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史記》的司馬遷,他所做的史官,在古代是這樣發展的

寫出《史記》的司馬遷,他所做的史官,在古代是這樣發展的

《四庫全書》索引

我國素稱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自夏商西周的奴隸社會開始,再從戰國末年秦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一直到現代,每個時代都會有專人將事情記錄下來,將“現在”變成“過去”,而要承擔這項工作的人就是像司馬遷一樣,都被稱為“史官”,也就是歷史的記錄者,但是史官自古就有,在歷朝歷代又經歷了哪些發展呢?

我國最早從夏朝開始就設立史官,稱太史令(司馬遷也是太史令)。到了商朝,官位改了名稱,叫作冊、作冊內史、史、太史、內史、尹等。周朝王室的史官包括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在秦朝開始,御史不再是史官的稱呼,而是負責監察審議工作的官員)五種。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其職責主要是保管典籍,記錄時事,起草文書,宣達王命,獻書規勸,講解史事,同時還要負責起到、享祭、占卜等宗教活動,這個時期的史官職責要更為廣泛,工作內容也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

寫出《史記》的司馬遷,他所做的史官,在古代是這樣發展的

司馬遷塑像

到了兩漢時期,史學的發展要比先秦快得多,這是與漢初的“文景之治”離不開的,社會發展穩定,而且統治者更加註重歷史的修訂,不像是秦始皇為了控制讀書人的思想而實施“焚書坑儒”那樣,毀掉了很多秦以前的各類書籍那樣。在兩漢的四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史官的職責開始明確並逐漸開始演變成一個專職,官名稱作中丞、太史令丞。而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歷史典籍和編寫歷史著作。所以司馬遷在讀了很多以前的史書和遊歷中國的大江南北之後,寫出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中間幾千年的歷史,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鉅著。

寫出《史記》的司馬遷,他所做的史官,在古代是這樣發展的

《史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史學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政府不僅建立了專門傳授歷史知識的學館,還增加了專門編纂史書的史官,稱著作郎。北齊時期,指派宰相掌管史官,監修國史,沿襲到隋唐時期形成定製。當時對擔任史官職務的人要求明確而嚴格,必須做到“才堪撰述,學綜文史”,意思就是既要有文采,也要有文才。初到史館的人必須寫名臣傳記一篇,作為入職考試。

唐代統治者為了求得長治久安,對前代治亂得失的歷史經驗尤其重視,提出要多修史書,以“識往古,鑑將來”,這無疑推動了唐代史學的發展。唐代由宰相帶領,率一眾人共同編纂前朝國史的制度被固定了下來,併成為以後各朝修正史的定製。

從隋唐到五代,史官制度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一個是史官與歷官分離,另一個是是觀眾的註記和撰述分途。唐朝還規定宰相要親自寫《時政記》,並與專記皇帝日常言行的《起居注》合併,由史館的史官們寫成一部編年史長編,每朝一部,稱為“實錄”。自此,編撰實錄稱為歷朝史館的又一定製。

宋代時期,由於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很好,所以史官制度在組織形式上開始變得龐大而繁複,史館建制擴大到六大部門,包括專修起居注的起居院;撰修年史長編的日曆所;編修前朝國史實錄的實錄院;主修國史的國史院;主修宗族譜系、兼記大事的玉碟所;根據日曆、實錄材料分類編修會要的會要所等。史官職位也是相當複雜。

明代時期,開始改由翰林院主修國史,史官職稱包括監修、總裁、纂修、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等。清朝基本沿襲明代時期,只是在明代基礎上又增設了提調、總纂、協修等職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