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環境文化學是迷信嗎?蘊含著那些實用的道理?

古代環境文化學萌芽於上古時期,並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古代環境文化學的發展前後經歷了先秦的萌芽,秦漢的初成雛形,魏晉南北朝理論框架的形成,隋朝的滯留不前,宋朝兩大流派的並立,明清時期的繁榮。


中國古代環境學源遠流長,儘管其中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和玄學成分。但是,如果我們用科學的態度摒棄其糟粕,就會發現古代環境文化學其實是一門科學的環境學和生態學。它是研究人和自然如何共存相處的學問。古代環境文化學依據的理論體系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融洽和諧。這種哲學觀念長期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的風尚。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古代環境文化學是集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環境景觀學、自然生態建築學、天體運行方位學等一體的綜合類學科。

古代環境文化學是迷信嗎?蘊含著那些實用的道理?

古代環境文化學從古至今,有許多別稱,如:堪輿學、相地術、地理、山水之術、相宅術、青烏、青囊、刑法。堪輿,觀天為堪,察地為輿,即研究天地運行的原理。相地術是古代環境文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選取適宜居住的住宅寶地。地理源出《周易》,指的是研究地形,考察環境。山水之術,山和水是古代環境文化學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相宅術也是古代環境文化學中的最重要的研究內容。青烏源自堪輿大師青烏子,以人名代稱古代環境文化學。青囊源自郭璞,據說他得到黃石公的《青囊中書》九卷,從而洞悉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成為一代環境文化學大師。形法作為古代環境文化的別稱,是相地、相形之意,但外延很廣,包括相人、相畜等。

古代環境文化學是迷信嗎?蘊含著那些實用的道理?

古代環境文化學認為,天地之間有一種生髮萬物的強大力量,它就是催發生命的要素,稱之為“生氣”。堪輿大師郭璞在《葬術》中對“生氣”作了具體論述,“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古代環境文化學把氣分為兩種:生氣與死氣。生氣是使萬物生長繁茂之氣。死氣是沒有生機的,不通達的死亡之氣。

古代環境文化學是迷信嗎?蘊含著那些實用的道理?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古代環境文化學一直被當做一門神秘學科。從宮廷到民間,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明百姓都相信古代環境文化學的神奇作用。朝廷通常設有御用的堪輿師,在修築宮殿、衙門、府宅、陵墓等建築時,都需要堪輿師對選址、方位和佈局進行考察和規劃。甚至有時國家發生大事也要問詢他們的意見,百姓在修建住房或者選擇墓地時,也要請堪輿大師前來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