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反应性低血糖的治疗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其主要发病原理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过食甘肥,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肾阴虚损。如病情拖延日久,则可导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糖尿病患者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临床多不难诊断,经化验检査血糖升高达到标准者,即可确诊。而早期无明显症状者,则容易漏诊,除检査血糖、尿糖以外,应当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査结果来决定是否为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反应性低血糖的治疗

贴心小提示

正确认识糖尿病,结合自身情况,早确诊,早治疗,早康复。作为本人和亲属应该正确认识糖尿病,不要回避,更不要讳疾忌医。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分享一下:

据传汉武帝患了糖尿病后,按照御医所开的处方服用肾气丸,可惜天不遂人愿,用药不但无效,反而加重病情,服用其他药石也是毫无效果。御医们为此束手无策,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西域匈奴王得知此事,便特派使者奏表,献上塞外吐蕃用来治疗糖尿病的秘传验方。当时,汉武帝四处求药无果,只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服用,不想时隔不久病情竟然有了起色,经过半年时间的治疗,汉武帝的糖尿病终于完全控制住了。汉武帝龙颜大悦,传出圣旨,免去匈奴年贡,并赠送匈奴王许多珍珠玛瑙作为酬谢。后来,汉武帝还命人将药方列入宫廷医案记载,雕刻石版碑文于御花园内,以为传承。如今,这份秘传验方已经公开,并被现代专家验证,对治疗晚期下消型肾气虚的糖尿病确有很好的效果。

糖尿病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慢性疾病,将伴随你的一生,它就像人的婚姻,既可怕又可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治疗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医学技术的干预,但却需要患者时时刻刻地警觉。所以,你最好变成你自己的医生。

反应性低血糖

小故事

苏女士,今年36岁,是一公司职员,工作相对轻松,轻松的环境让苏的体重迅速飙升。苏女士正在为身上的赘肉发愁的时候,她却发现身体出现了一些异样。

最近一段时间,每次吃过饭后,苏女士就感到心慌,出汗,浑身无力,好几次差点跌坐在椅子上,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太胖造成的,但似乎这种说法又有些说不通,于是,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告诉她,这是反应性低血糖。

专家解答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反应性低血糖的治疗

反应性低血糖是在饭后发生吗

是的,由于多在饭后发生,所以反应性低血糖又叫餐后低血糖。

医生支招

易患反应性低血糖的人群

餐后低血糖又叫反应性低血糖,也可以是2型糖尿病发病前的一种现象,这类患者进餐后胰岛素的释放慢于血糖水平的升高,因此,当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达到高峰时,血糖水平已开始下降,从而发生低血糖反应。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并多在餐后2-4小时发生。

发作时,不宜服用糖类食物,它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但也可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从而加重病情。可当即吃些饼干、馒头片之类的食物。如伴有情绪焦虑、易激动、睡眠差等,还需配合一些药物治疗。

有的人会在每天早饭之后的1-2个小时发生低血糖的症状,如果不吃早饭的话,反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当然也不能因此而不吃早饭,解决的办法是量少而多餐,使血液中的糖分缓慢上升,让胰岛细胞不至于过度反应。

科普小课堂

反应性低血糖的类型

反应性低血糖症一般不意味着有明确的病理性、器质性改变,常为功能性。但非绝对,通常反应性低血糖可分为三类:

1.特发性餐后(功能性)低血糖

此类低血糖是反应性低血糖中最为常见的,约占70%,多在进食后2-4小时发作,尤其是进食含糖饮食后,出现无力、心慌、饥饿、出汗和头痛等症状。多见于30岁至40岁的中年女性。

2.营养性低血糖

此类低血糖多发生在进食2-3小时后。患者有幽门成形术、胃切除术、胃肠切除术、胃造瘘术史。由于饮食快速,由胃排空进人小肠,大量葡萄糖吸收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过度兴奋和胃肠激素过度分泌,刺激胰岛卩细胞一时性大量分泌胰岛素和急性低血糖发作所致。

3.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伴有的低血糖

这是糖尿病早期表现之一,原因是由于胰岛素细胞对高血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反应延迟所致,患者多肥胖,可有糖尿病或家族史。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的范畴,反应性低血糖的治疗

贴心小提示

为了防止反应性低血糖的发生,可以随身携带方糖或果糖、面包或饼干、果汁或含糖饮料等,随时补充。有条件的话也可进食饭、粉、面一小碗,一般15分钟内症状即可缓解,如果症状不缓解应到医院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