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到智慧:現實的局限與理解的困境

從知識到智慧:現實的侷限與理解的困境

某種意義上,人的一生意味著成長與進步。作為中國古代的智者,孔夫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當我離開三十走向四十的時候,也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就是思考與解釋。我我至少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為什麼這樣,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正如伏爾泰所說:“我想知道人類由野蠻到文明的每一個細節。”如果我有幸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不惑”吧。我和王小波一樣,“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歷史情結,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企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類靈魂之中。”我試圖去理解哲學與宗教,雖然我不是一個像樣的讀書人,更談不上虔誠。一個人一且開始介入思想,困困惑總會隨之而來,每一種事情你總會得到無數種不同的解釋。“人可以通過對事物原因的理解而獲得自由”,世界如同草木生長,你只能看到其結果,卻看不到其過程。其實,人的智慧永遠難以超越他的生命。因為壽命和經歷的侷限,所謂“智慧”往往只是一時一地的見解。今天的人們既然不比古人活得更為長久,因此也絕不比古人更加智慧。如果說今人與古人有什麼不同,那麼或許是信息擁有量的劇增。

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理論上每個人都擁有全球的圖書館,這種海量信息足以使現代人比古人佔有更多的知識。斯塔夫裡阿諾斯曾說:“現代人所取得的一項傑出成就就是對過往歷史的研究和再現,而古人對在他們之前發生的事情則知之甚少。”古希臘時代最無偏見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甚至斷言,在他所處的時代之前沒有發生過什麼大事一一信息的短缺使他無法得知雅典無與倫比的輝煌和貢獻。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並不代表知識,知知識也不代表智慧,就如同財富並不代表幸福,因此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智慧,我們佔有的知識依然很少,甚至連常識都如此匱乏。事實上,我們並不比修昔底德做得更好,現代人與古人面臨著許多同樣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短缺一一我們並沒有因為信息氾濫而實現信息滿足。常言說過猶不及,信息過剩導致的“淹沒效應”使真正的有效信息依然稀少,雖然這種相對信息匱乏與古代的絕對信息匱乏不可同日而語,但信信息的短缺狀態依然存在。或許正因為如此,人類好學的美德才得以傳承。

正如波茲曼的悲觀預言,在一個“娛樂至死”時代,與其說我們面臨著奧威爾困境,不如說進入赫胥黎陷阱。奧威爾擔心信息被剝奪,赫胥黎則擔心有效信息被淹沒。面對新技術引發的海量信息,我們最迫切的要或許已經不是創造新信息,而是發現茣正的有效信息。因此說,在一個信息過剩時代,對信息的梳理和整合顯得非常重要,作為一個信息整合者比一個信息創造者更有意義。從內心來說,與其說我是一個寫作者,不如說我是一個讀者。“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我只是想通過對海量信息的避選、梳理與分析,最後集腋成襲,整合出一些有趣而新鮮的有效信息,而這些“信息”和“知識”正是我所喜歡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認真的作者,但卻是一個好奇的讀者。在一個娛樂和低智的時代,英雄與權謀假歷史之名大行其道,這裡常常沒有真正的“歷史”。失望的結果,便有了這本《歷史的細節》。我常常這樣想,發明文字乃至違反人好動的本性去寫作,或許都是出於一種不得已的結果,借用孟子的話來說,“予豈好辮哉,予不得已也

這本歷史的細節已經發表,讀者想了解更多的內容,請聯繫:小二會調侃,會發給你。也可以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