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世60多年,「神筆馬良」爲何仍打動人心

兒童文學作家洪汛濤創作的《神筆馬良》故事家喻戶曉,是伴隨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兒童讀物,“神筆暢想2035”系列紀念活動日前在滬舉行,不少文學界和出版界人士表示,洪汛濤在兒童文學創作、理論、出版和教育領域貢獻卓著。《神筆馬良》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淘洗依然歷久彌新,這個故事的“神奇”之處在哪,對當下兒童文學創作又帶來怎樣的啟發?

《神筆馬良》於1955年發表,次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第一次以書的形式出版,此後還被編入教材。低幼版《神筆馬良》1960年出版,由萬籟鳴繪圖,到上世紀70年代末,發行量超過358.6萬冊,成為出版史上一個奇蹟。問世60多年,《神筆馬良》出版了多個版本,畫家萬籟鳴、方增先、程十發等都曾為《神筆馬良》畫過插圖,極富藝術韻味,與文字相得益彰,被譽為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融於一體的精湛之作。

作家秦文君評價《神筆馬良》是“沒有時間標籤的作品,能永久地表現有趣的故事和閃亮的人類之心”。洪汛濤講述的雖是一個古代故事,塑造的卻是跨越時代與地域、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童話人物形象,這也是《神筆馬良》的成功所在。這篇具有鮮明中國民族氣派和民間文學風味的童話,陸續被譯成英、日、意等多種文字,馬良的形象來自民族文化土壤,已成為中國兒童智慧、勇敢和正義的化身。

從書本走上銀幕,《神筆馬良》同樣大放異彩。據故事改編的彩色木偶片《神筆》1955年底攝製完成,其後在兩年間先後參加12個國際電影節,獲得五個國際大獎。片中表現戲劇情節和作者構思的,是具有中國傳統工藝特色的木偶。影片在製作中採用逐格拍攝、連續播放的手段,實拍木偶角色的運動變化,並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創作者在造型設計上大膽採用近似漫畫的手法,將古代服飾加以取捨,除注重刻畫其外形特徵外,也著力於以角色動作來展現人物性格。

回顧創作初衷,洪汛濤曾透露童年心願:“因為我愛筆,蒐集有很多筆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寫一部以筆為主線的小說。寫一個少年有一支神筆所發生的一切的故事。”抗戰時期,他漂泊在浙東山區,從淳樸的山民那兒聽到許多故事,蒐集到不少民間文藝作品。他曾回憶:“使我得以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使我愛上兒童文學,影響最大的,還是書和民間文藝這兩位老師。它們無私地、慷慨地、熱忱地,以最美的乳汁哺養我。”

在評論界看來,洪汛濤有紮實的民間文學和古文功底。創作前期,洪汛濤傾心於對中國民間文化的開掘與繼承,創作了《靈芝草》《寶斧》《燈花》等作品;到了中後期,又寫就《夾竹桃》《破缸記》《鳥語花香》《狼毫筆的來歷》等,他的童話善於以小說大、以物說人、以古說今。在寫作童話的同時,洪汛濤還進行童話研究、創辦童話刊物、選編童話叢書。1986年,洪汛濤寫成一部41萬字理論書籍《童話學》,對童話教育這門新學科的創建和開拓做出了貢獻。

面世60多年,“神筆馬良”為何仍打動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