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风土记》。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二十四节气之一。一提到端午节,首先映入人民脑海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其实,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个恶毒的时节,蛇虫鼠蚁大量繁殖,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五月五日更是因为“极阳”而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是毒气最重的一天,有说法称“端午”的名称由“躲午”演化而来,有躲避毒辣的夏日之意。

正由于端午是这样一个容易生病的时节,催生林林总总端午运用中药的方法,故中医药界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那么端午佳节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下面我们就从端午节的习俗来看养生保健的常识吧!

粽子味美,应因人而异

端午正值立夏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也必然成为“端午节”前后的最佳养生食品。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中医学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就粽子的配料而言,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然而粽子虽好,也有困扰!以下人群不宜多吃:

1、肥胖及心血管病患者:粽子能量高、佐料往往肥腻、盐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往往会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糖尿病患者:包粽子往往会加入红枣、豆沙等配料,加上糯米本身含糖量高,食入过量时,很容易引起患者血糖迅速升高。

3、胃肠道病患者:粽子油性及黏度高、不易消化,胃肠排空慢,容易引起胃酸过多、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4、胆道疾病和胰腺炎患者: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同时摄入时,往往会加重胆囊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带来危险。

5、老人和儿童:粽子黏性高,对于吞咽功能减弱和发育不全的老人和孩子,易发生卡喉而造成生命危险,另外他们消化功能较弱,进食过多极易造成消化不良。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就是任性,就是想吃怎么办?

1、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心血管病患者,最好选择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肉、少糖、多纤维)的粽子,主料以部分的杂粮米、芋头或红薯取代,减少糖分、脂肪及盐的摄入。

2、有胃肠道和胆道系统疾病的患者,吃粽子可选杂米粽,不要蘸糖,要充分加热变软,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

3、老年和儿童:尽量选择小粽子或迷你粽,吃时用勺子分成小块,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4、粽子最好在早、午餐时吃,睡前不宜食用;吃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或搭配萝卜、青菜,帮助消化,缓解肠胃不适。

艾草养生。驱蚊虫、强身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作为中医常用到的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同时,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研究表明,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且对人无害。除了熏制,将艾叶捣成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1、艾叶香囊,提神醒脑。将艾叶打磨成艾绒,塞入碎布缝制的袋内即可。

2、艾叶泡脚,滋阴补肾,清降虚火。

3、艾叶洗澡,驱寒助眠。

4、艾叶煮鸡蛋,帮助调经。

5、艾叶盐包,缓解腰腿痛。取食用盐(盐可反复使用)1斤,炒热后加艾叶1两,用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盐凉。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艾灸养生简单有效:法简单易学,自己在家就可以操作,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穴位或局部2~4厘米处熏灸,使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以无烧灼感为度,每个穴位灸5~15分钟。注意及时清理燃端的艾绒灰,避免脱落在皮肤上造成烫伤。

艾叶垫(坐垫、卧垫),增加阳气。

运动养生推荐健步走

赛龙舟、蹴球、珍珠球、斗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在端午节开展的体育运动。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走”是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走为百炼之祖”。健步走健身,锻炼者可选择上午或傍晚锻炼,运动中身体放松、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两腿自然迈步,步幅较普通步子稍大,步速较普通步行稍快,保持精神饱满,呼吸自然有节律。走路时达到“头目清爽、足部发热,全身微微出汗、心情愉悦”状态为最佳。此外打八段锦或太极拳、慢跑、游泳等方式同样能保健身心。

端午,中药的节日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个恶毒的时节,蛇虫鼠蚁大量繁殖,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五月五日更是因为“极阳”而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有说法称“端午”的名称由“躲午”演化而来,有躲避毒辣的夏日之意。正由于端午是这样一个容易生病的时节,催生林林总总端午运用中药的方法,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

翻阅典籍,会看到端午节还有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别称,这都和端午节与中药渊源有关。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就是说端午时值仲夏,皮肤病多发,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于是称作“浴兰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此外,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节气养生之道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1、食疗养生

端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养分物质消耗较快,体液丢失多,机体的代谢不平衡,往往容易出现身体发热、口渴、心烦、胃口低下等症状。所以要特别注重补充水分,多摄入清淡食物和蔬果,外出注意防晒。

该时期,气候湿热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进行端午除邪辟秽和养生。

2、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夏季的养生之道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 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这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端午节时值仲夏。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多进行户外活动,中午小憩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疲劳,理顺心情,避免发怒。

3、运动养生

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每年必办的“赛龙舟活动”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行走、打八段锦或太极拳、慢跑、游泳等方式保健身心。

端午推荐膳食

1、番茄土豆排骨汤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材料:番茄300克、土豆500克、排骨500克

做法:先将排骨洗净氽烫后用清水冲干净,与切块的土豆一起放入砂锅,加水3000ml,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为文火,煮40分钟后,加入番茄,再煮20分钟,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2、白鲫滚荷包蛋汤

材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宰洗干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锅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即可。

功效:祛湿开胃

3、上汤红苋菜

材料:红苋菜1斤、瘦肉末若干、高汤1杯、蒜头2个

做法:红苋菜择洗干净,备用;锅中入油,爆黄大蒜头,炒瘦肉末至变色,倒入高汤煮沸;汤滚后放入苋菜,煮软后,勾琉璃芡,起锅。

功效:清热健脾、除湿止痢、收敛止血、通利二便。

4、芹菜拌豆腐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材料:芹菜150克、豆腐1块、调味品适量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匀即可。

功效:平肝清热、利湿解毒

南北粽子端午大PK,你更爱哪种?

1、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

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2、广东:咸蛋黄、冬菇、花生、五花肉做馅

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冬叶包裹着糯米、绿豆、咸蛋黄、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莲子,是传统裹蒸粽做法,丰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满足。

3、山东:山东黄米粽子辈分最大 资格最老

在诸多品种的粽子里,辈分最大,资格最老的,当首推山东黄米粽子。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制品风味独特,食用时,可根据食客习惯,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4、陕西关中:吃蜂蜜凉粽子

吃蜂蜜凉粽子是陕西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端午节日食俗。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蜂蜜凉粽子始于唐代,是由唐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的,注释是“蜜淋”,意思是给粽子淋上蜂蜜。在凉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种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凉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点。主要原料是糯米、蜂蜜。

5、湖北:屈原家乡三角粽 追思屈子情

湖北秭归是屈原的家乡,为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当地人对包粽子倾注了不一样的情感,做的粽子也格外讲究,在秭归粽子全部都是三角形。秭归民俗专家郑承志说:“三角粽,象征屈原有棱有角的一生。在粽子里一定要放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一颗忠心,我们后人也要像屈原一样忠于祖国。”

6、云南:傣味粽子加香料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做的粽子又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其实,香料是傣族粽子最特别的地方。当地人在包粽子时,要加入香茅草、沙榔、八角和草果等香料。此外,他们还会把包好的粽子两个一组捆绑在一起,寓意着成双成对。

7、浙江:方形粽 古老技艺莫失传

在浙江遂昌石练镇姚埠村,村民在端午节时会包出一种特殊的方形粽,从外形上看去就像一个魔方,十分精美。

包方形粽需要六片箬叶剪成大小一样的形状,然后将叶子折叠成六个正方形。在包的过程中要用三枚针固定箬叶,包好后将针抽出。方形粽在遂昌西乡历史悠久,在当地赠送方粽子也有一定讲究。女儿出嫁后第一年回娘家,要让丈夫家包方粽子送到娘家。

8、四川:粽子有甜辣之分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当然独特,故成为四川千古流传的名点小吃之一。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一个的四角粽。煮熟后食之,香辣适口,风味独特。

9、苏州: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

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如猪油夹沙粽子,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适量的油脂制成馅,裹扎时馅里还夹有一块肥肉,煮熟后晶亮甜美,油润清香。

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风土记,粽子味美食补

10、海南: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 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做馅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此外,海南岛各地端午节都会包粽子,而尤其以三大名粽,即定安粽、洛基粽、瑞溪粽最为闻名。

11、闽南:烧肉粽、碱粽驰名海内外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闽南话“热”与“烧”同含义,所谓“烧肉粽”,就是要趁热而食的粽子,热食则更有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