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道德經》中未出現易或易經?

興文192025802


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經”二字,但是還是有出現多次“易”字的,當然道德經裡的易字肯定不是特指《易經》的易,所以問題還是成立,道德經裡確實沒有出現明顯特指《易經》的易字或者易經二字。為什麼?小編只是對傳統東西有業餘愛好,所以思考分析這類文化人的問題也用業餘方法來推推。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經或者易字,有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易經被稱為易經,是因為孔子(或者其弟子們)整理出《十翼》後才被統稱為《易經》,在此之前只有《易》,而不是《易經》,老子早於孔子,那道德經裡沒有易經兩字純粹時間差,不可能出現易經兩字。


第二,至於也沒有出現特指《易經》的易,《易》在孔子前,《易》裡只有卦象、卦辭與爻辭,是沒有《象》《篆》《文言》等這些內容的,而且《易》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以占卜為主,老子肯定讀過《易》,老子作為這麼偉大的思想家,也能從《易》中讀出哲學的思想來,但是老子在成書《道德經》的時候,不會用“易”字去專指某一種思想的內涵,也因此《道德經》自然不會出現特指《易》的“易”了。

第三,雖然《道德經》裡沒有特指《易》的“易”,但是其內容中還是可以讀出《易》的哲學思維的,最明顯的比如《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如下: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穀,而

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是否因為讀了《易》而得出這種對大自然規則的思考,還是與《易》無關,無從有絕對的考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尤其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辯證思維,尤其能體現出《易》裡卦象所蘊含的哲思。


第四,從《道德經》與《易》的內容方面來講,兩經所想要表達的內容也有本質的區別,即使孔子對《易》進釋注後,兩者在內容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差別。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春秋一直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雖然思想內容各不相同,但其實目標幾乎一致:那就是為諸侯們提供治國的方法以及建議。從老子的《道德經》內容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大篇幅在闡釋如何為君為臣以及治民等。


0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而《易》的內容,僅是《周易》中文王所作的非常簡練的卦爻辭(至於《歸藏易》與《連山易》是否內容上與《周易》有很大區別,今天的我們就無法去論斷了,從文風上,春秋時期的文章用字跟《周易》裡的卦爻辭用字差別還是挺大的),由此,老子除了能吸取《易》中的一些思想,也難以將《易》中具體的文字內容引入到《道德經》裡。


總結:《道德經》與《易》在成書目的以及功能上就完全不同,雖然在深層的思想中是具備相通的部份,但是老子著《道德經》時也無法如問題所表述的直接將《易》裡的文字內容引用到《道德經》裡。


帥八叔



null108161361


縱覽《道德經》全篇,不僅沒有看到《易》或《易經》,也沒有看到其他先秦著作的名字。《道德經》是以非常凝練的散文詩的形式,闡發哲理和見解,沒有展開餘地,去論述其它思想和著作,為我們追尋其來源提供線索。更不象今天這樣,處處也都要注意著作權,或者標上自己的思想來歷有據,先借前賢的威望為自己樹立權威。

但是,這並不表示《道德經》沒有利用和傳承在它之前的《易經》文獻和思想。

其實,《道德經》顯著受到《易經》的影響。在周代使用的解易著作,據記載有三部,一為《連山》,一為《歸藏》,一為《周易》,認為《周易》是周初形成的,其它兩部是周代以前的著作。它們都是由八卦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的形式。它們之間的關係,實際上難於定論,這裡不糾結了,可以肯定的是,三本書的內容是有較大差異的。其中《歸藏》首卦為坤,基本思想是崇尚靜虛一類的觀念,而《周易》首卦是乾卦,清晰地主張剛健有為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學者認為,《道德經》的思想,更多的可能是受《歸藏》的影響,吸取了崇尚陰柔虛靜的觀念,同時,也繼承了成書之前的已經形成的其它哲學思想、尤其是易學思想。

通過已有資料可以看到,《道德經》的形成,是有歷史積累作為基礎的,這個基礎,包括《易經》各書,而不僅是《歸藏》。

據我們閱讀《道德經》和《易經》,發現兩者有直接的概念和觀念的聯繫。相對於已經看到的《歸藏》的材料,兩相比較,感到《周易》的影響也是十分直接和顯著的

一、《道德經》的道論裡包含著陰陽互變與和合思想。《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講萬物生成的原理,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第五十四章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顯然“”的形成來自陰陽中和,又是事物的常態,或者叫一般的系統關係。《易經》所表達的各事物,都是由陰陽和合交變而成。所以《道德經的陰陽天道論,和《易經的易道觀,意義是一樣的;對“和”的理解有發展,但和《易經》的和合觀也是一致的。

二、《道德經》的道的性質,和《易經》坤卦、陰爻陰位以及相應的卦爻辭基本一致。坤卦和陰爻陰位屬性是柔、靜、順、承、隱、不爭等,這些在《易經》裡是等於與“天相對的“地”的屬性

,相對於與陽相對的陰的方面的屬性。在《易經》裡是處於從屬地位,和天的性質同樣重要,但在事物的性質和變化中,天的陽性起著主導作用。到了《道德經》裡,則剛好相反,是“柔弱勝剛強,“柔者道之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主張道的本質屬性和坤相近,是陰的一方面的屬性起著主導作用。雖然對待剛柔、陰陽的立場不同,屬性認識上是清楚和一致的。

三、《道德經》的重要概念和《易經》一樣,內涵也有直接的聯繫。如:“復”,老子“觀復”思想中的“復”的意義,明顯借鑑了《易經》的《復卦

》、《小蓄卦》等卦意,繼承了《易經》卦中普遍表現的尚中趨中思想。“損”,“益”,和損卦、益卦顯然有繼承關係。

四、《道德經》裡的辯證法和《易經》內含的辯證法因素一脈相承。關於“變化”的觀點,老子的“道論”和“易道”是一致的。《道德經》相反相成的思想,“反者道之動”的辯證運動規律,“不欲盈”的長生久視之道,都在《易經》有明確表現。

所以,《道德經》裡有《易經》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只是沒有註明是來自《易經而已。

《道德經》和《易經》在後續的發展中,一直保持著親緣關係。用於解釋《易經》的《易傳》,其中包含大量的道家概念和用語,多數論題也是道家所關心的和善於研究的問題,部分學者乾脆認為《易傳》本身就是道家著作。陳鼓應先生提出,在《易經》發展史中,《易經》和道家的關係,開始是“引易入道”,引出的成果就是《道德經》等;後來在繼續研究和解釋《易經》的過程中,則是“引道入易”,引出的成果就是《易傳》等。雖然情況還要複雜一些,但是,《易傳》中包含的道家的貢獻,比起儒家來,只多不少,確實是比較突出的。

《易傳》中含有大量的道家貢獻的思想和概念,反過來,也證明了,《道德經》確實吸收了《易經》的思想,所以從對它的後續研究中,繼續了這種繼承關係,因而才會衍生出大量的對《易經》的研究成果,從而為《易傳》的編纂提供了高度哲學性的原理、分析和說明。後來魏王弼注《易經》,就引入了許多道家思想,為提煉《易經》、《易傳》的哲學義理,樹立了研究範例。

《易傳》是由孔子傳承和傳播下來的。孔子為保留《易經》的成果,提倡易經哲學化,對此做出了關鍵貢獻。孔子和他的後學是《易傳》的主要編纂者,編者的態度,則是兼容幷蓄,門派不是分得那麼清,顯現出百家合流的傾向。所以,《易經》能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代表性著作,尊為中國文化的頂尖之作,是有其特殊的思想歷史成因的。

《道德經》裡不言有《易經》,但《易經》儼然隱居其中。有不少人主張,讀易一定要讀《道德經》,是有一定道理的。理解了《道德經》,再去琢磨《易經》、《易傳》,理解能力和視野都會擴展許多。


熱帶雨林的午後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書之一,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卻不能說它是最最古老的書。《詩》《書》《禮》《易》《春秋》等被後世稱為五經的書,其實都是周代的官方書籍,他們是周代的統治者命令專門的官司修訂的,其實周代以前是沒有私人著述這回事的。商代及夏代的書籍至今還沒有見過。所以,我們認為《詩》《書》《禮》《易》《春秋》是我國最古老的書籍,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易》在五經中是最古老的一部。

時間上出現的早,那就一定能夠意味著這些書所包含的內容或思想是後世所出現的書籍與思想的源頭嗎?我對這個問題是持異議的。有人說易是後世諸子學說源頭,認為諸子思想都可以從易的內容裡推導出來。可是我卻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證明的論點。如果我們的確能夠從易經的內容裡找到論述諸子思想原則的內容,那我們就可以說,後世諸子是學習了易之後,才發展出各自獨立的思想的。可以,《周易》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內容呢?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將它說清楚。試想一個根本就沒有被充分理解了的東西,如何能成為後世諸子思想的端絮呢?學者為了神話易,假想若干頭銜,假想了若干內容,強加到易的頭上。可是所以這些東論點都不能得到經文內容本身的說明。比如,有人說易包羅萬有,但是在它的內容裡我們卻無法找到相關證據。

《道德經》裡沒有出現易或易經,其實是因為《道德經》裡所包含的思想與易沒有半點關係。老子不是因為學習了易經才寫出《道德經》的,我們可以設想老子曾經讀過易或根本就沒有讀過易,但是我們並不能夠證是有老子的思想是來源於易經的。自古研究易的,多數學者將易看作來神話來對待,宣稱它博大精深,包羅萬有,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從易內容裡導出任何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來。對於易,人們只知道它是神聖的,但神聖在哪裡呢?卻沒有人能夠回答。為什麼呢?是因為人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所講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國學新邏輯



手機用戶宣德


《道德經》和《易經》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宇宙生成的論述是一致的。《易傳·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天文訓》綜合二者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淮南子》認為“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其實,得出這個結論並不難,看過《道德經》和《易經》都會這樣看,四象和八卦皆為“陰陽合和”的三,八卦是宇宙的八個基本狀態,用六十四卦以示萬物,而六十四卦出於“三”之八卦。

萬物生成以後,《道德經》和《易經》通過研究這個世界的發展規律,對人們的行為得出了不一樣指導意見,《道德經》認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們要順應自然,無為而有為,解決了人們現在怎麼辦的問題,不研究事物發展

前瞻性;而《易經》則是把你將要面臨的狀態先告訴你,解決人們將來怎麼辦的問題,它研究事物發展的前瞻性。《道德經》和《易經》對人們行為階段的研究是不一樣的,所以,《道德經》中當然不會出現《易經》的東西了。


四一翁


老子做周王室守藏史、柱下史(史官)期間,可能瀏覽過《歸藏》、《連山》和《八索》、《九丘》等早已失傳的上古經典,但那時還沒有《周易》。嚴格地說,《周易》是由《易傳》和《易經》兩大部分所組成,相對來說,《易經》比較抽象、唯心、難理解,幸好在儒家撰寫了《易傳》之後,才申明瞭其中的哲學意義,與此同時,又吸取了一些道家、陰陽家的論點和術語,是孔子及其後學們共同創作整理的成果。不過,《易傳》成書年代已至戰國後期,距孔子問道老子的時間已過百年,老子肯定沒有機會去領略《易經》哲學思想,尤其是“簡易、變易、不易”等法則之類名詞

與儒家學說不同的是,《道德經》作為道家理論總綱,主要講宇宙本源及形成,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特點,而且更側重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的運用等,是一個獨特的哲學體系。當然,在某些思想上,《道德經》和《周易》是相通的,例如:與“筒易、變易、不易”相同的說法就有“要言不繁、為無為,則無不治、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見素抱樸,返本歸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行者有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等


來取笑


易經是大道之源。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篇。流傳下來的易經專指“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周易。是根據陰陽變化發展而來的體系。是人類與大自然鬥爭中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是具有哲學思維的生存法則。易經在前道德經在後,易經號稱群經之首。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博學多識的老子李耳在前學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懷憂國憂民之心感悟天地之道。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思考和生存智慧的再次昇華。從道和德的角度深入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的本源!推允順其自然提倡無為而治。要求人要善養其德遵循其道!是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化學說。

易經是陰陽變化之中的模式推演。把規律分為簡易變易和不易。用辯證思維分析和判斷天下萬事萬物!

道德經以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功德倡導人類遵循自然規律,迴歸道法自然的心性。修身養性無為而治然後天下太平!

易經是自然科學的起源。道德經是養性修身的經典!

易經更貼近現實,道德經更貼近理想。所以有句話說以道養生,以佛修心,以儒治世!


居士恆光火炎焱燚


朋友們你們好。關於【道德經】中未出現過易和【易經】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呢?

答案只有一個。那是【老子】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其中只有他的道理,大家請聽【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慢慢道來。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他是一個胸有成竹、滿腹經綸的人,還有一點剛愎自用,虛榮心太強的人。
老子


說起【易經】大家都知道,她始於伏羲,盛於西周,終於春秋。是研究世間萬物變化規律的一部筮書,讓人怎樣預測這萬物之道。西周文王時期就基本上定型了。到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著《易傳》闡述了她的哲學精華。

而老子又著《道德經》,是認人們怎樣去順應這世間萬物變化規律的精華。


【易經】講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天地萬物。

《道德經》講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萬物。

朋友們,看見沒有,《易經》在前,《道德經》在後,《道德經》本是《易經》同跟同生的作品,《道德經》應該是《易經》精華的延續品。

所以,由於老子虛榮心的作怪,在《道德經》中從來沒有提到過《易經》來的。如果他提到過《易經》的話,那麼,他就不是傳說中的老子了。

朋友們,要知道更多關於《易經》的知識,請關注一下【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吧!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是的,《道德經》又不是《易經》。《道德經》中還未出現有佛或佛經呢?《道德經》中有聖,還沒有出現聖經呢;出現了中還沒有中醫呢,道德經裡還沒出現“太極”或“太極拳”。但是,讀讀《道德經》對練太極拳大有裨益。

不過據知,易經有這麼的版本,《帛書· 繫辭傳》曰:“《易》有大恆,是生兩儀,兩儀生四馬,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另外帛書《道德經》版本有,“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這裡都相同的是用的“恆”字。後來避諱漢文帝劉恆都改了。從這窺斑知豹,聯繫是有的。起初,據說,先有《周易》後有了孔子《繫辭.易傳》,漢朝時獨尊儒術後,所謂四書五經,把《易傳》、《周易》合就有了《易經》或《易》......再後來都是混合著來的......

至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再有歷代演變發展,這都是常見的。吾想“道德經”與“易”內裡究底的異同聯繫區別發展變化取捨等等,也不是誰一時半會兒能說的清道的明的,此處保留,日後吃飽了沒事時再細細探究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