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情志养生上看杨先生的精神世界

杨绛先生驾鹤西去,百岁高龄,养生有道。其实先生恬淡虚无的精神世界,很是值得我们去探索思考。纵观古今养生界,当仁不让养生观鼻祖《黄帝内经》的指导。《内经》对精神情志的修养非常重视,认为思想活动正常、精神愉快、意志宁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素问·上古天真论》首篇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养生的重要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等”。先生的情志养生即是做到了恬淡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说,人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心情舒畅、愉快、宁静,控制私欲和非分的妄想,做到“志闲以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不散而安定内守,正气旺盛,足以抗御病邪而“能年皆度百岁”。先生调养精神的同时也是在重视德的修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志变化能够使气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故《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然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就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如《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先生历经风雨,波澜不惊,始终心静如水,来自于君主之官心的稳定,造就了七情调和,五脏六腑个就其位,如常工作。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工作与生活中,不论是顺利还是困难都应泰然处之。衣食住行,不能过于追求,要知足常乐,以免劳伤心神,引发疾病。

情志养生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上的修养,做人应勿欺心、勿妄想和贪欲,待人以诚。树立健康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石。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也是《内经》养生给予我们的重要方法之一。杨绛先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独特一脉,他的精神世界将继续启迪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