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口棺材,拖着兄弟回家

1783年4月,清乾隆四十八年。

炎炎烈日下,一个叫洪亮吉的男子,驾着素车白马艰难前行,素车中装着一口棺材,棺材中躺着的,是洪亮吉的一生挚友,也是清朝最有才华的诗人毗陵七子之一的:黄景仁。

大家对黄景仁这个名字是陌生的,看过电视剧《纪晓岚》的人,应该都记得电视剧的主题曲里,有一句幽怨的歌词: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就出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跟纪晓岚确实有些交情,甚至两人都被称为“神童”,然而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黄景仁似乎是用自己飘零落魄的一生,陈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直刺人生的感言。

用一口棺材,拖着兄弟回家

黄景仁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后裔,

江苏常州人,也是爱国诗人郁达夫的偶像。

黄景仁从小就是一个“神童”,9岁的时候就因作诗富有盛名,当地的县令和州府长官都对黄景仁青眼有加,认为他中举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15岁那年黄景仁参加童子试,在三千人中名列第一。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清华大学的苗子。但“少负才名”的黄景仁,此后就像是中了“邪”一样屡战屡败,从19岁一直考到30多岁,都没成功。

非但如此,黄景仁的家庭还背负着一条可怕的魔咒:黄家男子皆短命。

黄景仁4岁,父亲黄之掞去世;

11岁,爷爷黄觐龙去世;

12岁奶奶去世;

紧接着15岁那年,他哥哥黄庚龄去世。

15岁的黄景仁一边读书,一边四处打工赚钱奉养母亲。

期间认识了一生与他并称“二俊”的挚友洪亮吉。洪亮吉比黄景仁大三岁,当年参加县试时,被安排与黄仲则入住同一间房,两人视为知己。不过在交谈中,洪亮吉发现黄景仁颇有才华,但有点吊儿郎当的,根本不把考试当回事。黄喜欢看课外读物,而且喜欢吟诗作赋。每作一首诗,哪怕半夜都要把洪亮吉吵醒,要与他一起奇文共赏。

有一次,入考场铃声响了,黄景仁还缩在被窝里写诗,洪亮吉喊他去考场,他大声嘟囔:莫催咯莫催咯,我刚得“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两句,等我写完哒!

之后不久,两人一起到常州龙城书院学习,还是住在同一间寝室;后来又一起参加工作,在安徽学道朱筠办公室当秘书。

乾隆三十七年,朱筠组织的一个诗歌笔会,让小有名气的黄景仁一夜成名。

用一口棺材,拖着兄弟回家

这次诗歌笔会高朋满座,黄景仁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长得帅!

当时他穿着一席白衣,站在楼前吟诗……360度无死角的黄景仁成功的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紧接着,黄景仁在短短时间里写下数百字的《简河先生售宴太白中作歌》: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

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先生文章伯。

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

是日江上彤云开,天门淡扫双娥眉。

江从慈姥矶边转,潮到燃溪亭下回。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

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常作人间魂。

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一徒尔。

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

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

诗歌写完,黄景仁放下笔就收到一堆膝盖。

朱筠称他是“真神仙中人也”,正是这首堪称小《滕王阁序》的诗,让黄景仁一举成名,获得了“清朝李白”之誉,京城一时纸贵。

黄景仁有了名气之后,就有点飘了。

自傲也是黄景仁终其一生,都无法克服的巨大弱点,堵住了他仕途发展的一切可能。他对自己才华,自信到了自负的程度。他跟洪亮吉说:兄弟你的诗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这样写很LOW你懂吧……你把我的诗好好学学,争取天天进步。

这么说话谁受的了?

可这洪亮吉他还就受得了,这个在其他,地方从不当软蛋的洪亮吉,对黄景仁就像一个老大哥,从不跟黄景仁计较。

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事:洪亮吉觉得京城人才济济,准备跳槽到别省发展,入职之前,回老家休养生息了一阵子。

这期间,在京城混的稍微有点起色的黄景仁,又忍不住得瑟,写信给洪亮吉,“你们都说在京城混不容易,我看也没那么难嘛”。非让洪亮吉把还在老家的亲人,帮忙送到北京来住,洪亮吉怎么劝黄景仁也劝不住,只好自己出资垫钱,雇人把黄的母亲送到了京城。

果然,后来黄在京城活得艰难,“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两年后,洪亮吉也到京城,看到老友狼狈模样,再劝其将家属送回故乡。在和老母依依惜别之际,黄景仁写下了《别老母》: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用一口棺材,拖着兄弟回家

用一口棺材,拖着兄弟回家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才华横溢的黄景仁,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百无一用”的事实,然而他依然有着誓不低头的灵魂。

此时的黄景仁已经负债累累,仕途无望。

他沦落到跟一班戏子一起去要饭,但即便要饭的黄景仁也仪态优美,站在常人之中如同鹤立鸡群,人们都争着想和黄景仁交往,但他统统视而不见。

人们经常看到黄景仁,在红色的舞台上打扮得粉墨淋漓,又歌又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

西安的洪亮吉,从来没有忘记兄弟黄景仁,

不遗余力跟老板推荐他,毕沅还赠了五百金给黄。

黄景仁收到这笔巨款,升官梦腾的升起来了,把钱全投入买官去,只是按照清朝政策,捐官之前,得除现职,后来黄景仁新官没得到,旧职停了薪,连饭都吃不上了,之前欠下的债现在也被逼还钱。

被逼无奈的黄景仁只好落魄离京,狼狈出走。

想去陕西毕沅那里讨口饭吃,谁知行到山西解州,命已不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信给千里之外的洪亮吉。老洪见信,二话不说,请了公假,借了驿路,以六百里加急,“借马疾驰,日走四驿”,只是赶到之时,“而君已不及待矣”,这一年,黄景仁35岁。

黄景仁二十多岁的时候,跟洪亮吉说:“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

我这个人啊,也可能是短命的,若我死得早,你得给我把诗文结集,怕的是你不懂诗,理念落后,乱搞我诗文。后来,洪亮吉确实把黄景仁文集收拢了,一字不删编辑出来,请毕沅出钱,印行了《两当山房集》出版。

黄景仁曾经在一个除夕夜,看着自己的孩子嬉笑打闹的时候写下过一首诗: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那一刻他似乎后悔,自己所选择的文人路,他始终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但是,其实他致死没有明白,影响自己一生的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文人,而是因为他文人的“任性、骄傲和狂狷”,大江东去,黄景仁的才华在时光中却越发熠熠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