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三问,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孩子小的时候,即使再叛逆,父母似乎都有办法“收拾”他们。不管方法是软是硬,反正孩子们总会很容易就能消停下来——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复,另当别论。

家长三问,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但是,当孩子们逐渐迈向青春期的门槛,一切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男孩在12岁前后,就会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孩子离家出走、出现抑郁状况,就是发生在这个年龄段前后。

所以,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后,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应该怎样和孩子相处,又该如何应对。

家长三问,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1、问:如何应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答:首先,家长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不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方面,所谓青春期的叛逆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的成长发育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孩子逐渐形成独立人格、独立性格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叛逆,民主和谐型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没出现什么所谓叛逆期。但问题是,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些家长自己首先就紧张了起来,逐渐变得心理焦虑,甚至比青春期的孩子还要敏感多疑,从而导致了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言行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有些甚至将自己推向了孩子的对立面,既影响了亲子关系,更导致了孩子的性格变异,使其成长偏离了正常轨道,得不偿失。

第二,不要渲染青春叛逆期的氛围,免得给孩子以消极的心理暗示。有些家长经常会有什么孩子青春期了、进入叛逆期了之类言论或交流。这实质上是在暗示孩子青春期叛逆是合情合理的、理所当然的。一些没有叛逆的孩子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应该“叛逆”一下以免青春虚度,一些已经出现了“叛逆”的孩子会找到自己叛逆的伦理依据和心理支撑,变得变本加厉。

第三,真正的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以成长和调整的空间,这是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的基础。很多家长并不像他们自己想象的那么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几乎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安排”孩子,而不是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野去观察生活、不是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互不理解,形成“施”与“受”的错位。意思就是家长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给予了孩子很多,但这些未必就是孩子真心的本我需求,而孩子真正想要的却往往被忽略甚至是被粗暴的剥夺,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所以,在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本我需求的前提下,去尊重孩子的需求,信任孩子能够做好自我调整,给孩子以自我成长和自我调整的空间,会对孩子的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性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最终成为孩子破茧成蝶的催化剂。记住,一定不能做控制型的家长、不能做焦虑型的家长,也不要做碎嘴型的家长。

第四,对于孩子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尝试顺势引导。就好像我们学骑三轮车一样,一开始总感觉往一边儿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生硬地往另一方向拧,结果可能就是翻车,只有我们顺着它的偏劲儿一点一点地往中间调整,才能学会骑车。所以,家庭中最忌讳的就是命令式和碎嘴式的教育,前者是操控,后者是疲劳轰炸,这些本质上都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在与孩子平等民主的交流和沟通中顺势引导,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常态,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形成。

最后,一定要记住,如果对孩子的叛逆束手无措的话,宁可不作为,也不要乱作为!

家长三问,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2、问:孩子上九年级,面临中考,成绩中游,上进心不足,状态不好,如何调整?

答:其实这是典型的“中间生状态”。其特点是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都处于一种不上不下、不前不后、既缺少前进的动力和进取的激情、亦无大的出格行为的状态。

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一,他们在班级是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一部分,成绩还可以,老实听话,既不是经常被表扬和关注的优秀生,也不是经常被批评和操心的捣蛋生,于是这些孩子就是因为老师的“放心”而被“忽略”了。其二,家长对孩子的“将就”,感觉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差不多就行,而缺少孩子既可能是优秀群体的后备生的机遇意识,也没有他们也可能是后进生的预备队的危机意识。其三,就是可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提出了难以达到的要求或目标,由于完成难度较大,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消极怠工处之。多种因素之下,久而久之,孩子实际上就处在了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中了。

所以,要帮助孩子走出这种状态,就是要针对上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因素,积极进行家校合作,共同努力,激发出孩子的上进意识,启动其发展的动力。

首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多多关注孩子,对孩子的优点长处和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认可、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找到“存在感”。

第二,请老师安排孩子多参加学校的其它

活动,让孩子找到“被重视感”,从而点燃激情,然后这种激情会逐渐迁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帮助孩子制定力所能及的阶段性的小目标,让孩子在不断实现小目标的进步和成功中,体验“愉悦感”。

第四,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坦诚的、激励式的沟通,如果语言沟通有障碍的话,不妨采用纸条式的交流方式——利用给孩子收拾房间的时候,写写心里话、温馨话,增进亲子情感和相互的理解、谅解。

家长三问,如何面对孩子的叛逆!

3、问:孩子不想去上学,怎么办?

答:首先家长要通过了解,认真分析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是什么。不外乎这样几种可能:其一是学习上吃力,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其二是人际关系不好,或与老师的、或与同学的;其三,是否存在经常被欺负的状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欺凌;其四,是否受到了不良诱惑。

针对第一种厌学的情况,家长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给孩子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缺陷弥补,还要帮助孩子立足现有的基础,树立进步就是成功的观点,制定容易实现的阶段性的小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信,并请老师配合,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加以认可、鼓励和表扬,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指导和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因为孩子之所以学习上的欠账越来越多以至于跟不上、厌学,往往不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输在了学习习惯上。

针对第二种人际关系危机的情况,家长要及时和老师联系,了解与孩子发生矛盾的是个别人,还是许多人。如果是个别人,那么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别人之所以是别人,就是因为他们是有别于我们自己的人,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与同学交往。如果是较为普遍的,与很多人关系都不好,那么原因一定出现我们自己孩子身上,那就需要家长不要“护驹子”,帮助孩子反思,找出性格缺陷,及时作出调整,否则的话可能会影响终生。

针对第三种校园欺凌的情况,家长应该及时找到老师,了解说明情况,终止欺凌伤害,并对孩子进行心灵抚慰,甚至必要的话进行心理治疗,避免孩子出现其它的不必要的障碍。

针对第四种不良诱惑的情况,家长就必须要提高警惕了,因为这是最麻烦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情况。采取措施隔离不良诱惑源是非常必要的,积极的正面引导是必要的,让健康的事情占据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必要的。但是过硬的手段往往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一定不要着急,不要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不要形成警察与小偷的关系,那样只能适得其反,比如因网瘾而反目成仇的亲子关系比比皆是。我们只能陪伴孩子,并在陪伴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孩子,甚至可以孩子停课、家长停工,全家出去长期旅游等等,为了孩子的未来,什么样的付出和代价都是必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