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贵族,有特权就有义务——锡伯族西迁

在我国新疆地区,可以找到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很多民族,可能是我们很少听说过的,比如锡伯族。这个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在历史上,他们曾经是贵族。对于新疆来说,他们是外来人口;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远离故乡,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情。

生为贵族,有特权就有义务——锡伯族西迁

锡伯族原来聚居在东北嫩江、松花江及西伯利亚一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比较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明朝末年,女真人建州部落崛起,当时的蒙古人科尔沁部为了打压女真人,还曾联合锡伯等8部,抗击努尔哈赤,结果当然是以失败而告终了。此后,努尔哈赤不想对抗所有部落,于是采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给予与满洲人一视同仁的特权。于是,就有不少锡伯贵族投奔了努尔哈赤,建立了历史上的“锡伯满洲”。从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得出来,锡伯族在满洲的地位。

努尔哈赤强大之后,根据盟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人分为十旗,锡伯人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之一,自然而然的贵族。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明显不敌清朝政府的科尔沁蒙古,被迫将原属于科尔沁蒙古的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14458丁口“进献”给清政府。清政府把这些人口全部南迁至辽沈地区,开始旗下当兵和从事农业生产的生活。与此同时,清政府改编八旗制,将锡伯族编入八旗之中,位列上三旗,属于统治阶级的贵族。

生为贵族,有特权就有义务——锡伯族西迁

图片来于网络

生为贵族,既然享受了特权,那么当然就有保护国家的义务。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后,伊犁人烟稀少,边防空虚。面对沙皇俄国的侵略,新疆急需加强防务。从1762年起,清政府抽调满、汉、蒙古、索伦(达斡尔)官兵驻防伊犁,仍感兵力不足。于是决定增调锡伯兵赴伊犁。1764年春,清政府从盛京(沈阳)、辽阳、开原等十七城选调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以前不像现在,坐个飞机就能回老家了。所以在当年,这些人西迁一别,那就是永别。于是在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生为贵族,有特权就有义务——锡伯族西迁

据官方记载,锡伯族人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险。一开始,这一路人从沈阳出发,经过张家口、外蒙,越过杭爱山,农历八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虽然在南方,这还是炎炎夏季,但当时的蒙古高原已经大雪降临,加上长途跋涉和畜疫流行,出发时的3000头牛已死亡2600头,所带的2000匹马,300多匹已瘦弱不堪。经过商议,一行人最终决定在此休整越冬。

第二年的农历阳春三月,漠北的冰雪刚化,乌里雅苏台将军给锡伯族人补充了500匹马和500峰骆驼,每人仅带了四个月的口粮和一个月的茶叶,就从乌里雅苏台启程,向西进发。然而行至科布多一带,阿尔泰山的积雪大量融化,所有的河流在一时之间全部暴涨,“水深流急,不能行走”。没办法,锡伯军民只好改变行进路线,穿绕科齐斯山而行,寻浅水处跋涉。然而,依然被上涨的洪水围困多日,"所剩兵丁之口粮,只足月余之食",所借马驼,亦倒毙甚多,统领阿木胡郎只得向伊犁将军府请求支援。

生为贵族,有特权就有义务——锡伯族西迁

当时没有直升机,也没有无人机,所以伊利将军的救援也不是说到就能到的。所以在伊犁来人借济之前,锡伯族人的余粮已尽,畜力短缺,真是一日不如一日。不过面临如此困境,锡伯军民毫不惊慌气馁,沿途采摘野草,和着一点点粮食,聊以充饥。不光如此,他们还在此期间架设浮桥、渡过了通往北冰洋的大河额尔齐斯河,在渡河处至今仍留下了“锡伯渡”地名。终于熬到了六月下旬,锡伯族人经过霍博克赛尔、察罕鄂博等地,两队人马才得到了伊犁将军的接济,最终在农历七月二十日到达伊犁。

虽然历时一年零五个月,但是比起原计划的三年,这还是提前了一半了。到达伊犁后,经人数清点,官方共统计的3275人,再加上途中新生婴儿350多个,以及虽不受官方派遣、但不愿远离家人而自愿随军的亲属405人,实际到达伊犁的锡伯族为4030多人。经过这艰苦卓绝的旅程,锡伯族人在这块陌生的土地安定了下来。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生为贵族,有特权就有义务——锡伯族西迁

从此,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这里的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既是缅怀离别的亲情,也是庆贺旅途的有惊无险。而锡伯族人的这次西迁,更是体现了作为贵族,不光光是享受特权那么简单,也要尽一个贵族对于国家该尽的义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