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抱石沉江,最後打撈上來了嗎?

民間一隻相信屈原屍體沒有打撈上來,正是人們擔心水裡的魚會吃他的身體,才有了現在五月初五劃龍舟,在汨羅江投放粽子的習俗.但是!! 在學術界有另一種說法: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的墓主是屈原,他的屍體在投江後被打撈了上來.並且墓冢保存完好.從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墓葬形制和器物特徵判斷,此墓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挖掘報告估計其下葬年代的下限在公元前3世紀初,這正符合屈原生活的時代。屈原應生於前352年(己巳,攝提格,太歲在寅)正月(孟陬)二十七日(庚寅),卒於前281年(庚辰)五月初五日,享年71歲。墓中的鳩杖,表示墓主去世時已有70歲以上的年齡。    此墓南距楚故都郢(紀南城)約9公里,位於楚貴族墓地。按《周禮》,墓主當屬“士”一級,所用葬具亦與先秦典籍相合,挖掘報告推斷墓主當屬有田祿之士,亦

即上士;墓中出土了大批竹書,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職業和特殊地位。屈原正是楚國的低級貴族,在楚懷王時出任左徒、三閭大夫和太子師。墓中有楚懷王所賜“龍首玉帶鉤”和太子所賜“東宮之杯”。至於《孟子》中的陳良(郭沫若推測屈原是其弟子),雖為“楚產也”,卻不是貴族出身,故不可能葬入貴族墓地。    據挖掘報告,墓主遺骨仰身直肢,兩手交置於腹部,雙腿分開。這很像是墓主抱石投水而淹死後,被打撈上來,因屍體僵硬未能復原的姿勢。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正是懷抱石頭,投汨羅江自沉而死。他在死前不久寫的《哀郢》,有“狐死必首丘”的句子,可能這時已有了自己“從彭咸之所居”投水而死後、歸葬於郢都附近楚貴族墓地的安排。至於下葬的時間,則應在前281年五月初五日屈原去世後不久,當然要早於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    墓中竹書的內容對於屈原作品思想有重要影響。這批竹書應來自齊國稷下,為稷下的幾位楚人專業抄手所抄寫。作為稷下思孟學派的教材,其中各篇章多為節選,故均不寫篇題。除《老子》三種節選本以外,其餘乃子思後學與稷下思孟學派所作。據史籍記載,屈原於前311年為聯齊抗秦出使齊國,看來這批竹書便是由他從齊國稷下帶回楚國的。    據《離騷》所云,屈原降生的日子是太歲在寅之年的正月庚寅日。郭沫若先生推算是前340年(辛巳,太歲在寅)正月初七日(庚寅)。這晚了12年的一個週期。    屈原在投水前半年左右寫的《涉江》中,自稱“年既老”。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中,普遍稱“七十”曰“老”。在比《涉江》早些年寫的《離騷》中,有“老冉冉其將至兮”的句子,當時應是六十已過,還未到七十。屈原在“年既老”之後不久投江自沉,死時已年過七十,是很明顯的。    在屈原的作品中,只有郢都遷陳,而沒有割地和陷郢。楚割地予秦在前280年,屈原沒有見到;秦兵陷郢在前278年,屈原更不可能見到。他在剛開始遷都不久就投汩羅江死了。據《史記·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前281年)秦國興師伐楚。秦兵進逼,遷都已勢在必然。只有先遷了都,下一步才能考慮割地之事。因為割了上庸、漢北給秦之後,郢便失去屏障,完全暴露在秦兵面前了。所以,事實上應是前281年仲春二月開始遷都,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到前280年遷都完畢而割地,再到前278年秦兵繼續進攻,郢都陷落。前人將遷都定在郢都陷落以後,那當然是不合理的。屈原活到71歲,於前281年五月初五日自沉汨羅江。這樣,他出生的時間便應當是前352年(己巳,太歲在寅)正月二十七日(庚寅)。若生於前340年,則只活了59歲,按當時的習慣是夠不上稱“老”的。屈原享年71歲零3個月又7天,其墓中有鳩杖陪葬,是符合禮儀規定的。    屈原是楚貴族,但又自稱“賤貧”。《惜誦》曰“忽忘身之賤貧”,《招魂》曰“朕幼清以廉潔”,但早年是賤貧、清廉的低級貴族,這與墓主的“上士”身份是一致的。    前318年,屈原34歲,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共伐秦,推楚懷王為縱約長。楚懷王任用屈原為左徒、三閭大夫、太子師。左徒是楚國地位在令尹(國相)以下的重要官職,三閭大夫是掌管楚王族三姓的官。亦有學者認為,“三閭大夫”同於中原國家的“公族大夫”,職掌是楚國王室屈、景、昭三姓貴族子弟的教育。墓中的“龍首玉帶鉤”應是楚懷王為了提高這位年輕的左徒、三閭大夫的威信,以便於行使職權,所賜予的類似後世尚方寶劍之類的信物。    屈原任左徒、三閭大夫而兼任太子師,這是很正常的。他在春風得意時所作的《桔頌》中,自豪地說:“年歲雖少,可師長兮”。排行最大曰“長”,太子橫是楚懷王的長子,屈原為太子師,故曰“師長”,即當國王長子(太子)的老師。這是比擔任其他官職更令屈原自豪的。墓中的漆耳杯,杯底刻有“東宮之杯”,這四個字不排除有是屈原手書的可能。這四個字的字體並不規範,佈局也不勻稱,很像是用手隨意刻上的,工師造器時所作的銘文似不會這麼隨便。這漆耳杯應是早年太子橫的賜物,但並不能據此確定墓主是否死於頃襄王即位(前299年)以前。    墓中的陪葬竹書,只有像屈原這種身份地位的人才會有。但墓中為什麼只有他從稷下帶回的竹書,而沒有他自己的作品呢?除了可能墓中竹書有遺失之外,亦可能下葬時屈原身旁的人只收存了其作品的手稿孤本,而沒來得及重抄一份作為陪葬。當然,也許更可能是,由於屈原作品多為發牢騷的諷喻文學創作,多有指責君王、“稱其君之惡”的內容,寫成以後便在民間流傳,而不適宜葬入貴族墓地。    屈原因力主“豪傑執政”和聯齊抗秦,約在前290年被頃襄王放逐到漢北,後又流放到沅、湘一帶。在屈原投水前留下的作品中,所反映的最遲的歷史事件是郢都遷陳。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頃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頃襄王遣使於諸侯,復為合縱,欲以伐秦;秦聞之,發兵來伐楚。這是導致郢都遷陳的直接原因。屈原看見郢都遷徙時的悽慘景象,預感到楚國還會有災禍降臨,這當然就是接踵而至的割地、陷郢之事。對此,他已不堪忍受,終於抱石投江自沉,以死報國。    根據出土墓葬,印證《哀郢》中“狐死必首丘”的話,可以推測,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後,屍體被家人和弟子們打撈上來,按其遺願運回舊都郢郊貴族墓地安葬。當時雖然秦兵進逼,形勢危急,但家人和弟子為其料理後事,仍一切按禮行事,有條不紊,臨危不亂;頃襄王也按禮賜給老師兩根陪葬的鳩杖。這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崇敬之情。

屈原抱石沉江,最後打撈上來了嗎?

屈原抱石沉江,最後打撈上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