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約車發展遇到用戶安全責任

今年3月底4月初,美團、攜程、高德等各類互聯網企業紛紛進入網約車行業,引發輿論持續高度關注。5月6日鄭州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發生後,進一步引發社會各界對網約車發展問題的大討論,再次推高網約車輿情熱度。網約車今後如何發展,媒體和公眾持有何種態度,又有哪些呼聲?本期輿情匯讓我們來評析近期有關網約車的那些事。

網約車話題持續推高輿情熱度

近一段時間來,網約車相關話題持續受到較高關注。

監測顯示,輿情主要集中在網約車頻頻曝出安全隱患、不正當競爭及地域壟斷、用戶個人隱私遭洩露、乘客維權無路被“踢皮球”、無證經營、司機准入門檻過低缺乏審查、大數據“殺熟”、“馬甲車”頻現、“爽約車”等問題。

隨後,交通運輸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網約車管理,就《關於加強和規範出租汽車行業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通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併發布《出租汽車服務質量信譽考核辦法》。如圖所示,5月6日發生鄭州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後,網民對網約車管理的關注度迅速提升,隨後交通運輸部採取的一系列舉措吸引了大量網民參與討論,使輿情熱度在之後的兩週內持續升溫。

媒體聚焦行業發展和政策落地

針對網約車市場各種亂象及安全問題,媒體紛紛呼籲,監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進一步推動相關政策落地實施,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創新監管手段,為各地交管部門執法提供依據;及時跟進並重點關注群眾意見較多的領域和問題;網約車平臺需要承擔管理責任與社會責任,積極整改,切實有效保障乘客安全。

《人民日報》5月17日刊發評論認為,安全問題不是政府部門一家之事,企業和平臺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主體責任。網約車是“互聯網+”的創新產品,但任何產品創新,安全都是生命線。

央視《焦點訪談》5月20日就網約車安全指出,除滴滴自我整改外,下一步針對網約車平臺出現的人車不一等問題進一步加強監管,也是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網約車由“亂”走向“治”,不僅需要責任心,更需要好辦法、真落實。

從4月9日開始,針對互聯網關於網約車話題的討論,本報先後刊發了《運輸市場要公平競爭》《“燒錢大戰”不可持續》《交通運輸新業態不是“法外之地”》《包容審慎監管不是放任不管》等9篇系列評論文章,引起廣泛轉發,相關報道轉載近千篇次,僅新媒體政務平臺相關內容的閱讀量就超過200萬次。《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澎湃、《第一財經》等媒體還針對這9篇評論專門刊文解讀。《人民日報》文章《約車非“約會”乘客個人信息豈能洩露》,《經濟日報》頭條號《網約車暴力事件誰負責?交通運輸部官微今天一篇文章刷屏了》,多次引述評論之一的《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的內容,提到“這些企業僅僅將網約車作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沒有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放在心上,只顧看投資人的臉色,不考慮乘客的感受與體驗,也不考慮司機的客觀需要”。

網民“喊話”平臺抓緊自查自糾

對於網約車話題,網民們表現出了高度關注。網民在社交媒體呼籲監管部門強化管理,及時出臺相關規定,對司機層面進行篩查,同時“喊話”網約車平臺抓緊自糾自查,加速查處非法網約車。而對於實行的《出租汽車服務質量信譽考核辦法》,網民紛紛表示贊同。

甲客傳媒零壹:出問題的不僅僅是滴滴,而是行業普遍都存在的問題。應該讓監管部門出臺政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雖然補貼多,但各個部門貌似沒有什麼好的應對措施。

北京的哥的天空:現在很多車都是沒有資質就上路了,需要解決部分車輛違規上路的問題。

某-個:除了滴滴公司整改外,其他的公司也需要跟進,這不是一個公司的事兒,是一個行業的責任。必須下決心整改,給出行者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乘車環境。

□點評

梳理媒體報道不難發現,媒體關注點從側重於報道網約車“補貼大戰”逐步轉向追問亂象產生的原因,呼籲完善規章制度,聚焦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和行業發展。網民觀點抽樣分析的結果也十分相似。基於補貼的優惠政策,在事件發展初期,網民多對主管部門著手管理表示不理解,認為過度監管會影響網約車行業發展,但隨著網約車亂象頻發,網民也開始趨於理性,積極呼籲監管部門監督部分企業的違規行為。

針對網約車亂象頻發的現狀,除了完善網約車平臺監管,加強對車輛、司機管理以及網約車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服務和風險研判應對能力,不妨還可探討嘗試地方交通和公安交管部門建立聯合監管工作機制和聯合懲戒機制,形成監管合力。

而對於網約車企業來說,履行企業管理職責,確保相關政策落實到位,杜絕用戶隱私被惡意利用,切實有效保障乘客安全,是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