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更多发现请关注 西安城记

文=王涤非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前言 | Preface

“一二三,上南关,南关有个张老汉。张老汉,张老汉,顿顿吃饭把门关。有一次,门没关,苍蝇进来一河滩……”南关正街上空的童谣,你知道吗?

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南关正街,已消失在我门的生活中了。在2012-2013年,由于一系列原因,西安注销南关正街的名字,将这条四百多年历史的古道并入南侧的长安北路。南关正街的名字,至此消失!

本文作者,当年呼吁保留这个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地名,前后撰写了好几万字。五年过去了,撷取部分以看曾经西安的过往。

西安“稍门”是怎么来的?| HISTORY

它名字叫「南关正街」,有四百多年历史。就在2012-2013年被“消失”。至此,西安城门外,独缺“南关正街”。

1911年,南关正街畔的教堂发生了外国传教士遇害的事件。受西方列强的施压,清政府处死了包括平民在内的很多人——这便是震惊世界的“西安南关教案”。随后,陕西省对于晚清政府的郁结迅速爆发,最终井勿幕带领西安市民在安远门革命。西安打响了辛亥革命北方首义第一枪,标志着全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

四四方方的明清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池的代表。如今众多的地名、路名均是这座城市久远历史与规整格局的见证。西、南城墙建成于隋代,北、东城墙建成于明代。因此,西南城角为元代改建的蒙古式样的原型角楼,其他三座角楼则是汉族式样的方形。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陝西省城图,可清晰看到当年城门情况

南、西和北哨门的规划

作为一座省城,西安城每面仅开一道城门——因为长安东南部为汉族聚居区,因此东门得名“长乐”、南门得名“永宁”;而为了开疆征土,北门得名“安远”、西门得名“安定”;四座城门各取一个字,即为“长安永定”。

在每道城门外是第二道防御工事——瓮城,可以将敌人“瓮中捉鳖”,之上高大的门楼称作“箭楼”;瓮城外的第三道防御工事仿佛新月一样拱卫着瓮城,称作“月城”,之上的小楼是为了收放吊桥的,称之为“闸楼”。

明末,为防止李自成攻占西安,陕西巡抚孙传庭命人又在月城之外修筑了第四道防御工事——关城。其中,西关、南关、北关均为在月城外加建的小城郭,正对着闸楼修建了哨门来放哨。而东关城早在明初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片大的居民区,因此东关城就不甚规则,且远大于其他三关,还设有众多城门,得名至今的有南郭门、北郭门等。东关在长乐坊的顶头也设置东哨门,但随着文革后期东关城的拆毁,东哨门的名称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遥望着残缺,昨日的城楼。吼一句秦腔,你热泪纵横。

除东关以外,从城门出发到哨门,这中间直对着的道路被称之为城关正街(西关-西门至西哨门为西关正街、北关-北门到北哨门为北关正街、南关-南门到南哨门为南关正街)。从东门出发的东关正街没多远便北拐,然后通过长乐坊出东哨门,那个拐弯便是鸡市拐。

据西安城墙管委会介绍,不似东关正街两旁是聚居区,非常繁华;就像瓮城、月城中央的道路都不会很宽一样,西关正街、南关正街、北关正街也仅是一条笔直的夯土窄路,路旁有一些老的宅院和马车店。虽然除东关外的三个关比较小,主要功能也是抵御攻击,但是南关由于靠近关中书院,书卷气息浓厚,还是西安冬天供应木炭的集散地。

辛亥革命前后,南关正街畔的教堂发生了市民暴乱、杀害多名外国传教士的惨案,这便是震惊世界的“西安南关教案”。

“南关正街”为什么要改名?| WHY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便知道所谓的“东关”、“南关”等称呼,实际上指“东关城”、“南关城”。(针对相关部门对改名的答复)我要提出几个疑问,如下:

1、政府的回复“关”有“关卡”的意思,而且让人联想到郊区。首先,把“关”理解为“关卡”是否太过望文生义?其次,将“关”这一古代附属军事城堡联想为郊区,是否太过孤陋寡闻?而且仅将南关正街这条“不长且有歧义”的路名更改,却保留了东关、西关、北关正街,使得这条的回复实在是站不住脚!

2、政府的回复:“将南关正街改为长安北路是为招商引资方便”,我不知道南关正街难以招商引资、统一叫长安北路就非常适合招商引资这一依据是什么?

3、很多市民都在质疑是否是南关正街西南侧,靠近南稍门(南哨门)的某家大型地产商向政府提出了注销南关正街的要求,政府从未予以证实或者否认,能否当面澄清呢?因为商业原因更改业已传承百年的地名,是否不妥呢?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南稍门某建筑实景拍摄

西安城记还将陆续推出“毁容建筑”系列解读

4、民政局回复说“不一定每条路名的更改都征求市民意见”,可是南关正街并不是一条小街巷,而是南北中轴线的一段,还是历史地名,如此重大的道路名称更改、如此涉及多数市民切身利益的地名更改,说注销就注销是否不妥?而且哪些路名需要征求公众意见、哪些不需要,如何判断、谁来判断?

去年记者采访时,民政局曾表示是否更改还不一定,还在等待西安市政府会议纪要,之后任凭《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屡次报道,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热线、第一新闻的多次关注,有关部门却一直悄无声息地操作,到现在已经不给任何的转圜余地。难道没有看到多数市民的反对意见吗?为何非要如此强硬地推动改名工作呢?难道这么一个本来应该存在于市民、学者之间争论的路名更改话题,已经变成了强制执行公权力的牺牲品?

有人说,“南关正街”的名字不好听,不能反映“国际化大都市”的气魄。请问什么地名才好听呢?这个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从名称、格局上的对应,不能体现西安的大气和规整吗?是不是未来有一天,我们西安的地名都改为东方大道、西安香榭丽舍大街、玄武大道、贞观大街、新中环大道、新银座大街这样的名字才显得“洋气”、才上“档次”呢?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雄伟壮观的西安中轴

这里面,隐藏多少令人不知的故事(图/西安发布)

有人说,整个中轴线从北到南被命名为“未央路-北关正街-北大街-南关正街-长安路”十分混乱,很难辨识,这个理由也很难说通。

首先,我若是从市图书馆出发,到达电视塔,我需要记住我走的中途路分别叫什么名字吗?我只用记住我是从未央路走的,到达了长安南路啊!至于中间的路名叫啥,对于需要出行的人有什么影响呢?坐火车从西安去上海,需要记住路上经过的中途站吗?

况且,如果我现在地处南门小学等人,我如何讲所处的方位?到底是“我现在在南关正街东侧等你”容易让大家辨识还是“我现在在长安北路的南门到南稍门段等你”容易辨识?

还有,好端端的“南门”、“南稍门”中间横亘出一条“北路”出来,这不是制造混乱是干什么?

眼看他楼塌了 | PATHOS

西安城墙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讲述得很清楚,文化遗产的申报不仅仅考虑遗产本身,还要考虑其附属结构、周边环境等。我们改造顺城巷、提升护城河景区,就是为了重现明清两代长安城内外其乐融融的古风。

而四座关城与月城、瓮城一样,作为明清长安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也应该属于与城墙相关联的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去反对纺织城北路改名长乐东路、不去反对东元路改名金花北路?我为何还建议沣惠南路与唐延路路名统一,却一直如此反对南关正街改名?就是因为这条路名改不得,它这一路名涉及到整个西安城防体系的具体方位啊!

因为文化遗产不能再生,也不是自生自存自兴的,它要靠积累传承,靠栽培保护,否则再辉煌的文明也会死亡!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现在的西安,有东关、西关和北关正街

独缺“南关正街”

南关正街改名后,它便再也不是百姓心中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曾经在这条路上发生的事件、传唱的民谣也就从此消失了、也再没人关注四座关城的由来了,

南稍门也将成为孤悬于南门外一个很别扭的地名,随着历史逐渐消失掉。

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悲剧的民族,因为任何现代文明都不是架空存在的。记得我为南关正街更名的事找过西安地名专家葛慧,他说他也不赞成四关改名,但是有关方面负责人说是它守旧,说美国人没有任何历史包袱,这才成了世界第一强国。难道,美国人真的是因为“没有历史包袱”才成就了今天的成就吗?

今天随着南关消失的,不仅是一段历史、不仅是古长安包罗万象的精神,更是一种浓浓的故乡情怀。因为道路名称和地名一样,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只有综合起来保护,而不是厚此薄彼,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才能真正找到它的栖身之所啊!

在和葛慧先生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城西北的永安路即将更名,原因是“只有死人才永安”,这个名称“不吉利”。永全路、永兴路、永新路、永安路……这是城西北片区在几十年前即命名的一批道路,名称统一且方位感极强,几代市民在此生活都没有提出异议,现在却因为如此狗血的原因而更名,实在是令人诧异,而且将破坏这一地区延续几十年的方位辨识。我不知道“永安”的不吉利到底是谁提出的?照此说法南门名为“永宁”门、和平门外的“安西”街,乃至西安市“长安”区、甚至“西安”市本身,是否都是凶名呢?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还就改?

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为了这条街、为了守护西安的文化,我们已经尽力了。有记者问我:“如果南关正街真的还是没能保住,你会是什么感受?”正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南关的背影真的已经在身后开始一点点淡去、一点点淡去。

我们也不过是大千世界中的沧海一粟。但是我想,在年轻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努力过、为了守护祖先留下来的、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当未来某天翻出曾经写过的这些文章,也许会遗憾,但是一定不会后悔自己为了这个城市所做的一切。

文=王涤非

作者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海外华语传播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