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提及三國時代的“皇帝”,最出名的當屬“樂不思蜀”的劉禪,世人皆稱其為“扶不起的阿斗”;三國蜀漢雖弱,但前有劉備打下江山,後又諸葛亮竭力輔佐。況且諸葛亮死後還有以“姜維”為代表的一幫忠臣圍繞著“劉禪”,雖不能再出祁山逐鹿中原,但自保之力還是有的;可是“劉禪”重用宦官,搞得蜀漢上下只知享樂,不知戰事。結果姜維在前線奮力搏殺,後方“劉禪”居然不知道發生了戰爭。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這些還不算什麼,最奇葩的是蜀漢滅亡後,劉禪居然在仇敵“司馬昭”的面前來了句“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徹底將“蜀漢政權”最後一絲臉面丟盡,也成為了千古笑柄。劉禪雖然比較二,但比起東吳末代皇帝,他還算好的;若說起“東吳”最後一任皇帝,那才叫“享樂”無所不用其極,“殘暴”更是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東吳最後一任皇帝叫“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其實“皇帝”的位置本輪不到他坐,可惜吳景帝“孫休”死的早,他的兒子又太小。當時“蜀漢政權”已滅,劉禪的“樂不思蜀”同時也給東吳上下敲響了警鐘;為了東吳的政權繼承人不至於像“劉禪”一樣成為笑柄,在東吳群臣的推舉之下,二十三歲的“孫皓”這才僥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說起這個“孫皓”剛當皇帝時,也著實有一番宏圖大志,《江表傳》記載“發優詔,恤士民,開倉稟,振貧乏”;不僅如此,孫皓還遣散後宮奴婢,任其歸家,甚至將皇宮中圈養的各種奇珍異獸放歸山林。這麼看“孫皓”稱得上一位仁慈之君,史料更贊其為“當時翕然稱為明主。”可“孫皓”就屬於“正經不過三分鐘”的主兒,很快就暴露出了本性。

按照規矩,孫皓的皇帝位屬於“嗣位”與孫休,理應立孫休之妻“朱氏”為皇太后;可孫皓偏偏就“特立獨行”了一把,非但沒立“朱氏”為皇太后,反將自己的父親“孫和”追封為“文皇帝”,自己的母親“何姬”立為皇太后。孫皓此舉很明顯的是不承認“孫休”曾是皇帝,想硬把自己的父親擠進“皇室正統”的行列;此舉馬上遭致東吳滿朝文武的反對,私下裡認為孫皓是“忘恩負義”之輩。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這樣的流言蜚語很快揭露了他的本來面目,“孫皓”隨後不僅殺害了“朱氏”,還將其四個兒子流放邊城;說是流放,其實終究難逃一死。“孫皓”企圖篡奪“正統”的行為非但沒有因為殺了“朱氏”而平息,反將流言碎語推上了一個新高潮;孫皓的“殘暴”也就此拉開了大幕,滿朝文武凡有怨言者,聞之必死無疑。孫皓曾殺了一個叫“張布”的大臣,但此人有一女卻是孫皓最為寵愛的妃子,叫“張美人”;孫皓誅殺張布後故意問她“你父親去哪裡了?”

“張美人”惱羞成怒,怒罵道“被奸人所害!”孫皓一聽大怒,隨即命人以杖擊殺之。事情並沒結束,孫皓殺了“張美人”又後悔不已,命人用木頭依照其生前容貌刻出一木像,整日陪伴身邊;木像畢竟不能代替活人,後來孫皓竟然問左右“張布還有女兒嗎?”身邊人以為孫皓後悔了,要封賞張家人,於是就回答說“張布尚有一女,但已婚配。”誰都沒想到,孫皓不是要封賞,而是命人將“張布”另一個女兒強行納入後宮,從此懶理朝政。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這還只是開始,起初“孫皓”遣散宮中侍女原來只是個幌子,一旦露出醜陋本性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孫皓下旨各州郡時時選妃,凡東吳境內女子到了十五六歲就必須登記,一旦被選中就必須充入後宮,沒有被選中的女子才能婚配;孫皓這一規定十分嚴格,別說民間女子,就是朝中大臣家中有女也要遵照此規定,一時間“孫皓”後宮多達萬人。不僅如此,孫皓還給後宮受寵的嬪妃每人一塊“皇后印綬”,“嬪妃”可依此印命人出宮肆意搶奪;“孫皓”以此為樂,若聽聞民間被搶之人敢有反抗者,立即誅殺全家。

這還只是孫皓“荒淫”的一個縮影,為了鎮壓朝中百官對他的非議,他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孫皓時常大宴群臣,規定宴席之上群臣必須喝醉,還任用大量宦官擔任“監酒”一職。“孫皓”此舉可不是君臣同樂,而是趁群臣喝醉之時強迫他們互相揭發,凡有“亂言”者皆殺;日久東吳群臣“聞宴涕淚”,每每赴宴先與家人訣別。如此久而久之,東吳群臣人人自危,為保性命不惜弄虛作假,顛倒黑白;一時間多少東吳忠臣賢士被人誣告,終冤死在“孫皓”酒中。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但也有例外,孫皓對一個叫“韋曜”的史官頗為偏袒,往往宴席之上命人將他的酒換成茶水;其目的更為可笑,竟是妄圖讓“韋曜”在寫史時按照自己的意願美化形象。但自古“史官”比較另類,好似一個不受皇帝約束的獨立部門;因此“韋曜”也是耿直之人,拒絕“孫皓”虛構歷史的要求。結果可想而知,終究難逃“孫皓”的暴虐刀下。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其實東吳並非沒有忠臣,曾也有忠臣勸諫;但孫皓已是殺神附體,凡有勸諫者必誅之。一次“孫皓”又虐殺了一位勸諫之臣;此時有兩位大臣因當時慘象可怖,忍不住耳語了幾句。結果被“孫皓”看到,認為這兩人與被虐殺的大臣有染,並對自己心懷不軌;於是“孫皓”根本不聽解釋,隨即下旨將這二人流放。當然,這次的“流放”也不過是幌子,“孫皓”早暗中命令膠州地方官將這二人處死。後來一人被處死,但另一人因“中風”喪失了活動能力,甚至連話也不能說;但“孫皓”卻認為此人想通過“裝啞巴”來逃過死罪,於是命令對其施用各種非人刑法,最終將此人折磨而死。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孫皓的殘暴已達到了瘋狂狀態,同時也給善於阿諛奉承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人為了博取孫皓信任,不惜編造出各種謊言以求進身。諸如“刁玄”曾說“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直白點說,就是“真命天子”當出現在江東;此時又有一個“降將”趕緊迎合,並說在“壽春”一帶流傳有“吳天子當上”的童謠。這兩人一拍一合的奉承,沒想到“孫皓”居然相信了,而且還立馬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隊伍,準備從江東“牛渚”出發,一路到洛陽“以順天命”。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這一荒唐行為既可笑又無奈,東吳上下害怕掃了“孫皓”的興致,竟然沒有一人敢出來反對;就這樣“孫皓”真的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奔赴洛陽。誰成想路上遇到大雪封路,隨行保護的士兵不僅要身披盔甲手拿武器,還要推車而行,甚至一度發生了百人推不動一輛車的事情。此時軍中怨聲載道,時常有士兵聚在一起抱怨說“一旦遇到敵人我就投降!”這些話終究傳到了“孫皓”的耳朵裡,好在他還尚有一絲清醒,知道軍心異動的危害;於是“孫皓”趕忙下令這支浩大的隊伍撤回江東,這才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劉禪樂不思蜀還算好的,跟此人比小巫見大巫,也留有一句千古名言

“孫皓”暴虐,惹得江東無人願保護他;就在公元280年,“司馬炎”的軍隊開赴石頭城,“孫皓”自縛雙手出城投降,三國從此歸於“晉”。如果說“劉禪”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那麼“孫皓”也不差,留有獻媚乞命“爾汝歌”;其中一句“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同樣成了千古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