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吳三桂造反是否有機會成功

三藩之亂,吳三桂從雲貴發兵,尚可喜(後為尚之信)從廣東,耿精忠從福建發兵,另有臺灣鄭經在海上騷擾,廣西孫延齡起兵,外加四川幾路人作亂。清廷一時顧此失彼,亂軍最盛時期已然佔據半個中國,有席捲之勢。如果吳三桂在得勢時造反的決心能更堅定,幾路藩鎮人心更齊(後期尚耿被策反),三藩之亂是否有成功的機會?

康熙朝吳三桂造反是否有機會成功

三藩兵力各自只有4萬,當時為了撤銷廣東藩,清軍已經大兵壓境韶關。廣西定南王孔有德死後無子而被撤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與長子尚之信不和,疏請歸老遼東,以尚之信襲爵留鎮。清廷藉機以父子宗族不宜分離為由,同意尚可喜告老,但不允其子襲爵,令他盡撤部眾家屬回籍。七月,吳三桂、耿精忠也疏請撤藩,試探朝廷意旨。八月,康熙帝否定了大多數廷臣反對撤藩的意見,毅然下令三藩並撤,立即派員赴雲南、廣東、福建,經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

九月,撤藩詔使到雲南,西南震動,吳三桂弄假成真,憤憤不平,陽為拜詔,陰裡籌謀舉事。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28日),吳三桂殺來接班的雲南巡撫,公開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髮易服,旗幟皆白,致書天下,煽動反清,各地藩王先後響應, 三藩 之亂開始。

吳三桂倡亂後,康熙帝駁回了王公大臣誅殺主張撤藩之臣的請求,迅速調兵遣將,多方佈置,準備平叛。首先馳詔停撤廣東平南、福建靖南二藩;授廣西將軍孫延齡為撫蠻將軍,令其統兵固守廣西;安撫三方。

令西安將軍瓦爾喀率兵赴蜀,守衛自滇入川之險地。又諭陝西總督哈佔、甘肅提督張勇、寧夏提督陳福、青海西寧總兵王進寶、甘肅涼州總兵孫思克等穩住西北,特派刑部尚書莫洛經略陝西,駐紮西安。

接著削奪吳三桂官爵,佈告其罪於天下。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軍駐荊州坐鎮;命都統巴爾布進駐西側常德、都統珠滿防守東側嶽州,阻吳三桂東進集團北上湖廣之師。

吳三桂起兵後,先遣馬寶等為前驅,直奔貴陽,自率大軍於十二月一日(1674年1月7日)起兵東行,雲貴總督甘文焜自縊,貴州巡撫曹申吉、貴州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等相繼投降,叛軍一路東進,橫穿雲貴。其後,吳三桂分兵,以王屏藩部攻四川,主力則指向湖南。數月之間,沅州、常德、寶慶(今湖南邵陽)、長沙、永州(今零陵)、衡州、嶽州等府皆陷。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廣西將軍孫延齡踞桂林反,自稱安逆大將軍,陷梧州、平南、潯州、富川諸地。三月,耿精忠踞福州反清,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攻陷全閩,隨後約吳三桂合兵入江西。耿軍分兵三路:以曾養性為東路,寇浙江溫州、台州、處州;以馬九玉出仙霞嶺為中路,寇浙江金華、衢州;以白顯忠為西路,寇江西廣信、建昌。

吳三桂得湖南後,暫停北進,希望和清廷裂土議和,劃江而治,清廷不允其請,並將留在京師的三桂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處死。此後,吳三桂令馬寶、張國柱胡國柱等守湖南,另外分兵東西出擊,一路由長沙窺江西,一路由四川窺陝西。入贛之軍,一路由大江達南康境,陷都昌;一路由長沙入袁州境,陷萍鄉、安福、上高、新昌,與耿精忠會師,合下三十餘城。

吳三桂兵力只有4萬,王屏藩1萬入川,白得川軍半數4萬,2萬入黔,白得黔軍4萬,兼併廣西白得4萬,入湖南得4萬,

吳之茂1萬留守兵力支援西線王輔臣2萬,西線兵力8萬,清軍川3萬、寧1萬、青1萬、甘2萬、援軍1萬共8萬

青海、準格爾各自擁兵

東線兵力14萬,清軍韶關4萬、江西4萬、湖北4萬加3萬,共15萬

廣東王兵力4萬,父子內戰

浙江戰區,福建王兵力4萬,清軍5萬

察哈爾1萬,跟隨1萬,清軍數萬

東北俄羅斯近千,清軍1萬

吳三桂兵力主要是臨時投降加入的

至於說吳三桂為啥不立即北上湖北,他是對的,湖南可以依靠水網,湖北多是平原利於清朝騎兵

如果鄭經不是背刺耿精忠,而是北上浙江舟山,如果尚之信早一點加盟,那麼局面都會不一樣

鄭經兵力4萬,投入浙江,清軍就輸了

雙方各30多萬,清朝當時總共有80萬軍隊而已

康熙朝吳三桂造反是否有機會成功

孫延齡、耿精忠反叛後,清廷失去了滇、黔、湘、川、桂、閩六省,戰亂擴大到贛省,形勢惡化。清廷迅速增調兵力,先後派出六路大軍: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等率師由常德、澧州進取雲貴;鎮南將軍尼雅翰、都統珠滿、巴爾布等率師由武昌進取嶽州、長沙,直入廣西;安西將軍赫業、西安將軍瓦爾喀等率師由漢中取四川;平南將軍賴塔率師由浙江平定福建;定南將軍希爾根率師由江西入福建;平寇將軍根特巴圖魯、席布等率師赴廣東,會同尚可喜進剿。同時遣兵分守各戰略要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川陷落,清廷命兵部尚書莫洛經略川陝。十一月,莫洛率兵由漢中赴蜀,令陝西提督王輔臣隨徵。十二月,師至寧羌州(今陝西寧強),王輔臣叛,莫洛中鳥槍死。吳三桂軍王屏藩、吳之茂部立即由漢中出隴西應援王輔臣。陝甘各地紛紛響應。局勢更趨惡化,清軍陷於多面作戰境地。

康熙帝沉著冷靜,重新調整部署,以福建、浙江、江西為東戰場,由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嶽樂進兵江西,奉命大將軍康親王傑書、寧海將軍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分討浙江;以四川、甘肅、陝西為西戰場,一面由靖逆將軍張勇會同總兵孫思克配合定西大將軍貝勒董額自陝攻蜀,一面派人前往招撫叛後搖擺不定的王輔臣。以湖廣為中心戰場,打算速滅吳三桂,穩定湖南。

戰爭初期清軍的不利形勢逐漸發生了變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孫延齡攻打梧州,為清兩廣總督金光祖所敗。此後,孫部發生內訌,孫延齡反覆考慮後,決定反正。十二月,吳三桂聞訊派從孫吳世琮領兵以恢復廣東為名,進駐桂林,襲殺孫延齡。

浙江境內,固守衢州的浙江總督李之芳從耿軍曾養性部手中奪回了義烏、金華、紹興、東陽、嵊縣等地。九月,傑書駐鎮金華,傅喇塔進師台州,在一年半時間內連克永康、縉雲、處州、仙居、黃岩、樂清、青田等府縣。曾養性敗走,困守溫州城。

這時,在耿精忠後方,臺灣鄭經聲言要借漳、泉二府,精忠不許,二人交惡,鄭經盡奪漳州、泉州等地。耿精忠急抽前線軍隊南下對付鄭經。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帝果斷下旨,命傑書撤圍溫州,移師衢州,趁虛入閩征討。八月,傑書抵達衢州,盡殲耿軍馬九玉部數萬精銳,隨後長驅仙霞關。白顯忠部勢孤降清。九月,清軍收復建寧府,師次延平。耿精忠既失馬九玉、白顯忠兩路大兵,又有鄭經逼於身後,震懼無措,遂獻總統將軍印,遣其子顯祚往迎清軍。十月,清軍至福州,耿精忠出降。清廷復其靖南王爵,令率所部隨軍征剿。曾養性聞訊,以溫州歸順。不久,清軍擊敗鄭經軍,收復漳、泉各地。浙江、福建平定。

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尚之信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封號,易幟改服,擁兵反清。其後,吳三桂屢次促其出師,索其軍餉,之信氣沮,圖謀歸正。十二月,暗地遣使赴江西簡親王喇布軍前議降。康熙帝降特旨赦其罪。

在西戰場,董額軍雖然克復了秦州、洮州、河州、蘭州、延安諸地,但王輔臣仍在平涼負隅頑抗,吳軍王屏藩、吳之茂部也從漢中遣兵赴援,清軍未能獲得實質性進展。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令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任西征事。五月,圖海大敗王輔臣於平涼城北,斷其餉道。六月,輔臣降清,王屏藩、吳之茂部屢為張勇所敗,遁回漢中。陝甘大定。

在中心戰場,吳軍防守嚴密,兵力雄厚,清軍南下受挫。王輔臣叛於西線時,吳三桂欲取道川陝入犯京師,以七萬兵據嶽州、澧州諸水口,北拒荊州之師;另以七萬兵據長沙、萍鄉、醴陵,東拒江西之師;自赴松滋,陳兵船於虎渡口(虎渡河入江處)上游,明言攻荊州,暗分嶽州之眾企圖打通與興安、漢中的聯絡。不久,王輔臣反正,安親王嶽樂乘吳三桂西上之際,連復建昌、廣信、饒州、袁州、醴陵、萍鄉,直指長沙。吳三桂被迫由松滋回援,一面令胡國柱堅守長沙,一面調馬寶、高起隆由嶽州赴援,又遣將軍韓大任、高得捷等分陷吉安、醴陵,斷嶽樂後路。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清軍水陸並進,攻打嶽州。貝勒尚善遣水師敗敵於洞庭,克君山。勒爾錦軍自荊州渡江,敗敵於公安虎渡口。察尼敗敵於灃州太平街。但各路清軍取勝後遷延瞻顧,以致叛軍自松滋援至,勒爾錦在太平街失利,退回荊州。尚善也未能斷敵餉道。江湖之險復為叛軍所據。

滅吳三桂

在江西戰場,叛將韓大任妒嫉高大節高得捷之功,屢讒於胡國柱,大節鬱郁而死。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精忠、尚之信先後反正,韓大任勢窮,降於康親王傑書,江西遂定。

康熙十六年(1678年)清廷詔以莽依圖為鎮南將軍,自贛州入粵受之信降,並命賴塔自福建入廣東,取南雄,直抵韶州。五月,尚之信在肇慶反正降清,清廷令其襲平南親王爵。七月,吳三桂遣馬寶、胡國柱出韶州攻粵。莽依圖逾嶺援韶,雙方在韶州大戰數月,最後,江寧將軍額楚援至,清軍大勝。不久,高州(今茂名)、雷州(今海康)、廉州(今合浦)悉定,瓊州(今海南瓊山)、惠州叛軍歸順。廣東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授傅宏烈廣西巡撫、撫蠻滅寇將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莽依圖兵入廣西。翌年正月,大敗吳世琮於梧州城下,收復桂林。七月,再敗吳世琮於南寧,世琮以數十騎逃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叛將馬承蔭獲傅宏烈,執送貴陽,宏烈不屈而死。五月,莽依圖討平馬承蔭。廣西遂定。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命各路軍進剿,集中兵力猛攻湖南。同時遣吳三桂原屬人員赴各地軍前招撫。嶽樂收復瀏陽、平江、招降叛將林興珠於湘潭,將軍穆佔力拔永興、茶陵等十三城。

為維繫人心、鼓勵士氣,吳三桂由長沙移鎮衡州(今衡陽),並於三月初一日(3月23日)稱帝,國號周,建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大封諸將。

此後,三桂召回馬寶、王緒、胡國柱,集中全部精銳進攻衡州的門戶永興,永興告危。不料,吳三桂於八月十七日(10月2日)病死軍中,吳軍密不發喪,退師衡州,遣人赴雲南迎吳世璠. 十月,吳世璠迎喪還滇,繼立帝位,改元洪化。

康熙朝吳三桂造反是否有機會成功

清軍乘這一變故加強攻勢。康熙帝以為 今日之勢,嶽州最要,催清軍猛攻這一咽喉要地。康熙十八年(1679年),安遠大將軍察尼收復嶽州,叛軍震恐。清軍荊州、長沙之師紛紛出擊。夷陵、澧州、常德、長沙之敵棄城逃走,嶽樂軍遂由長沙進衡州,復武岡。尼察軍克辰龍關、辰州、沅州,叛軍敗退貴陽,湖南悉定。

同時,川陝清軍也向四川發起了猛攻。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王進寶復鳳縣、克武關,直抵漢中。叛將王屏藩退走保寧,戰敗自縊,吳之茂遭擒。翌年正月,陝西提督趙良棟收復成都;圖海復興安;將軍佛尼勒復永寧、馬湖;湖廣提督徐治都復夔州、重慶。四川悉平。滇黔已處於湖南、兩廣、川陝三路清軍的進逼之下。

康熙十九年(1686年),清廷以安親王嶽樂久勞於外,調其回京,命貝子章泰代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由湖南進取雲貴。又以雲貴多山,皆以綠營步兵居前,八旗騎兵繼後,特命總督蔡毓榮為綏遠將軍,節制漢兵先進。另命王進寶留鎮四川,趙良棟以勇略將軍兼雲貴總督率川師入滇,令徵南大將軍賴塔由廣西進徵雲南。

十月,清軍克貴陽,吳世璠偕吳應麒等逃奔雲南。十一月,復遵義、安順、石阡、都勻、思南等府,叛將李本深降。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清軍至安南(今晴隆縣),大敗叛軍於江西坡,新興所、普安州也相繼收復。貴州全復。

此時,彰泰軍已進雲南沾益,賴塔軍也抵達雲南曲靖,兩軍會師嵩明,議合圍昆明。二十一日(4月9日),叛軍出城列象陣拒戰,為清軍大敗。

此後,吳世璠執意困守孤城。九月,趙良棟統川師至昆明後,清軍開始掘壕近逼。十月,城中糧盡,清軍環城猛攻。二十八日(12月7日),以線緎為首的叛將圖執吳世璠以獻,世璠聞變自殺。二十九日(12月8日),線緎等率眾出降。清軍入城,戮吳世璠屍,傳首京師。昆明收復後,清軍迅速剷除了叛軍殘餘,雲南底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