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河內」地區是指今天的哪些地方?

HYW29


古代以黃河北部為“河內”,戰國時代,河內基本都是魏國的領土。漢朝時期的河內郡,就是黃河中游以北、太行山東南的廣闊地區。與河東郡、河南郡稱作“三河”,管理十六個縣。



河內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人口增加迅速,到了西漢末期,中原王朝的經濟中心基本就已經從關中轉移到了河內地區。

河內與河南以黃河為界,《史記》中記載:唐人河東、殷人河內、周人河南,三河天下之中,若鼎足。

古代的“河內”,就是如今的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南省的北部黃河一帶,狹義上指的是河南的泌陽地區。這裡戰略地位重要,土地肥沃而且資源豐富,雖然比不上農耕文明時代,但仍舊是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


澹奕


相比於如今的越南首都【河內市】,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鼎鼎大名的【河內地區】,反而不怎麼被歷史學者及部分歷史愛好者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知曉了,那麼中國古代的【河內】是怎麼個來歷呢?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最終在什麼時候消失了呢?且看寒鯤為您一一道來:

“河內”本義:黃河圍繞之內的地區

中國古代的“河某”地名,並不是隨隨便便一條河就可以稱“河某”的,而必須是“黃河”才行。這是因為,在古代語境中,“河”是專指“黃河”的,“水”才是河流的通稱,換句話講,古代的“某水”就等於今天的“某河”(北方與東北南部)、“某江”(南方與東北北部),“江”與“河”兩個字雖然在現代被用來作為東亞地區河流的通稱,但在古代,它倆其實只能用到“黃河”、“長江”上。

在先秦時代,黃河下游河道要比今天的河道還有靠西、靠北(見下圖所示先秦黃河故道,也稱禹河故道),這就使得黃河與太行山之間有了一片看著像被黃河圍繞環抱的區域,再加上這片區域在商周時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所以這片區域也便被稱作“河內”了。注意,先秦時期的河內是一片很廣的的地域,它甚至還包括邯鄲所在的先秦河西地區。

河內郡:西漢設置河內郡的基本範圍

到了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設置了河內郡,這是“河內”正式成為官方行政地名的起點,而且漢初的“郡”直轄於中央,不像漢末以後歸“州”管理,約等於我們現在的省級政區。

西漢的河內郡,大體包括27個縣,根據《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這些漢代河內郡轄縣名稱及其對應今天的位置如下:

漢代河內郡所轄地域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武陟、沁陽、溫縣、濟源、焦作市區、內黃、湯陰、新鄉市區西部、林州、獲嘉、淇縣、輝縣、孟州、衛輝市區西部等地,以及河北省的臨漳、大名、成安等地,是一個主要以今日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豫北西部、中部)為主,並且稍微帶點兒河北縣份的地域(大致位置見下圖黃色區域)。

河內郡與河東郡、河南郡(洛陽所在)並稱“三河”,是兩漢時期除了長安、弘農以外最為富庶的地區(“三河”位置見下圖所示)。

河內郡的消失:三次被“懷州”取代,屢經反覆,最終消失

“河內郡”的名號,先後被“懷州”取代了三次,才最終消失。

河內郡第一次被懷州取代發生在北魏年間,是北魏為了整頓被數百年亂世弄得相當繁雜的行政區劃狀況而“廢郡改州”政策所致。


河內郡的第一次恢復,發生在隋代,這是隋文帝打著復古旗號調整行政區劃所致,把全國的“州”都改成了“郡”,實質上就是把北魏整合出來的“懷州”改了個名兒,又叫回了“河內郡”這個古稱。

河內郡的第二次被懷州取代,也發生在隋代,這是因為隋煬帝並不喜歡他老爹的復古做派,所以就又把全國的“郡”改成了“州”,所以“懷州”就再一次取代了“河內郡”。

河內郡的第二次恢復,發生在盛唐時期的天寶元年(742年),這是唐玄宗又和隋文帝一樣想搞復古所致,再一次把全國的“州”都改回了“郡”,也是相當皮了。

河內郡的第三次被懷州取代,發生在唐肅宗的乾元元年(758年),從此以後,懷州徹底取代了“河內郡”,成為豫北地區在歷史時期的曾用名。

當然,在北宋時期,宋朝一度給各個州都“賜”了一個古稱,所以在北宋時期,懷州河內郡是並稱的,不過,河內郡在此時僅僅算是一個復古美稱,並不是北宋官方日常運轉時的稱呼。金朝以後,從懷州到懷慶府,河內的名稱再也沒有在州郡級別恢復過。

河內縣:沁陽的曾用名是河內的歷史餘續

河內郡雖然在宋金之際便徹底消失了,但在相對基層的縣一級,河內縣的名號卻在公元596年-公元1913年間沿用了下來,河內縣在這一千四百年的時間裡一直是指今天的河南省沁陽市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可以點擊回答上方的頭像關注

如有類似問題,歡迎提問並邀請寒鯤作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