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君子」劉光第:母親賣房供其讀書,臨刑前糾結「程序正義」

文 | 吉辰

1898年夏秋的那場變法,不僅開展百餘日便遭扼殺,更由“戊戌六君子”的頸血畫上了句號,愈發染上悲愴的色彩。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康廣仁、林旭、楊深秀的名字,從此在諸多歷史書寫中融為一體,成為一個為改革而犧牲的經典象徵。 “六君子”的合稱,讓六人的個性差異在大眾眼中顯得模糊不清,似乎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小團體。事實上,在經歷、性格乃至政見上,他們之間頗有不同之處,並不能一概視之。六君子同在北京菜市口罹難,可以說是冥冥中的命運把六條不同的人生軌跡牽到了同一個終點上。

“戊戌君子”劉光第:母親賣房供其讀書,臨刑前糾結“程序正義”

六君子中有兩名進士,其中之一是劉光第。他的祖上幾代都以務農為生,沒有出過官宦,有時還揭不開鍋。“光第”二字,自然寄寓了光耀門第的期望。父母向他灌輸的價值觀,是典型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父親曾說,人生何必多財,只要有勤讀書的孩子,就是寶貝了。自然,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官。“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的民間箴言,也掛在父親嘴邊。母親識字不多,但最喜歡兒子讀書。劉光第5歲學習識字,母親不時煮雞蛋犒賞他。父親過世之後,母親更回絕了親戚勸劉光第學做買賣的建議,甚至賣屋買書。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薰陶下,劉光第讀書非常發憤,功名之路開始得也很順利,23歲便考中舉人,第二年又中二甲第88名進士,分發刑部。不過,清代基層京官收入極其菲薄,京師生活開銷又大,劉光第起初不想上任。一位做鹽商的族叔提出每年資助兩百兩銀子,他這才帶著家眷進京。

科舉所考的四書五經,在公堂之上全歸無用。所以,新進衙門的進士,常常被熟悉業務的小吏牽著鼻子走,成為橡皮圖章。劉光第卻不屬於這種情況。在最是講求律例的刑部,他埋頭學習,很快成為專家。曾有一名盜墓慣犯私下告訴別人:“司中諸位老爺我都不怕,只劉老爺一人,他的主意多,案情難躲,不由我不招承。”但在官場,劉光第顯得落落寡合。他不喜歡拜客應酬,不喜歡巴結上司,甚至不願拿地方官送的紅包,因此被同事覺得太過孤僻。他在北京十幾年,一直是個沒有補上實缺的刑部候補主事,也確實是“理所當然”。

1898年8月5日,湖南巡撫陳寶箴上奏保舉楊銳、劉光第兩人,他們由此被任命為軍機章京。這看似是仕途一大轉機,但劉光第心頭另有一番苦處。他當時曾寫信給親戚,大吐苦水:在軍機處當差,每隔幾天便要去頤和園住班,路程太遠,需要買馬代步;北京冬天苦寒,不能沒有皮衣,何況按慣例軍機章京都穿貂褂。這樣一來,每年的開支又得多出四五百兩銀子。更讓他憂心的,還是捲入政治漩渦之中。他自認並沒有新舊之見,覺得“新者、舊者均須用好人,天下方可久存”。然而“參預新政”的名目,讓他必然躲不開那場禍事。

據老獄卒說,六君子被提出監牢時,劉光第曾安慰怕得大哭的康廣仁,說這不過是提審而已。沒想到,接下來他們被押出了西角門。按刑部不成文的規矩,這是上刑場的路。他大驚,隨即大罵:沒有提審,沒有定罪,難道就要殺頭嗎?作為一名稱職的刑部官員,劉光第此時腦中還想著“程序正義”。可是,六君子遇難就是清朝司法史上一次罕見的不審而誅!

劉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59年生,1898年9月28日被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