還是有可能的,說起造汽車,董小姐還是個門外漢,但是對汽車行業市場發展趨勢還是很有眼光的,而對該行業瞭解還不深,而賈躍亭剛好填補這個空缺,兩個人合作,可以減少這個發展時間,但是以如今賈躍亭的處境,開展多大合作,還真不好說,至於說賈躍亭回國,估計他不敢,不進局裡吃牢飯,估計也得被人搞死。呆在美國也是一個不錯選擇。


默求銘


就倆狀況

一、不接

樂視汽車的資本運作是否與樂視其他板塊分割清楚?

現有的樂視汽車資本運作是否已經失控?

以上倆點估計就是請一個資深的財務團隊也很難捋清!

二、接(這個可能不大)

借殼上市 事“呈”分道揚鑣 以董鐵的個性 估計樂視非樂視 FF91更非……


雞年一起雄起


我倒是很指望她參投,畢竟我還是看好樂視汽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