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鹿邑的歷史,收起你對鹿邑的無知

鹿邑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改為鹿邑縣,縣名沿用至今。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宋初著名學者、道家修士陳摶,均誕生在這裡。老子所著《道德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是除《聖經》之外發行量最大的著作。太清宮、老君臺等紀念老子的文物古蹟保存完好,2001年老君臺、太清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鹿邑先後承辦了“老子郵票首發式”,舉辦了“老子學術研討會”,組織發掘了隱山文化遺址,建成了老子紀念塔,啟動了老子故里旅遊開發,為鹿邑旅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鹿邑縣境內有關老子的名勝古蹟眾多。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築。現存有太極殿一座,唐柏三株及歷代碑刻十數通。其中“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太清宮北一里許的洞霄宮是紀念李母的建築群,存有正殿及周 部分殿宇,宋真宗“御製御書並篆額”的先天太后之贊碑就位在這裡。1997年,考古專家在太清宮發掘出一處含龍山文化遺址、西周墓葬、東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馬坑、唐宋建築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築的大型文物古蹟群。該遺址時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鹿邑縣城內的老君臺是唐代明道宮院 的一部分,老子年輕時曾在此講學,老君臺又為傳說中的老子得道成仙之地,故又名為昇仙臺,臺高數丈,古柏森森,歷千年而不毀。此外,鹿邑縣境內還有隱陽山,賴鄉溝、“萬教之祖”牌坊、孔子問禮處、九龍井、望月井、武平城、陳摶庵等名勝古蹟。

看鹿邑的歷史,收起你對鹿邑的無知

漢延熹八年,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並建老子祠。自漢桓帝以來,唐宋金元清等歷朝代典籍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竭的記載。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老子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在鹿邑大興土木,擴建老子祠成老君廟,後下詔改老君廟為太清宮。唐高祖年間,太清宮“宮闕如帝者居”。有宮殿真宗趙恆率百官親臨太清宮,發國帑重修太清、洞霄二宮,“廟貌比唐時有加”。太清宮成為歷代文人騷客流連駐足的好地方。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在這裡留下大量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珍貴詩篇。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胡耀邦、張愛萍、楊得志、朱鎔基、國務院溫家寶總理也先後遊覽了這塊聖地。

看鹿邑的歷史,收起你對鹿邑的無知

在歷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頒詔欽改鹿邑縣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唐高宗親臨鹿邑拜謁, 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為“先天太后”,於乾封元年(666年)下詔改縣名為真源,寓鹿邑為真理(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武則天稱帝后尊李母為先天太后,於載初元年(689年)下詔改真源為仙源,意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則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謁後,下詔改縣名為衛真,以表明他比別的朝代更捍衛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

鹿邑還是中國大姓——李姓的發源地,是全球李姓華人尋根問祖的勝地。天下李姓,根在鹿邑。老子是李姓子孫的先祖,據《李氏祖脈源流》記載李淵、李世民認老子為先祖。目前,李姓在全國人口中約佔漢族人口的7.9%,已達9500萬人,加上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李姓已超過一億人。鹿邑作為李姓的發源地,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成立了中國鹿邑李氏文化研究總會,近年來撰寫了《李姓起源鹿邑》、《老子與李姓》等論文,在全國多次獲獎;拍攝了電視劇《李氏春秋》,在中央和省市電視臺播放,並向海外發行;舉辦了海峽兩岸李氏宗親懇親會。通過李氏文化的研究,密切了與海內外學術研究團體、專家、學者及經貿界人士的聯繫、交往與合作。加快了鹿邑引資引技、改革開放的步伐。2003年10月27日,借世界客屬第18屆懇親大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之際,鹿邑縣在鄭州隆重舉行了“李氏宗親懇談會”。來自世界各地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160餘名李氏宗親代表與會,把酒話桑梓,攜手談合作。誠懇邀請海內外李氏宗親到鹿邑觀光旅遊,尋根問祖,投資興業。

看鹿邑的歷史,收起你對鹿邑的無知

鹿邑歷史沿革】:

春秋(前770-476)

在太清宮集西北設治相,馬鋪北設治訾毋,大辛集東北設治鳴鹿,今縣城東設治苦,屬陳國。

戰國(前475-前221)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滅楚,置苦縣,屬穎川郡,後屬碭郡。

秦(前221-前207)

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由大澤鄉揮師西進,克苦縣。

西漢(前206-24)

高帝元年(前206),苦縣屬漢淮陽郡。

高帝十一年,苦縣屬兗州淮陽國,並於縣西南置寧平縣(今屬鄲城縣)

文帝元年(前179),改淮陽國為郡,四年復國,十一年又改為郡,其間苦縣、寧平均隸之。

景帝二年(前155),改淮陽郡為國,三年廢淮陽國,苦縣改屬沛郡。

元康三年(前63),淮陽復為國,苦縣屬之。

新莽時期(8-23),改苦縣為賴陵,屬淮陽國。

東漢(25-220)

建武元年(25),賴陵複名為苦縣,西部置武平縣,治設武平城,與寧平縣同屬豫州淮陽國。

三國(220-265)

魏景初二年(238),苦、武平、寧平屬魏豫州陳郡(國),後屬譙郡。

西晉(265-317)

武帝(265-289),苦、武平先屬豫州陳郡,後併入梁國。撤消寧平、分屬苦、武平。

東晉(317-420)

鹹康三年(337),改苦縣為父陽,屬豫州。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至順帝升明三年(479),父陽、武平屬宋豫州陳郡。

北魏正光年間(520-524),改父陽為谷陽縣,屬兗州陳留郡。

隋(581-618)

開皇三年(583),武平屬豫州譙郡。

開皇六年,復置谷陽縣,建置在今太清宮集,屬譙郡。

開皇十八年,撤銷武平縣改縣名為鹿邑。

大業十三年(617),農民起義首領田黑社佔據鹿邑,改縣名為渦州。

唐(618-907)

武德三年(620),渦州複名為鹿邑,屬河南道亳州。

五代十國(907-960)

真源、鹿邑曾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北宋(960-1127)

開寶二年(969),真源、鹿邑均屬淮南東路亳州。

南宋(1127-1279)

鹿邑、衛真屬南京路亳州。

金明昌二年(1191),重建洞霄宮和太清宮。

元(1271-1368)

至元二年(1265)鹿邑、衛真兩縣合併為鹿邑,治所遷衛真縣境(今縣城)。錄屬歸德府。

明(1368-1644)

洪武二年,鹿邑屬河南承宣佈政司歸德府。

清(1644-1911)

鹿邑,清初沿襲明制,歸屬河南省歸德府。

中華民國(1912-1949.9)

民國元年2月,縣設公署,改知縣為縣知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古代鹿邑八景詩:

古有八景詩,把鹿邑縣的著名景觀予以了高度的文學化。八景詩如下:

隱隱青山愛戴煙,

太清仙境尚依然。

虎頭雪跡迷惟叟,

渦口風帆失釣船。

春曖長林鶯亂枝,

秋高龍井月孤圓。

行人漫問洛河渡,

明道殘碑不記年。

隱隱青山:即太清宮隱山遺址。該遺址實際為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清代時,此遺址尚高十餘丈,廣十餘畝,上面廣植樹木。旭日高照,樹林茂密蔥籠中煙霧繚繞,頗為壯觀。同時,上面建有孔子廟,不時有香客朝拜。宋時,該地為陳摶煉丹處,很有靈氣。所以不表代即為本縣的一處著名景觀。

太清仙境:即指太清宮。太清宮是老子的紀念地,誕生老子 老子故里 太清宮 老君臺 渦河 李耳 明道宮地,唐宋時規模極盛,建築金碧輝煌,形同京城帝都,極富盛名。又因老子為道家之祖,眾仙之首,故太清宮被譽為人間仙境,是歷代帝王將相,墨客詩人觀瞻遊覽的最終目的地。

虎頭雪跡:指虎頭崗雪景。虎頭崗今屬鄲城,清時隸鹿邑,建國後才劃歸鄲城。虎頭崗原為一片高地,形同臥虎。每逢大雪遍地,野獸出沒,是獵人樵夫的樵獵之所,大有平原深山之感,別具一番情趣,是鹿邑縣的冬令景觀,反映了舊日農民一年豐收之後,踏雪遊玩的閒適心情和安泰知足的農生活。

渦口風帆:”地在今城北付橋附近。舊時無橋,行人憑舟濟河。河寬水深,風急浪高,扁舟點點,白帆片片。陰霾四步,則燕鳥翻飛。晴空萬里,則柳暗花明。任你心情如何,此處都是抒發心情的極好去處。得志者,可以憑船運眺,彈鋏作歌,把酒酹江,抒懷壯志。失意者,可以立於岸邊,撫今追昔,昂頭問天,然後躍入江中,了此殘生,畫上人生的句號。所以此處亦為鹿邑的一處著名景觀。

鶯舞長林:長林,地在今縣城北,付橋以 北約三里許,原為一片長寬各數里的樹林。龍居深潭虎距山。長林當然是飛禽百鳥的棲息之所。每逢春曖花開,蜂聚蝶舞之時,長林內鶯歌燕舞,萬木披綠。飛鳥嬉戲,撞落飛紅紛紛。宛然人間仙境,世外桃源。林中樵話臺,是採樵者休息之處。正如三國演義開篇詩詞所述:“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幾度夕陽紅。”

龍井秋月:龍井即九龍井。老子初生即行禹步,步成一井,井有一龍,九龍吐水以浴聖體,即此九龍井。而實際太清宮有望月井一口,在太極殿南神道上。每逢農曆八月十五日,天高氣爽,明月高照,望月井中則有一輪玉盤在水中沉浮。正就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詩。這是其它井中所沒有的景觀。是古人天文與地理知識的巧妙運用,當然是遠近聞名的景觀。然而此處把望月井說成九龍井,可能是音韻學的講究,別無它故。

洛河渡口:地在今鄲城洛河。說的也是洛河古時無橋,行人過河假舟以濟,大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於一片荒涼之中透出了一派俊逸之氣,反映了古人還真返樸,崇尚自然美的恬談心態。試想廖廓霜天,萬物肅殺,茫茫宇宙,天高地迥,舟橫野渡,魚躍中流,風吹玻璃皺,鐘鳴古寺幽,落霞與孤鶩齊飛,長天共秋水一色。此種境界是何等的空闊博大!置身其中,真是鵒慮頓消,萬念俱空,完全可以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之中。所以才有遠處遊人,悠哉悠哉地漫問洛河渡口,以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尋找詩意的美感。

明道殘碑:即明道宮殘碑。明道宮,前文已有詳述,此不贅言。明道宮殘碑,即明道宮內的古碑,立於元代,前文也考證甚詳。因該碑篆書險怪,不記年月,加之風雨剝蝕,其狀甚為蒼古。到了清代,隨成為我縣的一件琳琅珍品,為時人所珍重。

其碑文為道教全真源七祖之一的邱處機《清天歌》,前文已錄,此不重複。

今人有網友賽賢齋主人賦七律一首贊鹿邑曰:

千年古縣鳴鹿城,

人才輩出地殊靈。

李聃昇仙弘真道,

陳摶博學揚才名。

宋河飄香醉九州,

輔仁濟世康萬朋。

萬眾一心齊努力,

撤縣建市圖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