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從1978年被北京電影學院破格錄取,到今年為止,張藝謀導演的創作生涯已經整整40年。

無論是早期經典的電影,還是後期創作受到的一些爭議,張藝謀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他以近兩年一部電影的產量,不斷地為華語電影及舞臺輸出具有現實意義、或具備創新理念的作品。

他說:“我不是一個天才,我也不能說我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我可以說自己是中國最勤奮的導演。”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張藝謀上過山、下過鄉,也在工廠做過工人,他的青春可以說趕上了不尋常的年代。但憑藉著對攝影的天賦與熱愛,28歲時被北京電影學院破格錄取,他的人生又迎來了最好的年代。

1984年張藝謀第一次擔任電影《一個和八個》的攝影師,憑藉大膽的構圖、獨特的鏡頭設計獲1984年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黃土地》劇照

同年,張藝謀又獨立擔任影片《黃土地》的攝影,通過電影中展現出的渾樸和壯美,張藝謀獲得了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在內的多項殊榮,從此跨入一線攝影師的行列。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老井》劇照

1986年,36歲的他作為演員參演的第一部電影《老井》奪得

國內外三座影帝獎盃,併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國際A類電影節的影帝。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紅高粱》劇照

第二年,張藝謀執導了電影《紅高粱》,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這部由姜文和鞏俐主演的電影,以一種極具視覺衝擊的方式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悲壯故事。似乎是因為開始得太晚,所以他在這條路上進步得比誰都快。這部處女作讓他收穫了包括

柏林金熊獎在內的多個國際大獎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張藝謀導演從影四十年”海報

在之後三十年的職業生涯裡,作為導演的張藝謀先後拍攝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英雄》《歸來》等國內外高度認可的經典作品。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英雄》劇照

他從不拘泥於已有的創作理念,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力求創新與突破、嘗試新的表現手法,譬如《滿城盡帶黃金甲》《三槍拍案驚奇》《長城》等一些受到爭議的電影。

這些作品要麼關注當下或歷史進程中的現實問題,要麼直指人性中的矛盾與對抗,要麼嘗試宏大的表現手法,要麼探索最新的科技與拍攝方式。

被稱為“國師”的他,創作領域橫跨電影、歌舞劇、晚會、京劇、宣傳片、音樂作品等。

每當有需要傳遞中國形象的大型演出時,大家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不是別的導演一定做不了,而是一提到張藝謀這三個字,大家心裡就踏實了。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在經典與超越之間,張藝謀以一種從不止步於此的姿態,持續地創作著。

他以近兩年一部電影的產量,不斷地為華語電影及舞臺輸出具有現實意義、或具備創新理念的作品。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影》海報

張藝謀導演兼編劇的新片《一秒鐘》將於明天(7月10日)正式開機,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是他多年來想拍的一個故事。而最新的電影《影》也將於近期與觀眾見面。

對於電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評判。但作為導演的張藝謀,作為電影人的張藝謀,在他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裡,不斷變化的是對新事物的嘗試與探索,始終不變的卻是對電影滿腔的熱愛與執著。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對話·寓言2047》第一季自去年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後,帶給了中國觀眾耳目一新的極致視聽體驗。

對於一位國際知名的優秀導演,轉型與新的嘗試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這次張藝謀突破傳統舞臺演出的表演形式,將中國民間藝師和科技團隊合二為一,創造了獨特的“觀念演出”。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對話·寓言2047》第一季

相比上一季,第二季的所有單元演出都進行了翻新,在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形式上也進行了新的嘗試。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演出前,張藝謀導演專程到演出後臺與演員們和科技團隊交流。

身著黑色中山裝的張導神采奕奕,狀態看起來非常放鬆,瘦削的臉龐和深刻的法令紋似乎透露出他的堅毅。但他卻並沒有想象中的威嚴,相反他臉上的表情十分豐富,也特別愛笑,更像一位和善可親的長者,沒有半點導演的架子。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和記者講到興起時,張藝謀導演會揮舞著胳膊,繪聲繪色地講述,神情中充滿熱切與真誠。一身黑衣黑褲的他,裝束極其低調,但是談起工作時卻是無法掩飾的張揚。

張藝謀的身上好像有著無盡的能量,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作家周曉楓在一本書中提到:“我從沒見張藝謀打過一個哈欠,他好像天生就沒有那個功能,至多隻是幾十個小時沒有睡眠過後,眼睛裡有點小血絲。”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這就是張藝謀的方式。

張藝謀:

大家都說我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其實我是在學習學習學習。

我不是一個天才,但是我要勤奮、要學習、要藉助各個方面。在導演當中,我算是跨界很多的。我覺得跨界帶給我很多營養,讓我的觸覺更廣泛、更多元,不僵化。

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句老話,但是真的是很實用。

節目樣式上的創新意味著摒棄與重建,和以往色彩絢爛的舞臺效果相反的是,《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中科技觀念的融入和時空的跨越讓整場演出充斥著“高冷範兒”的理性態度。

張藝謀:

我們所說的“高冷範”的舞臺,只是提供一個深邃的空間,我覺得就像暗物質和宇宙黑洞一樣。

這樣的舞美風格,可以有一種無限的遐想,儘量呈現一個黑白的調子,回到一種最初的感覺。

演出弱化了故事情節,展現科技與人類之間,跨越時間洪流之下的深刻對話。

主創陣容由來自7個國家的18支團隊及個人組成,在舞臺上展現出更加純粹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壯族的坡芽歌書、木筒號子、臺灣的優人神鼓、八部合音、藏族的拉孜堆諧等。

張藝謀:

這兩部分本身也是一個1+1,在和諧中又有思考。舞臺上表現美的東西是共識,如果又能讓人產生思考和聯想、產生討論,可能就成為某種觀念。

一半的節目用古老的傳統藝術和科技手段呈現了非常美的、和諧的東西。

還有一半我希望它讓人們產生思考和反思,思考我們和科技的關係,我們和人工智能的關係,我們的未來等等。

張藝謀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我想把它呈現出來,我沒有答案,只是一個感覺,希望能讓大家觸動,好好想一想。” 人與科技,何往何至?

張藝謀:

《對話·寓言2047》對我來說只有三個關鍵詞:創意、創意、創意。

我特別注重原創性,我覺得原創性是最難的。哪怕99%都失敗了,只要還有1%的原創,在這個創作上你就進步了一小步,這個很重要。

所以原創要經得起推敲,你要讓大家豎大拇指。所以要費盡心思去想它,有一點點原創就代表你還能進步。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對我而言,是比拍一部電影還要複雜的學習過程。”張藝謀說。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2047不是一個答案,它像一條時空隧道——連接古老與現代, 過去與未來,人性的質樸與人性的割裂,血脈中的記憶與對未來的希冀。

整個演出,在探索舞臺表演邊界的同時,也提出瞭如同寓言般的終極思考:

我們到底是誰?

來自哪兒?

未來又將往何處去?

演員和技術在舞臺上的互構,事實上所探討的是人與科技的互生關係。

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穿越到2047年——你覺得它會是什麼模樣?

《乒乓·球》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乒乓·球》

演出在清脆的乒乓球擊打聲中開始,由文淵教育機構乒乓球表演團隊的孩子們聯合來自德國的Air-stage飛行球表演團隊完成第一幕。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乒乓·球》

安靜的全場充斥著乒乓球清晰的彈跳聲,沒有對白、沒有情節。彷彿時空停滯又似乎分秒即逝。最終小小的乒乓球轉化成巨大的白色飛行球飄向觀眾席,預示著傳統的生活模式逐漸被打破,我們的視野逐漸被科技產物佔據……

《神鼓·影》

來自中國的DOBOT越疆科技的機械臂團隊,聯合來自匈牙利的Attraction Performances KFT影子舞團隊,與舞者李宇共同完成了《神鼓·影》。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神鼓·影》

這一幕演出有著強烈的視覺震撼,舞臺一側是傳統的優人神鼓聲聲叩擊。舞者李宇在白色的投影幕布前,在鼓點強烈的節奏中,彷彿像一隻拖線木偶被機械臂所奴役,巨大的暗影逐漸擠佔人的生存空間,直至將我們吞噬。

張藝謀:

其實我覺得這個節目可能是這次所有節目當中,最有創意的一個。

你看機械臂,你要是這麼裸著看它,其實這就是個機器。所以那次我們就想,如果它是一個剪影,就會很有趣,像皮影戲一樣。

所以這回就充分發揮它黑白剪影的效果。當機械臂拍成剪影,當它放大的時候,我跟創作團隊講:想一想這個機械臂會不會像一個怪獸,會不會像一個異型?

就像好萊塢電影裡邊的那些東西,把它放大之後,跟人體產生比例上的變化,就會很有意思。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神鼓·影》

舞者李宇:

所有的音樂都是鼓和馬頭琴來表達的,節奏和鼓點不能有任何偏差。一旦錯了,那整個動作就全部不在一起

除了我個人不斷地練習之外,主要還有老師的編曲編得特別好。

表演過程中很緊張,就怕哪個點對不上。因為這跟我以前的舞蹈作品完全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一起。雖然很緊張、很刺激,但是在這個節目的表演當中也很享受。

《號子·染》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號子·染》

這一幕可以說是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在三位農民的木筒號子聲中,一群年輕人跨入巨大的手機造就的牢籠之中,低頭行走,全然不顧周身的一切……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號子·染》

人被異化為另一種存在,成為技術的產物。看似極端的背後,也是當下社會“低頭族”的生活形態。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號子·染》

而隨著手機來電鈴聲的響起,三位農民也從衣服裡拿出智能機,低著頭走入了牢籠。我們在發笑的同時,不禁反思。

張藝謀:

我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很長時間的話題,就是科技、人工智能和所有現代化的東西,跟人的生活的關係。

我們已經注意到,當現代科技完全滲入我們生活的時候,它有時候會是一個雙刃劍,有時候會改變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東西。

如果我們不加以正確的引導,人類不加以反思,不能正確處理這個關係的時候,未來一百年以後、二百年以後,我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失控。

智能手機控制著人們的作息、社交與知識攝取,大數據將每一個人的特點整合成數據公之於眾,集合人類智慧的Alpha Go終於戰勝了人類自身。

《合音·臂》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合音·臂》

《合音·臂》中,機械臂可以自如地完成樂器演奏與藝術表演,吉他、鼓、豎琴,像人類對於樂器的掌控一樣遊刃有餘。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合音·臂》

我們在這樣的合奏中不由得反思,當科技替代一切的那一天最終到來的時候,人類究竟還剩下些什麼?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讓人驚喜的是,它不止提出了問題與焦慮,也在人類與科技的“混搭”之中,重新定義了人類的價值所在。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神鼓·影》

在聲光電組成的眼花繚亂的視覺衝擊之外,《神鼓·影》中優人神鼓鏗鏘有力與呼麥馬頭琴的悠揚相得益彰。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歌書·蝶》

《歌書·蝶》中來自雲南鄉野的演唱婉轉清麗,淳樸動人,沒有任何修飾的嗓音,卻似乎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仿真蝴蝶則成為了坡芽歌書的最好伴舞,翩然臺上。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歌書·蝶》

這些是看似與這個新興時代格格不入的“原生態”,但卻充滿著溫度,每一個唱腔每一個身姿每一個音符裡,都是人類所保有和傳承的獨特價值與完整記憶。

張藝謀:

我覺得傳統文化是最重要的。它回答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根是什麼,我們的營養在哪裡。

所以我們雖然是表現科技和人的對話,用了很多外國的最新科技和現代技術,但是我們每一次都是費力去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那些形將消亡的、那些已經很少有繼承人的非遺項目和古老傳統。

我們把它們找出來,從窮鄉僻壤搬到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也是讓它有一個機會,讓我們的後代、年輕人看一下那些傳統的東西,那些古老的東西。

當他們在舞臺上放聲歌唱的那個瞬間,載歌載舞的那個瞬間,你會回到一種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去回顧自己的身影。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戎舞·光》

裘繼戎在《戎舞·光》中利用鏡面裝置完成“戎舞”,京劇元素與光影變幻融為一體;拉孜堆諧與鋼琴曲共同演奏《堆諧·雲》,LED則成為了最好的節拍器。

裘繼戎:

每一次跳都是身心疲憊,痛並快樂著。我希望通過舞蹈跟科技的共融,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匠心,真正用匠人的態度去做藝術。

所以說我希望觀眾能夠通過這短暫的八分鐘,能夠感受到一些力量。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張藝謀|謀“藝”四十年

《堆諧·雲》

這些看似古老而過時的東西,那些曾被我們遺忘和輕視的東西,恰恰是冰冷的機器無法超越的溫度。

終究,我們會在城市的聲光電與山野間的人聲間找到平衡,和諧地共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