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孩子的规则意识

还在孕中的时候,过来人妈妈就跟我分享过“可怕的两岁”,那时候,我还很乐观的想,没这么恐怖吧。 在我家孩子进入两岁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大的感觉。 孩子的表现让我觉得他依然是我的天使宝宝。比如按时睡觉吃饭,爱惜玩具,和妈妈相亲相爱......可是渐渐的很多的事情都不对了,比如睡觉时间越来越晚, 吃饭变成了拉锯战, 看动画片一停就哭.......然后家人也乱套了,育儿观念也开始有了很大的分歧.......头一次让我觉得育儿是一件特别有挑战的事情,尤其是战友还不能理解自己的时候。

在我家乱套一段时间后,我深感这样下去绝对不行,于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思考我面临的问题, 总结下来就是得重新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统一家人执行规则的意识。为了让自己在和战友讨论的时候,有理有据,我做了不少关于规则的功课。我希望战友能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和让孩子在不同阶段形成规则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实我和战友目前最大的分歧是执行孩子生活习惯上的规则。)

( 一) 制定规则

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规则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 简单来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0到3岁,儿童主要发展的是他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对规则是没有概念的,他只专注一件事情,就是发展我自己,发展我自己的内在,他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规则是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保护孩子自身安全和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在此规则内,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所预见和期待,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规则是一种禁止。

其实孩子是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这让他们有安全感。比如我家孩子睡前一定要念几本书,如果不念,他就会闹腾。

如果孩子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孩子就会感觉到混乱,不可避免的在不让他做的时候,就是吵闹。

以前在我家晚上7点后,孩子是不可以下楼去玩的。可是后来因各种原因,孩子吃完晚饭就要出去玩,并且玩很久还不愿意回来,这样势必就造成了睡眠时间越来越晚。某天晚上不同意让他出去, 就开始不依不饶, 哭声惨烈。哭过几次后,我依然没有妥协。后来我也想了想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出去玩,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里的活动吸引不了他,他觉得没有乐趣。

2)3到6岁,儿童重点发展的是他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他们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看待自己,对待别人,认识社会环境,内化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群体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这一阶段,孩子除了要延续0-3岁孩子的规则意识之外,令一个重要的规则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社会的规则和学习的习惯。其中社会规则主要有群体规则和人际规则。

我家孩子还不到三岁,正在经历T2 阶段,物权意识特别强烈, 对同伴有一些不友好的行为,虽然他不会主动去动手打别人,但是抢玩具的事情还是会发生。有时候,他的这些行为让我很是苦恼,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面对大人,真是尴尬。这是孩子缺乏社会规则的典型表现。

马克思认为: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孩子在这一阶段,开始过上集体生活, 他们需要遵循集体生活的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不能乱跑,说话等,在别人说话的时候, 不可以贸然的打断,关心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并逐渐发展出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

在这一阶段让孩子形成学习的习惯, 这个能帮助孩子形成另一个重要的品质, 那就是自律。它是孩子由内而外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和约束建构起来的一个品质。可是孩子在5,6岁自控的能力确实是比较差的, 这个也不是孩子的错,大人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他。

我们都主张孩子思想上的自由,可是在行为上却是有很多的约束。这也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3)6~12岁,孩子在心理层面上主要发展的是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这个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等。

这个规则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也了解环境的界限。这个年龄段对于孩子来讲,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他开始参与规则的探讨与制定。

我们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的顺从, 但是内心却不认可规则,这样孩子一旦不顺从,就会变得叛逆。

所以让孩子参与规则的探讨和制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锻炼了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 他们比较容易遵守。

制定规则除了要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外, 另外很重要的一原则就是规则要越具体越好。

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他们只是几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规则和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养成。

我家孩子比较喜欢扔玩具,并且屡教不改, 曾经特别的苦恼孩子的这一行为,我特别希望在教孩子一次两次后,他就记住了,再也不会扔了。可是也是不现实的。我用过不少方法,也依然没有完全杜绝这一行为。可是孩子却一直在进步。比如以前扔爸爸的手机,现在再也不扔了。我相信孩子始终是在一个正确的路上发展,我需要的是一次又一次耐心的教导和等待。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我们要用孩子可以的理解的具体的语言。比如我跟孩子说,你要友好地对待其他的小朋友。孩子肯定不能理解“友好”这一个概念。而跟孩子说,你不能打别的小朋友,推别人,抢别人的玩具等, 孩子就能理解了。

我想孩子不可能像一台机器一样,我们输入规则,他们就能按照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不断的提醒和示范, 直至内化。

(二)执行规则

制定合理的规则,我们都觉得不是什么难事,最难的还是执行规则。目前大家都在说温柔而坚定。如果按照我的理解温柔是指态度和语气,坚定是指守住底限,我觉得这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因为我真是是没办法次次都那么温柔。我觉得更适合我自己的是以下这几个原则。

1) 家里人要统一战线

这一点是我特别有感触的,因为我家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曾经分歧是很大的。在规则的制定上没有问题,家人达成一致意见, 比如孩子9点之前要上床。可是执行起来,就不一样了。孩子的爸爸习惯晚睡,11点才上床, 12点入睡。这样,客厅一直开着灯,孩子就不断地嚷嚷,爸爸没睡,爸爸没睡, 我也不睡,我要去找爸爸, 找爸爸,啊,啊, 差不多每周都有那么几个晚上,孩子都要闹上一通,才能安分。有时候,将我惹火了,我就找孩子的爸爸说道说道, 自己又不做到,又要要求孩子,巴拉巴拉......比如我不同意孩子晚7上7点后去楼下玩,孩子一闹腾,外婆和他爸爸,就说,好,好,等下,爸爸带你出去玩.......所以,如果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大人的意见不一致, 就很难执行下去,并且带来更多的问题,孩子很是混乱,家里随时随地都有“新的规则”,孩子也就没法形成有规律的生活。

2)守住底线,灵活处理

制定好规则,让孩子完全按照规则来做,我觉得是不太现实的。毕竟孩子还很小,他们的自控能力有限。

我想很多的妈妈也和我一样,遇到过孩子刷牙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可能按住孩子强行刷牙。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刷。为了让孩子刷牙,我们曾经用过一边读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一边刷牙,一段时间,后面不管用了,又换了妈妈是牙医,看牙病的游戏, 几天后,孩子又不愿意了,开始了看一集动画片,刷一次牙的.......在我家,刷牙真是多难的一件事啊。

3)偶尔让步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我曾经想究竟是一条道走到底呢,还是偶尔让步。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偶尔让步更好用。

孩子只要去超市,他总要 买点自己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给他买。可是,有时候他就是要选择辣条,益力多,冰激凌等,我并想给孩子吃这些东西。但是偶尔吃一次也是没有问题的。试想,我们大人在尝到某样东西后,觉得很喜欢,也会馋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觉得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365天都是严格遵守, 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 更加重要。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有时候让我有不少的挫败感,可是,我始终觉得不应该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不断地去纠正,说教他们。孩子有着自我学习,调整的本能,大人把握好大的原则性的点才是根本。

英语启蒙

绘本阅读,一定要认识Julia Donaldson阿姨!

迷死人的Oliver Jeffers(一)

谈谈英语中的语音意识和音素意识

英语语感启蒙需要重视这项内容的训练!

掌握Sight Words,这些方法能帮到你!

STEM

3个STEM游戏--认识水

10个小科学实验,带孩子玩转STEM教育

了解经典

蒙台梭利 | 培养儿童稳定的注意力

蒙台梭利 | 儿童敏感期只有6个

家里的蒙台梭利 | 10个蒙氏绘画游戏让孩子爱上画画

家里的蒙台梭利 | 为孩子打造可行的蒙氏家庭环境

这里是昊妈的生活笔记,专注于分享孩子的早期启蒙,您若喜欢,欢迎常来逛逛。

重新思考孩子的规则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