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就吃?這5種飢餓 其實是身體在「忽悠」你

人是鐵、飯是鋼,餓了就吃,沒毛病~

但是,有時候也忍不住納悶:為什麼剛吃完飯一會兒就餓了?為什麼剛運動完就餓了?為什麼加班到8點就餓了?……

為什麼你總是餓得這麼快?注意!你可能被“假飢餓感”給騙了!

沒錯,其實"飢餓感"也會造假。有時候身體並不"餓",只是大腦會產生“飢餓感”,讓你誤以為自己餓了。

很多人就會在這種“假飢餓感”的迷惑下,多吃進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食物,從而導致肥胖和各種健康問題。

那麼,如何辨別身體上發出的"飢餓感"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些情況下的飢餓感,

可能有假!

其實,飢餓與食慾是兩碼事兒!

餓了就吃?這5種飢餓 其實是身體在“忽悠”你

如果你感覺自己餓了,先別急著填肚子,想一想是不是符合以下情況:

剛吃完飯的時候,很多時候明明吃了很多飯,卻還是感覺餓,還想再吃一點。

這可能是因為飯菜內容單一,缺少產生“飽感”的纖維素、蛋白質或健康脂肪,進而導致飯後血糖下降,產生假飢餓感。

解決方法:

調整飯菜的搭配結構,避免單一。在每天的膳食中,應多選擇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魚蛋奶、大豆堅果類等食物。

如果飯後感覺餓可以適當吃點健康零食,如一塊新鮮水果、一把堅果、酸奶等。

渴了或者已經脫水了?

人在脫水之後的感覺跟餓的感覺有一些類似,使得你覺得想要通過吃東西,來提高能量水平。

而當你感到渴的時候,你的嘴巴會變幹,當你吃點東西,唾液分泌增加,口乾的症狀馬上緩解。

這兩者在感覺上容易混淆,把乾渴感當成了飢餓感,於是又想吃東西。

解決方法:

當想要吃東西的時候先喝一杯水,等10~15分鐘再感覺是不是還想吃東西,這樣就能判斷出是口渴還是真的餓了。

運動完的時候,運動之後,由於身體消耗了能量,產生了疲憊感。我們就會覺得應該吃點東西補充能量。

其實,你這是將疲勞感混同成了飢餓感。但是,並不意味著你的身體需要額外的熱量補充。

這種情況下的“飢餓感”意味著,你的身體需要一種特定的營養。

解決方法:

1.運動之後,可以適量補充一些水分和特定的營養。例如蛋白質(魚肉或豆製品)、碳水化合物(饅頭、米飯)、維生素和礦物質。

2.運動之前,吃一些全麥或是其他類型的粗糧(複合碳水化合物要花更長時間來消化),或者雞胸肉(瘦肉蛋白能強化肌肉),這些食物能夠幫助你的身體更快地恢復精力或是飽腹感的時間更長。

睡眠不足

餓了就吃?這5種飢餓 其實是身體在“忽悠”你

長時間熬夜,會使體內負責飢餓感的激素增加近一倍,而調節體內脂肪含量的激素會相對減少,大腦就會產生餓了的信號。

於是我們就會在無形中吃下遠遠多於身體正常運轉所需要的食物量。

解決方法:

1.如果實在要熬夜,那麼要確保熬夜這一天的飲食中有新鮮水果,複合碳水化合物,以及瘦肉蛋白質,就能保證你的身體能夠獲得全面的營養,從而增加飽腹感。

2.如果是熬夜過後,感到飢餓時,不要馬上就飢不擇食,應該等15~20分鐘,這樣就能判斷出是真餓還是假餓了。

不良情緒

當我們感覺到壓力過大,會傾向於去吃那些高脂肪,高鹽分或是高糖分的食物。這些食物吃到嘴裡,可以讓味覺和情緒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放鬆。

焦慮、壓力等不良情緒會干擾和紊亂控制食慾的神經系統,容易導致食慾出現異常,出現假性的飢餓感。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選擇用“吃”的方式來緩解。

解決方法:

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選擇去散步、運動,聽聽舒緩的音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可以幫助你遠離假性飢餓感的誘惑。

儘管有許多假性飢餓,但下面這些情況,說明你真的餓了,一定要及時補充營養哦~

肚子咕咕叫

當你的肚子剛剛開始感到飢餓的時候,它會發出一陣“咕嚕嚕”聲,這是因為你的胃裡食物已經被排空,空氣經過腸胃時發出的聲音。

胃感到不適

當肚子的飢餓感繼續加強,胃酸分泌會增加,你會感覺到胃部有些不適,這時候你就需要及時吃東西,避免胃酸破壞胃壁以及粘膜。

略感頭暈目眩

當你肚子長時間處於空腹的狀態,血糖水平就會降低,大腦供血不足,就會出現頭暈目眩的感覺。

胃部絞痛

餓了就吃?這5種飢餓 其實是身體在“忽悠”你

這時候已經表示你餓過頭了,強烈的飢餓感會讓胃酸分泌得越來越多,於是刺激了胃粘膜,就出現了胃痛乃至絞痛的情況。

如果是真的餓了,可千萬別為了減肥而硬捱餓。

真餓了還不吃,會嚴重損害胃部的健康,還會影響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營養供給。

對於身體代謝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或患有糖尿病等疾病的人來說,捱餓不吃東西還會有一定危險。

減少假飢餓,儘量這樣吃!

首先,在日常飲食中多選擇高飽腹感、高膳食纖維的食品,如燕麥、筍類、薯類、雞蛋、豆類等。

其次,每次應該保證有新鮮果蔬的攝入,比如在就餐前一個半小時吃一個蘋果,可以補充纖維和水,也可以增加飽腹感。

還有,吃飯的速度不宜過快,應細嚼慢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