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產值已達7072億,有多少是經出版人之手創造?

第八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今日於北京舉行。在會議現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以“步入新時代的中國數字出版”為題,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7—201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進行深入解讀。

数字出版产值已达7072亿,有多少是经出版人之手创造?

以下為報告原文:

數字出版產業新規模

1.整體收入規模持續增長

2017年,國內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突破7000億元,達到7071.93億元。其中:互聯網期刊收入達20.1億元,電子書達54億元,數字報紙(不含手機報)達8.6億元,博客類應用達77.13億元,在線音樂達85億元,網絡動漫達178.9億元,移動出版(移動閱讀、移動音樂、移動遊戲等)達1796.3億元,網絡遊戲達884.9億元,在線教育達1010億元,互聯網廣告達2957億元。

表1 數字出版產業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数字出版产值已达7072亿,有多少是经出版人之手创造?

圖1 數字出版產業收入構成

数字出版产值已达7072亿,有多少是经出版人之手创造?

2. 傳統書報刊數字化收入佔比持續下降

圖書、報紙、期刊作為我國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的主營業務,一直頗受重視。近年來,傳統出版單位紛紛推進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工作,加快實施數字出版業務,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其他新業態相比,增長仍然緩慢。

2017年,互聯網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82.7億元,與2016年相比增長5.35%,低於2016年5.44%的增長幅度

,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佔比為1.17%,較2016年的1.54%和2015年的1.77%來說,繼續處於下降階段。這表明書報刊數字化收入增幅低於其他數字出版服務收入的增速。

3. 新興板塊持續發力

2017年,移動出版收入1796.3億元,在線教育收入1010億元,網絡遊戲收入884.9億元,網絡動漫收入178.9億元,四者佔數字出版收入規模的比例為54.7%。表明移動出版依然是數字出版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雄厚的發展潛力;在線教育作為數字教育出版最為活躍的部分,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資源趨向集中化,馬太效應初顯;網絡遊戲雖然受到一些家長、教師等的質疑,但是仍然有較大的市場;網絡動漫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堅持,深受資本追逐,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4. 用戶規模平穩增長

截至2017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累計用戶規模達到18.25億人(家/個)(包含了重複註冊和歷年塵封的用戶等)。微博的用戶數與2016年相比,增長了16.6%;網絡遊戲的用戶規模數增長3%;在線音樂用戶數增長8.99%。原創網絡文學註冊用戶數增長13.5%。

數字出版產業新發展

1. 數字化轉型升級更加深化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目標任務更加明確。2017年3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財政部,再次發佈《關於深化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業轉型升級進行新的部署,提出新的目標與任務。2017年9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正式對外公佈,將深化轉型、融合發展作為“十三五”時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傳統出版單位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中國科技出版集團持續深入推進向“知識服務”的轉型,加大對學科知識庫、醫療健康大數據、數字教育服務三大業務的投入。科學文庫、中科醫庫平臺、中科雲教育平臺、醫兮網等數字產品已取得銷售收入;集團自主研發的按需印刷(POD)智能化生產平臺已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中國科技期刊全流程數字出版與國際化傳播平臺投入使用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人民衛生出版社《創傷與急診電子雜誌》開設新技術探索欄目,在期刊移動端APP,點擊進入AR識別界面,將移動終端的後置攝像頭取景框對準期刊導讀本或數字出版內容中的圖片,即可快速識別,並在手機屏幕上觀看清晰立體的圖像,為讀者帶來更加直觀的閱讀體驗,是期刊出版在內容與技術相結合方面的一次積極探索。

2. 網絡文學進一步規範化、精品化

2017年以來,網絡文學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到130.2億元,比2016年增長44.2%。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78億,佔網民總數的48.9%。據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國內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原創作品總量達到1646.7萬種,其中籤約作品達到132.7萬;進行各種創作的寫作者超過1300萬人,簽約作者達68萬人。

網絡文學的政策法規體系日趨健全。2017年6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網絡文學出版服務單位社會效益評估試行辦法》,提出對原創網絡文學網站和網絡文學閱讀平臺的單位實施社會效益評估,網絡文學出版服務單位要做到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2017年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制定了《網絡文學閱評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從閱評方法與要求、閱評工作管理、專家組成與職責、保障措施等方面,對網絡文學閱評工作作出具體規定。

在內容生產方面,

精品化趨勢明顯,現實主義題材增多。無論從企業引導和作者創作意願來看,反映時代風貌和社會百態的現實主義題材都成為網絡文學作品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同時,傳統文化融入網絡文學作品的現象日趨增多,網絡文學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提升。

網絡文學IP運營模式漸趨成熟。據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國內45家主要網絡文學網站組織出版紙質圖書6942部,改編電影1195部,改編電視劇1232部,改編遊戲605部,改編動漫712部。網絡文學在IP開發模式上更加多元。

資本市場看好網絡文學發展。2017年9月和11月,掌閱科技和閱文集團先後在A股和香港上市,閱文集團首日開盤價90港元,上市20分鐘即破百,當日收盤價報102.4港元,總市值超過9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65億元)。

網絡文學研究與培育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4月,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國網絡文學的產業智庫;12月,我國首個網絡文學作家村在杭州授牌。為網絡文學創作者搭建線下良性溝通平臺,營造網絡文學創作的良好環境;2017年11月,閱文集團和上海大學聯合成立中國網絡文學首個創意寫作碩士點,實現了網絡文學作品創作、研究與人才培養的真正接軌。

2017年8月,首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召開,掌閱科技、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中文在線等16家企業代表和4位作家代表共同發起《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北京倡議書》,倡導業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把好網絡文學質量關,此“倡議書”的發佈,標誌著我國網絡文學的自律意識的提升。

3. 數字教育出版市場佈局漸趨完整

2017年初,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明確提出“互聯網+教育”成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抓手,為數字教育出版帶來發展機遇和空間。

2017年,隨著教育出版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漸趨深入,數字教育出版發展模式日趨多元,多家出版單位基於自身優勢,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在線培訓等領域探索數字教育發展路徑,佈局數字教育產品市場。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基於課前、課中、課後不同場景,圍繞教程、教輔、測試、作業各類內容的數字教育產品日益豐富。

教育出版是出版業融合發展探索的重要領域。多家出版單位以項目為抓手,進行教育出版轉型融合探索實踐。

人工智能在數字教育出版的探索應用逐步加強。出版單位紛紛加大對人工智能的佈局,特別是幼教領域和學前領域,成為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領域。

4. 知識服務全面推進

國家知識服務體系建設加快。2016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籌建“知識資源服務中心”,並啟動專業數字內容資源知識服務模式試點工作,截止到2018年3月,國家數字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共開展了三批知識服務模式試點單位的遴選工作,110家出版單位、科研單位等入選。各試點出版單位根據自身資源狀況和學科特點,分類別、級別,構建所屬學科的專業領域知識體系,目前所開發知識服務產品中一級分類最多的能夠達到100類,層級最多達到20餘層。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承建的國家知識服務中心初具規模,服務中心平臺通過等保三級測試,今年即將上線。

知識付費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新產品不斷推出。2017年2月,36氪付費專欄“開氪”上線;3月,豆瓣時間上線;同月,十點讀書在北京成立了分公司,打造知識付費子品牌十點課堂;6月,喜馬拉雅FM推出內容付費會員日——“66會員日”,創造了召集342萬會員、知識消費6114萬元的成績;喜馬拉雅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的內容消費總額達1.96億元,較首屆增長近4倍。知識付費形態與模式基本成熟。現階段,較為多見並在運營方面已較為成熟的的知識付費模式包括:知識電商類、社區直播類、講座課程類、內容打賞類、線下諮詢類、第三方支付工具、付費文檔類等。知識付費平臺的行業格局也初步形成。知乎live、分答、得到、喜馬拉雅等作為知識付費的先行者,也已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問咖、在行、知識星球、微博問答、樊登讀書會等也憑藉自身特點,實現了用戶積累。傳統出版單位躋身知識付費中來。如《三聯生活週刊》圍繞自身期刊品牌特色,打造的知識付費產品——《中讀》,以碎片化時代的深度閱讀,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知識付費在得到各界更多關注的同時,也伴有爭議和質疑。知識付費在給人們工作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人使喪失“思考能力”質疑。

5. 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

“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有序實施。2017年8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了《關於開展“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試點培訓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此項工作,明確了培養對象及條件。經原總局慎重遴選,確定北京印刷學院和武漢大學承擔“數字出版千人計劃”試點培訓工作,首期學員100名,其中戰略班40人,骨幹班60人。2018年全面實施“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完成試點班企業實訓和境外學習交流,並研究制定《數字出版千人培訓計劃課程體系》,建立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師資隊伍。

數字出版人才考核評定機制逐步健全。2017年北京市數字編輯職稱考試工作持續推進,方式進一步創新優化,進行了《數字編輯考試指導用書》修訂再版,並完成了無紙化考試命題工作。2017年北京市第二批數字編輯正副高評審工作中,人才選拔、評審機制進一步確立,民營技術企業、互聯網企業的參評人數佔比較高。更加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出版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工作中,將數字副編審、數字編審明確列入其中,從全國層面上,為數字出版的正副高職稱評審建立了通道。

6. 技術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國家大力推進標準化工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標準化法》修訂工作的完成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規定》的頒佈,不僅使標準化工作逐步納入正規化、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也為標準化工作指明瞭發展方向,開啟向新型標準體系過渡的進程。從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到國家標準三級標準向企業標準、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全新四級標準轉變。

數字出版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在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字出版司領導下,數字出版領域標準頂層設計加強,一系列數字出版關鍵標準立項。包括《內容資源數據化加工》等10項國家標準的立項;《數據加工規格》等12項資源加工行業標準、《數字出版產品內容標引規範》行業標準的申報立項以及《新聞出版知識服務系列標準》的制定。

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承擔單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承建的數字出版標準符合性測試北京市科委重點實驗室通過考核,表明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行業標準化工作的支撐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2016年12月竣工的國家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在2017年進行了落地推廣工作,一批出版單位、影視單位、互聯網單位、數字出版單位等已經應用了新技術。

數字出版產業新趨勢

1. 內容為王的時代來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是海量的,並且還處於快速增長狀態。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面對選擇時的自主意識也會不斷提升。而在信息過剩的環境之下,優質內容,特別是優質的原創內容就變得尤為珍貴。當互聯網平臺過於依賴算法,提供的大量內容往往不是優質的,而是低質的甚至是低俗的,從而引發從業者的審視與反思。事實上,這樣的內容和產品是缺乏生命力的,是不被用戶接納認可和接納的。

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數字出版工作者在娛樂至死的年代,開始反思數字出版的責任與擔當,這不僅僅是出於政策層面上的考量,也是文化生產者、傳播者責任意識的覺醒,於讀者在內容超載環境下對優質內容的強烈訴求。數字出版在經過了技術為王、平臺為王、渠道為王、點擊為王、流量為王等之後,迴歸到了內容為王的時代。

2. 內容生產創作漸趨專業化

隨著互聯網內容創業者的生存壓力日益加大,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由此對優質內容的持續供給能力和穩定變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下,很多內容創業者都面臨著流量紅利消耗殆盡、品牌價值提升和變現困難等發展瓶頸。MCN模式應運而生,並逐漸邁向成熟。

所謂MCN,是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的簡稱,發源於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將PGC或PUGC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支持下,保證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實現穩定變現。這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邁向規範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必然產物,內容生產運作更加專業化,從內容生產到市場運作有了更為精細的專業化分工。

過去一年來,各領域MCN機構不斷湧現,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和媒體平臺從對內容創作者的扶持,轉而加大對MCN機構的扶持。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以騰訊視頻、優酷等為代表的視頻平臺,以美拍、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以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新聞資訊平臺,與花椒、映客等為代表的直播平臺在構建內容生態的過程中,都從直接對內容創作者的聚集,逐漸轉變為對MCN機構的聚集。

目前,MCN模式已在新聞資訊、遊戲、短視頻等領域得以推行。據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泛內容MCN機構達到2300家,預計2018年將增至4500家。其中,2017年中國互聯網短視頻MCN機構數量達到1700家,預計2018年將達到3300家。隨著MCN模式在我國發展的漸趨成熟,互聯網內容創業者的創新能力和商業能力將得到更加充分的激發,互聯網內容產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3. 知識變現方式將更加多元

2018年,知識付費將迎來從高潮邁向洗牌的拐點,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分水嶺逐漸形成。未來一年,知識付費領域仍然會有很多新參與者,但更多的是老產品的退出或迭代與拓展。

用戶對知識付費產品的選擇將更加理性,源於對自身需求的認知更加清晰,由此倒逼知識付費產品的內容和服務加速升級,也進一步加劇知識付費行業的優勝劣汰,對知識付費產品的內容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識付費的行業門檻將不斷提高,產品的評價體系逐步建立。一些行業領先產品或將要或者正在面臨活躍用戶增長的瓶頸,促使一些先期參與者離場,同時也將催生更多圍繞“知識”的變現新嘗試。知識付費的概念將不斷拓展,從知識付費邁向知識服務的更高層面。

未來一年,將有越來越多“內容+服務”的知識付費模式和產品形態湧現,在經歷市場試錯之後,或曇花一現或得以留存。在形態和模式迭代更新之外,內容成為知識付費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強調內容深耕,並不僅僅是指內容的有深度、有價值,更是需要將優質內容以用戶更加喜歡、需要的方式予以呈現。同時,知識內容的層次和領域細分化成為趨勢。

此外,伴隨在線課程成為知識付費的新模式,在線教育與知識付費之間或將找到更多的結合點,實現融合發展。未來,無論是專業出版、教育出版還是大眾出版領域,都能在知識付費能找到自己的著力點。

4. 資本驅動 IP價值潛能充分釋放

上海、廣東、浙江等地也紛紛設立了文化產業政府引導基金,以資本力量撬動文化市場。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日臻完善,文化金融價值鏈條初步形成。IP是重要的投資領域。

隨著IP浪潮的持續發展,有力提升了產業價值,版權資產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資產,文化產權交易平臺和文化產權交易機構紛紛湧現,提供文化產權交易、項目推介、投資引導、項目融資、權益評估等服務,對資產與資本的有效對接起到重要作用。

版權資產管理與評估相關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文化產業與資本融合的環境得以持續優化。2018年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工作指引(試行)》,從組織機構和人員、常規管理、建立制度等層面做出指引。由此,建立完整的IP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體系,既成為文化企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壯大版權產業、推進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IP作為重要無形資產,通過有效的運營管理,實現版權資產與資本的高效、精準對接,並使其潛在價值得以充分發掘和釋放。

5. 新型園區建設賦能數字內容產業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各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特色小鎮工作,特色小鎮已進入從國家層面向全國推廣的新階段。在一系列特色小鎮政策部署出臺和大量資本的強勢助力下,全國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鎮建設風潮,各地政府、產業資本、房產商等紛紛投入到特色小鎮建設中來。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已有23個地方政府啟動了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除了已公佈的403家特色小鎮,各地方正在培育的特色小鎮達到2000餘個。

2018年將是從戰略規劃邁向落地實踐的關鍵之年。2018年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制定了《國家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創建工作規範》,進一步規範開展國家新聞出版產業基地(園區、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其在推進新聞出版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其中明確指出,國家新聞出版產業特色小鎮包括閱讀小鎮、書香小鎮、音樂小鎮、動漫小鎮、遊戲小鎮、IP小鎮等特色文化小鎮。《規範》明確了基地創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職責和條件、工作任務、工作程序、激勵機制等,為新聞出版產業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基本思路,有助於加快推進新聞出版產業特色小鎮建設發展。

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著力點。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圍繞網絡文學、網絡遊戲、網絡動漫等新興文化業態,基於文化IP,運用現代科技,深度挖掘文化元素,並與地方旅遊業、商業、服務業等領域深度融合,將充分激發文化產業內在潛能,構建文化產業生態系統,讓其煥發更大生命力。與此同時,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帶動下,特色小鎮建設將通過實現產業集聚、科技集聚與人才集聚,有效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有力助推地方經濟騰飛發展。

数字出版产值已达7072亿,有多少是经出版人之手创造?

出版人雜誌

[publishers]

隨性讀書,認真寫字

嚴肅活潑,偶爾脫線

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