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聲音|任正非:教育別輸在終點線

在財界,央媽發錢是近幾天最關注的事件之一了。從7月初定向降準釋放7000億,到前幾天MLF釋放5020億,有人興奮,有人擔憂。

經濟學家管清友無疑是擔憂那一方的,“上一輪貨幣寬鬆的傷疤還沒好,難道我們就已經忘了疼?”這是他的觀點。

賣房出身的潘石屹並不太興奮,他覺得錢會流入樓市,但“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較明顯的泡沫”。

除了談發錢,也有人談花錢。

任正非就說,打算讓華為以後每年拿出30億-40億美金作為基礎研究投入。

其實,央媽發多少錢還是其次,這些錢最後流向哪兒,才是最該關心的問題。

任正非:教育別輸在終點線,起跑無所謂

7月25日,華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深圳總部與通信技術專家畢爾肯大學電氣工程系Erdal Arikan教授對話時說——

“如今有很多人不能安靜坐下來研究學問。基礎領域的突破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是數十年的默默無聞,辛苦地耕耘。”

在5G標準中,短碼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採用了華為主推的Polar碼。而Erdal Arikan便是“Polar碼之父”。

Arikan向任正非提了一個有意思的小問題,“如何評估中國的現狀?特別在工程科學領域最高質量的教育問題,您對現狀是否滿意?”

任正非回答了前面的話,他還說:“我覺得教育不要輸在終點線上,什麼時候起跑無所謂。”

“我們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資,希望用於基礎研究費用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億-200億美金中劃出更多的一塊來,例如20%-30%,這樣每年有30億-40億美金左右作為基礎研究投入。”任正非說。

商界新媒體短評:雖然我們常常用華為來證明中國也能在IT核心技術上有作為,但只有一個華為是撐不起偌大中國的。

管清友:央行不是藥神,寬鬆只會製造價格幻象

7月26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發表文章稱——

“貨幣就像激素,GDP就是人的個頭,前三十年中國“年輕”(人口紅利)的時候打激素可以長個頭,現在青春期已過(人口老齡化),激素只會讓人虛胖。”

他表示:“寬鬆似乎成了一種癮,每隔三四年就會犯一次,一犯就要找央行求解藥。第一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央行5次降息4次降準。第二次是2011年歐債危機之後,央行2次降息3次降準。最近一次是2014年經濟逼近7%之後,央行史無前例的6次降準6次降息。2018年,我們似乎又要經歷相同的故事。”

臨近年中政治局會議,“在緊縮中吃盡苦頭的各方不斷給央行喊話。央行似乎挺不住了,先是定向降準,然後是MLF,一切都很像2014年上半年。如果按照歷史的劇本發展,接下來就是全面降準、降息,直到地產、財政、金融全面放鬆。上次從定向降準(4月)到全面寬鬆(9月刺激地產、11月降息)用了半年左右,這次可能慢一些,但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過去一年多,國家堅定地收緊銀根,去槓桿、擠泡沫,管清友認為,這“很不容易,值得肯定。如果現在轉向貨幣和信用的雙寬鬆,基本上可以說是前功盡棄、負向激勵。”

他還說,貨幣緊縮,一定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貨幣放水,也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上一輪貨幣寬鬆的傷疤還沒好,難道我們就已經忘了疼?歷史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貨幣寬鬆絕對不是萬能藥,指望央行當藥神是不公平,也是不現實的。”

管清友表示,貨幣寬鬆不能有效刺激實體,更多的是製造價格幻象。“每一次寬鬆都會讓槓桿上一個臺階。”十年前全社會槓桿率只有170%,2014年寬鬆後最高達到249%,而全球主要國家這個數字都在100-120%左右,最高的日本也只有200%。“不要再走寬鬆的老路了,畢竟央行不是藥神,誰都不是藥神。”

商界新媒體短評:希望之前的寬鬆信號,只是對既定政策的適度調整,而非大放水的發令槍響。

潘石屹:央行發錢不往房地產跑還能去哪兒

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房價)不取決於國土資源部,也不取決於住建部,只取決於人民銀行發多少錢。”

潘石屹認為央行發的錢多房價自然就上漲。

他說,房產實際上是一種金融產品,房地產具有1/3的實體經濟屬性,2/3的虛擬經濟屬性。“單純地你談房價,談房地產市場是永遠看不清楚的。”

他認為,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較明顯的泡沫,從兩個地方可以看出。第一是當前人均住房面積超過34平方米,這已經是發達國家水平了,第二就是較低的租金回報率。但是依舊有人買房,他們寄希望於房價上漲、資產升值。

他還表示不會再接著賣樓了,因為自己現在一半現金一半資產,已經達到了平衡狀態。

不過,潘石屹還認為房價不能限制,“人民銀行發了那麼多錢,發的M2是GDP2.1倍,美國是0.9倍,發了這麼多錢你不讓往房地產上面去跑,跑到蔥上去啊?跑到豬肉上去啊?跑到面上去啊?這些市場太小,就讓它跑到房地產上去吧,它是個蓄水池。”

商界新媒體短評:但願我們最後看到的不是又一輪房價大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