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沒你想得那麼智能 5分鐘帶你重新認識「智能」合約

假設有這樣一個場景,Alice將房屋作為以太坊上不可替代的Token,通過原子交換,將房屋轉租給Bob, Bob需要每月支付一定數量的比特幣。有一個前提,Bob相信獲得代表房屋的Token就可以獲得房屋的所有權。但試想,如果Token被偷了,房屋就屬於偷竊者嗎?如果Token丟失了,房屋就不能再出租嗎?

真正的智能合約需要完全捨棄第三方信任,需要保證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真實匹配。

Jimmy Song 是一位教育家,開發者和企業家,專注於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研究,本文中,他將智能合約與現實事件結合,討論智能合約在現實場景中的侷限性,告訴你智能合約並非智能。

那麼,智能合約到底存在哪些問題?為什麼說智能合約不智能呢?讓這篇文章告訴你真正的智能合約是怎樣的。

與"區塊鏈"和"人工智能"一樣,"智能合約"也是人們爭相談論的熱門話題。

利用智能合約可以做到:

自動、無需信任和公正地執行合同

在合同建設,合同執行和合同執行中取消中間人

未來不再需要律師

為什麼人們對區塊鏈會產生如此強烈的興趣?這是因為,在執行合約過程中,如果不再需要第三方信任,做事效率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那麼,智能合約到底是什麼?它真的可以簡化未來的工作方式嗎?也可以提升未來的工作效率嗎?

什麼是智能合約?

一份正常的合同是聯繫兩方或更多方之間的某種協議。在租賃方面,Alice會因租住Bob的房屋而給Bob一筆錢;在汽車保險方面,因收取Denise每月支付的汽車保險,Charlie同意修復Denise汽車的任何損壞。

與普通合約相比,智能合約的不同點在於,待判別條件的評估與執行都需藉助計算機代碼完成,不再需要建立(與第三方的)信任關係。那麼,如果Alice購買一套沙發需要支付給Bob 500美元,要求3個月之內進行交付,就會觸發智能合約代碼,自動判斷Alice是否給與Bob 500美元以及是否三個月內完成交付,執行過程中,雙方無法自行更改交易。

執行智能合約時,無需信任第三方,不需要第三方去確認各類條件。智能合約執行的是實時的、客觀要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依靠第三方兌現他們的言論,甚至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現問題,依靠律師和法律制度來糾正問題。

智能合約,有時也是非常愚蠢的

“smart”一詞總會讓人覺得智能合約會很智能。然而,真實情況,往往並不是這樣的。也許,智能合約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不需要第三方確認。

智能合約可以確保將未支付房租的租客鎖在公寓之外,而不會出現未交房租但仍可居住這樣的結果後再將其強制踢出門外的情況。按照合約已既定結果的強大執行力是智能合約的獨特之處,而不是智能合約本身存在什麼智能。

智能合約沒你想得那麼智能 5分鐘帶你重新認識“智能”合約

真正智能的合約會考慮到所有情有可原的情形,參照合約本質,制定出任何情況下都顯得十分公平的規則,換句話說,一個真正智能的合約會如同經驗豐富、水平極高的法官一樣可靠。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智能合約根本不智能。

智能合約是完全基於制定規則的,除了合約之內的條條款款,並不會進行其他方面的考慮,這是不符合法律本質的。

換句話說,如果按照智能合約內容進行價值判斷,永遠不會帶有任何“情感”。

智能合約,貌似並不簡單

受以太坊社區對智能合約大量集中宣傳的影響,也許你會認為,智能合約只應用於以太坊平臺之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以比特幣為例,從2009年開始,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廣泛的智能合約語言——Script。事實上,智能合約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995年,是早於比特幣的。

唯一的差別就是,相比於比特幣智能合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是圖靈完備的。

注:在可計算性理論裡,如果一系列操作數據的規則(如指令集、編程語言、細胞自動機)可以用來模擬單帶圖靈機,那麼,它就是圖靈完備的。

智能合約沒你想得那麼智能 5分鐘帶你重新認識“智能”合約

雖然藉助合約可以處理更復雜的情況,但是保證和實施變得越來越難。

智能合約沒你想得那麼智能 5分鐘帶你重新認識“智能”合約

通過智能合約,安全性意味著處理合約執行的所有可能方式,並確保合約按照制定者的意願執行。

圖靈完備下的智能合約非常難以分析和執行。確保智能合約的圖靈完備性,相當於證明計算機程序不存在任何bug,這是極為困難的。

普通的紙質合同,也需要經驗豐富的人去制定。智能合約也是這樣,但目前的情況是,任何人,包括IT新人,都可以去寫智能合約,事實上,有些人並不懂需要什麼樣的安全保障。

從各種已被證明的存在缺陷的智能合約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智能合約,並不是真正的合約

將確保合約安全性的責任“丟”給合約制定者,在理論上,聽起來確實不錯,但仍會帶來一些中心化問題。

以太坊的理念是" Code is Law "。也就是說,以太坊的合約具有權威性,沒有人可以去否決它。

智能合約的開發者是彼此獨立的,如果你的智能合約出了問題,你需要自己承受後果。

但當 The DAO事件發生後,情況改變了。

DAO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佈式自治組織)的簡稱,The DAO是一個基於以太坊區塊鏈平臺的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眾籌項目。其目的是讓持有The DAO代幣的參與者通過投票的方式共同決定被投資項目,整個社區完全自制,並且通過代碼編寫的智能合約來實現。於2016年5月28日完成眾籌,共募集1150萬以太幣,在當時的價值達到1.49億美元。

事實上,黑客找到了一種不遵循合約制定者意願就可以獲取錢財的方式。

然而,並不能將他們稱之為真正的黑客,他們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了智能合約的漏洞而已。

DAO事件之後,“Code no longer is Law”,以太坊開發者將所有進入DAO的資金還原。

智能合約沒你想得那麼智能 5分鐘帶你重新認識“智能”合約

智能合同,只適用於數字載體

即使放棄圖靈完備性,智能合約聽起來也還不錯。畢竟,沒有人喜歡必須通過法律才能獲得本屬於他的東西或權利,相比於普通紙質合約,智能合約使用起來真的更容易嗎?

比如,智能合約真的能用於房地產嗎?通過智能合約,可以證明Alice擁有房子的所有權,Bob通過付錢給Alice獲得房子的使用權,合約保證交易能快速執行,且不需要律師等任何第三方的介入,聽起來真的很不錯!

但是,仍然存在兩個問題。

1. 通過中心化組織執行的智能合約並沒有做到去信任,你仍然需要信任這個中心化組織。去信任是智能合約的關鍵特徵,因此中心化執行並不合理,實際上你需要的是一個去中心化平臺。

2. 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只有當數字合約內容與現實真實情景間確實存在一些確定聯繫時,智能合約才有效。也就是說,在智能合約中房屋所有權發生變更時,現實中的房屋所有權也必須發生了改變。

數字世界需要保證與現實世界的完美契合。

當Alice將房子轉讓給Bob時,智能合約需要匹配真實情況。

現實中,可以做到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真實匹配,但面臨著一個問題,現實世界中,必須有可信任的第三方來進行驗證。

智能合約沒你想得那麼智能 5分鐘帶你重新認識“智能”合約

比如,將房屋作為以太坊上不可替代的Token,Alice可以通過原子交換,將房子轉給Bob,獲得一定數量的以太幣。

這就存在一個很關鍵的問題,Bob需要相信這種Token可以代表Alice的房屋,相信獲得代表房屋的Token就可以獲得房屋的所有權。

此外,即使政府機構證明Token可以代表房屋,但試想,如果Token被偷,房子就屬於偷竊者嗎?如果Token丟失,房屋就不能再出售了嗎?房屋Token可以重新發行嗎?如果可以,由誰發行呢?

在去中心化環境下,無論是水果,汽車還是房屋,將數字資產與實物資產聯繫起來,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對於實體資產交易,除了信任特定的智能合約之外,你還需要信任自身所處環境的司法管轄。

也就是說,擁有智能合約並不意味著擁有實體資產,你會遇到普通合約相同的信任問題。

依賴第三方信任的智能合約丟失了其去信任化的關鍵特性。

即使是電子書,醫療記錄或電影等數字資產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只有數字化無記名票據才能真正“捨棄”第三方信任。代幣的所有權在智能簽約平臺之外,不具有依賴關係,這才能真正實現去信任化。

因此,智能合約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有用。

目前,智能合約難以確保和實現去信任化,存在太多的外部依賴關係,只有用於比特幣等去中心化平臺時,智能合約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