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詩人余光中在高雄醫院過世,享年90歲,他的逝世是文壇一顆巨星的隕落。

他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我們都記得他那首《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其實,除了在文壇顯赫的地位,他與妻子的愛情故事也是一段佳話。1956年,余光中與範我存女士結婚,這年餘光中28歲,範我存25歲。他們婚後育有四個女兒,生活幸福美滿。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是余光中愛情詩歌的代表作: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火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象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裡,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隻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附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象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裡,有韻地,你走來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 初相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17歲的余光中跟隨父母回南京,在一位姨媽家中巧遇範我存。當時範我存14歲,眼前這位表哥“理個平頭,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來有點嚴肅,又有點害羞”。她常聽姨媽提起這位表兄,誇讚他書讀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繪畫天分。

年輕時期的範我存皮膚白皙、五官清麗,雖柔弱多病,卻有著外柔內剛的性格,深受舅舅們疼愛,眾多表兄姐也把她當作親妹妹一樣愛護。

余光中對範我存這位初識的表妹顯然也關心,不久範我存就收到余光中寄來的一份同仁刊物,裡面有餘光中自己翻譯拜倫的作品。範我存收到刊物,雖然不太懂詩歌,但仍被余光中的文采所折服。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余光中(左)與同學

• 相愛

1949年初,範我存隨一個遠房親戚到臺灣。1950年6月,余光中隨家人從香港到臺灣。兩人得以再次相見,余光中後來在《四月,在古戰場》一文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嫋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瘦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 ”

在範我存眼中,余光中才華橫溢,內涵豐富,穩定,可靠,富同情心。而余光中也在範我存那裡得到另一些藝術的啟發,例如西洋現代繪畫——尤其是凡高的作品,就是經由她介紹才開始認識的。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讓範我存欣賞。除了心靈契合,他們又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在江南和四川的童年和少年,逃難的艱苦。他們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除了談音樂、繪畫、文學,也常看電影,有時候會騎腳踏車到淡水河邊、永和的竹林中去。

“她瞭解我,對文學藝術富有敏感和品位,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余光中回憶當年戀愛的心情,滿是溫柔。1956年,余光中終於和範我存結婚。在中山堂擺了15桌喜宴,賓客包括梁實秋、夏濟安、藍星詩社的詩友及余光中的同學。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 婚姻生活

從1958年到1965年,7年之間,她生下了五胎(其中唯一的男嬰出生後三天不幸早夭),余光中幸福地把她稱為“小袋鼠的媽媽”。

對於丈夫的文學活動,範我存始終堅持參與。藍星詩社的成員把餘宅當作總部,眾詩人經常進出。後來余光中在師大教書,交遊更廣,家裡又經常有學生來往,再加上公公餘超英好客成癖,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餘宅,文人薈萃。範我存為了維護余光中創作,竭力營造一個寬闊的藝術空間,凡能做之事,均一手包辦。

範我存這樣評價余光中:“結婚後,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賴我,雖然他不是常會說甜言蜜語體貼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動來表示對我和孩子的愛。”

余光中這樣評價範我存:“她的優點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們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業、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們不但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麼會不穩固呢?”

“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婚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是一對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這就是余光中的“婚姻之道”。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在自己熱愛的文學領域,他非常成功,

在家庭生活中,他也是一個好丈夫。

人生如此,令人稱羨。

希望大家在緬懷於老先生的時候,

也能向他學習,

人生短暫,切勿蹉跎與錯過。

銀髮故事|“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鄉愁外的余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