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為庸才

劉禪的人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 登基前,從207年出生到223年繼位這16年。2.諸葛亮時代,從223年繼位到234年諸葛亮病逝這11年。3.後諸葛時代,從234年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國滅亡這29年。4.晚年,263年蜀國滅亡到271年劉禪去世這8年。劉禪在人生頭16年裡有記載的就兩件事,208年趙雲在長坂坡之戰救阿斗,212年張飛、趙雲截江救阿斗,在兩件事在《三國演義》中都有詳細描寫,經過了藝術加工,但這兩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劉禪: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為庸才

劉禪的少年平淡無奇,文沒有曹植、曹衝少年天才般的表現,武沒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見是趙雲懷中的襁褓嬰兒,再見就已是蜀漢的皇帝了。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劉備在遺詔中囑咐劉禪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習,此時的劉禪17歲,這些“經世之學”劉禪之前有沒有學習過,學得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也沒有記載表明劉禪有過什麼內政,軍事方面的經驗,不管怎樣,他還是個17歲的孩子,想想我們17歲的時候在做什麼,擺在劉禪面前的是內憂外患中的蜀國,我們不能對他苛責什麼,於情於理放權給諸葛亮都是最好的選擇。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去世,劉禪繼位稱帝,開啟了人生第二階段:武侯輔政。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欽點了諸葛亮來輔政,把蜀國和劉禪都託付給了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一位託孤大臣,尚書令李嚴,這個李嚴本是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劉璋命李嚴率軍抵抗劉備,沒想到李嚴投降了劉備,所以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諸葛亮、李嚴二人呢,有人說是為了牽制諸葛亮,劉備也不放心諸葛亮大權獨攬,也有說李嚴是益州派(原劉璋部下)的代表,這樣安排是為了平衡蜀漢內部派系,後來諸葛亮與李嚴也確實有分歧,這是另一話題了。

劉禪: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為庸才

回過頭來,劉禪從始至終都是被動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漢的皇帝,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在諸葛亮輔政的11年裡,我沒有看到任何劉禪自己做的決定,不知道娶了張飛兩個女兒算不算,“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彷彿是一位看客,看《三國志··後主傳》就像在看流水賬,也難怪《後主傳》只有三千字,而《諸葛亮傳》六千字。怎樣評價劉禪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為平庸,普通、尋常而不突出,碌碌無為。就像評價官員,無作為、有作為或胡作為,劉禪是無作為,既然不能比諸葛亮做得更好,劉禪的無作為看起來也是不是件壞事。問題是諸葛亮在的時候什麼事都能擔著,就像是後世的君主立憲制,劉禪是虛位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是首相大權獨攬,那要是諸葛亮不在了呢?劉禪做好掌權的準備了嗎?234年八月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去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劉備集團經歷了劉備時代,諸葛亮時代,來到了後諸葛時代,為什麼不是劉禪時代,因為劉禪還不配為這29年打上個人烙印,有人說劉禪也不是一無是處之人,你看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不還存在29年呢嗎,這就是典型的強加因果了,我還說要不是劉禪昏庸,蜀漢能延續更長時間呢,那到底劉禪在後諸葛時代表現如何呢?

劉禪: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為庸才

諸葛亮剛一去世,蜀軍就內訌了,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這件事就不在此展開了。結論就是魏延沒想造反,但確實違抗諸葛亮留下的軍令了,也確實想奪取軍權了,這件事準確的說是魏延和楊儀內訌事件,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劉禪為此事諮詢了董允、蔣琬的意見,決定站在楊儀一邊。結果是魏延兵敗被殺,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是多深仇大恨啊,還要鞭屍,還滅族。這件事暴露了一些問題,諸葛亮屍骨未寒,蜀國內部就有人爭權了,楊儀先斬後奏,還滅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實,這兩人都不把劉禪放在眼裡,楊儀這人也膨脹得很,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楊儀當初說魏延造反,殺了魏延,現在自己竟說出諸葛亮死後,要是率軍投降魏國就好了這種話,怕是失了智,該死。據《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載臨死前留下遺囑: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費禕)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說的是諸葛亮欽點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楊儀都想推翻這個遺囑,但均以失敗告終,劉禪的決定遵照了丞相的遺囑,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度過了諸葛亮死後的危機,劉禪在此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劉禪: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為庸才

《三國志》裡陳壽把蔣琬、費禕、姜維放在一傳是有其道理的,事實上此三人是後諸葛時代Big Three,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人,蜀漢能再堅持30年是這三個人的功勞,跟劉禪關係不大。之前說過劉禪的前半生用平庸來形容,為何平庸,因為無能,這個無能不是在罵劉禪,而是說劉禪沒有才能,沒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是不適合做皇帝的,但無奈生在帝王家,劉禪也不得不接受這個身份,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你坐在了這個位置上,有句話叫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劉禪承擔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又有人說了,當時的情況,蜀國最弱,諸葛亮和姜維都不能更進一步,也不能怪劉禪無能啊,有道理,劉禪做不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不是他的錯,這誰都做不到,但蜀漢的滅亡,劉禪要負主要責任的。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教導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親”是親近的意思,劉禪久居宮中,不問政事,自然親近身邊的人,而賢臣們在哪?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蔣琬、費禕、姜維大部分時間在漢中等地屯田練兵、防禦魏國,所以劉禪身邊出小人是必然的,賢臣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和功績獲得權力、地位,而小人們只用憑著自己離皇帝近,極力阿諛奉承,討好皇帝就能飛黃騰達了。劉禪也從平庸、無能變成昏庸了,糊塗而愚蠢:先是宦官黃皓弄權,“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劉禪的弟弟劉永因憎惡黃皓,被黃皓誣陷,劉禪竟然疏遠劉永,十多年不見劉永……維惡黃皓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後主曰:“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維見皓枝附葉連,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姜維見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維……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劉禪: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後主為庸才

北地王劉諶,劉禪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劉禪不同意,遂自殺,劉禪出城投降。還有什麼好說的,不說了,總結起來劉禪就是個平庸、無能、昏庸的亡國之君,至於用什麼“樂不思蜀”保全自己來證明劉禪聰明,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