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使用文言文,是不是可以加快皇帝批阅奏章的速度呢?

xming123


简洁的古汉语书写系统——文言文,文简意赅,作为官方文件,肯定能提高办公效率。

但文言文并非因其言简意赅,而成为汉子书写系统,这全是因为汉字形成及汉字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他独自就有一个自身的含义。与表音文字不同,表音不表意。表音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他是语言教育教育的字化。而汉字可以独立表意而不依托语言,行成一套言简意赅思想表达体系。

其次,汉字的形成及汉字稳定的书写系统的过程之前,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及书写方式并不很容易,刀刻于木竹板上,费时费力,提高书写效率字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秦前时期,刀笔吏的典型形象是腰间挂两把刀,一是刻刀,以刀为笔,一是刮刀,刮字修简。即使是到了

笔墨、纸张时代,由于文字书写系统基本完善形成,再加上纸张也非便宜易得之物,文言文长期得以使用。

然而,白话文运动终止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这种汉语书写方式。白话文最大的特点是书面文字语言化。这应该是汉字发展的必须阶段,否则,汉语和汉字将不是一个体系下的语言文字。为什么?

文字是教育的结果,语言却是生活的结果。教育是按照文字规律及字典完成,而生活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和变化着人们语言。教育和语言按照自己的规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发展的趋势也是使语言和文字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文字脱离了语言,使文字已经不能成为语言的书面形式,死亡的是文字,而语言会选用其他的书面形式形成新的文字。在世界语言史上就发生过两次这样的事件。一是拉丁文、二是梵文。

以拉丁语为例。拉丁文原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区的方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天主教的流传扩展为欧洲通用语言。离开方言区的拉丁文,发展成一种有严格的语法结构、精确的构词法则的十分严谨的书法体系。与拉丁文对应的拉提姆方言,沿着自己生活方式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与拉提姆方言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以至于已经无法成为拉提姆方言的文字系统。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意大利文由此产生,而拉丁文失去其自己的语言区,成为一种“死语言”,主要适用于教会和植物分类等一些学科中,成为用途很窄的“工作语言”。

古汉语也曾面临同样问题,文字向规范方向发展,而对应的语言又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导致文言文与汉语差距越来越大,终于到了必须统一的地步,白话文诞生了。语文同步!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白话文口语化、通俗而文言文简洁、优美。


耕读186


文言文最大的优势就是简练。

但是奏章用简练就难以说明事务真相,而皇帝是不需要真相的。

皇帝处理庞大的奏章,不可能全部审阅。

自西汉开始,皇帝成立了很多的对应机构来初审分类奏章,比如西汉的尚书台,隋唐的中书省,明代的内阁,清代的上书房,军机处。

这些机构的功能,实际就是中书省。职能则是皇帝的秘书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初步分类并草拟初步意见(贴黄)。

再说文言文。

在南北朝正式使用纸张书写之前,中国文字载体只有绢布,竹木简。这两样,一个昂贵,一个制作书写困难。所以,文言文就占据了主流地位,就是要求简练。


四川達州



首先文字比语言简练这是肯定的,用文言文书写肯定是更利于阅读和交流,但是对于皇帝而言,用什么文字写意义不大,除了个别皇帝坚持看奏章以外,大部分皇帝其实都没有时间看奏章,皇帝需要更为简洁的表达,一般都是近臣先过滤一遍,用罪简洁的话给皇上再复述一遍。重要的事情皇上会看,文言写的肯定节省时间,古人用文言文书写目的就是为了节约成本,更好的实现交流。

当然这些前提都是国家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最起码大臣和皇帝都得能看得懂文言文才行,所以古代防止太监专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识字,一个识字的太监简直就太可怕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昭烈名臣


快不快的不好说,但是会不会突然卒,还是值得思考的,试想下,如果大家另附文字说明还好,假如没有其他任何说明资料,估计结果够呛,因为即便是今天的文字,都会让人云里雾里,且看下文:

皇帝:“你这是什么意思?”

丞相:“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军机大臣:“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亲王:“小意思,小意思。”

御史:“你这人真有意思。”

太师:“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亭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

皇帝:“是我不好意思。”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