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什麼樣的鄉村


建設什麼樣的鄉村

朱啟臻

鄉村振興首先要認識和了解鄉村。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鄉村,那隻能是鄉村的破壞,為什麼有專家說,過去的鄉村建設是“建設一個破壞一個”,建設性破壞成為普遍現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不知道鄉村是什麼,不知道要建設成什麼樣的鄉村。最近鄉村振興很熱,會議很多,口號很多。諸如“新上山下鄉”、“要把鄉村建成公園”、“要把農田建成花園”等,會產生極大的誤導,干擾鄉村振興的正常進行。

鄉村建設十分複雜,應該把鄉村建設成什麼樣的鄉村?

我們認為一是要把鄉村建設要建設有利於產業發展和產業興旺的農村。鄉村有什麼產業:農業、庭院經濟、鄉村手工業、還有鄉村服務業(休閒、度假),你規劃和建設的鄉村是否有助於這些產業發展嗎?有些鄉村遠離土地,農業生產無以為繼,有效的消滅了農家院,庭院經濟也隨之被消滅,有的給農民建了樓房,農民只能在樓房裡養豬,在樓頂上養雞,否則就喪失生計。今年一號文件講了鄉村多元經濟,要振興傳統手藝,要發展家庭作坊、鄉村車間。你建設的鄉村有這樣的條件嗎?,不要為了建設用地指標總是惦記著拆農民的宅基地。誰說宅基地是建設用地?農民的房前屋後種瓜種豆,養豬、雞、馬,多種經營、多業並舉,才能實現產業興旺。 家庭手工業只有在村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上樓了還能釀酒、做醋嗎?還能織布、織蓆、編筐,發展編織業嗎?過去視家庭作坊為毒瘤,一味強調做大做強,消滅家庭經營。殊不知家庭製作不僅可以就地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還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培育一批家庭作坊,鄉村工廠,要振興鄉村手工業”,強調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從專業化變成多元化,這是個巨大進步,是對農業農村認識的迴歸。如今,手工業的生產,已成為很多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我參觀過安徽阜南縣的柳編也,如今成為該縣出口創匯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年產值達33億。土法手工製糖,一盒不足1斤的紅糖賣到180元,還供不應求。有個村莊就是靠恢復了家庭釀酒,給每戶家庭帶來數萬元的收入。這些都是依託村落、依託院落進行的。所以要研究鄉村與鄉村生產的關係,要懂得鄉村如何適應生產。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建設一個消滅生產的鄉村。

第二是建設有利於生態宜居的鄉村,鄉村本來就是生態的。不僅有生態理念,也是實現能量交換和循環利用的重要節點;

第三是建設有利於文化發展的鄉村。鄉村有鄉村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內容,我們要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振興鄉村,而不是城市人的想當然,教訓很多,花了不少錢,沒有起到文化的作用。

第四建設成有助於有效治理的鄉村。鄉村很好保持了其自治傳統,具有深厚的德治文化,要挖掘,更要研究傳承。諸如好媳婦、好婆婆的評選等活動,其示範、教育作用,都只能在鄉村環境下才具有現實意義。

十九大後,鄉村振興上升到國家的層面,給了鄉村研究者們很大鼓舞,農業要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農民要成為受人羨慕職業,鄉村要成為幸福美麗的家園,藍圖令人振奮。但是需要踏踏實實研究鄉村,理解鄉村,尊重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