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農二代覺得走親戚,變的「沒味」了,專家的話直戳農民淚點

距離大年三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在這短短的二十天內,外出農民工的心情此時是高興,焦急,迫切的,因為馬上就能回到農村老家和親朋好友們相聚了,每個農民都懷揣著一年的汗水與希望,手提著裝滿了對親人的思念與愧疚的編織袋,踏上了歸鄉的列車。打工的艱辛、家中的牽掛、親人的思念,糾結在各自的心頭,寫滿了每個人的臉龐。急切團聚的希望瀰漫在每個人的心。

為啥農二代覺得走親戚,變的“沒味”了,專家的話直戳農民淚點

可在回家後不少農民朋友卻不願面對親戚這個群體,在農村盛行的“走親戚”,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農民都感嘆道“不願意走親戚,覺得走親戚變的沒味了,尤其是現今的農二代,有的甚至對走親戚抱著“反感”的態度,都表示能不去就不去,是什麼情況導致了這種現象呢?專家的這幾句話戳中了農民的淚點。

1,隔了幾輩後關係淡了

許多農二代懷念的是有長輩在的日子,隨著時間慢慢流去,這些老輩人許多都已經離去,而許多相互之間的親情關係完全靠老一輩來維持,有老一輩在相互之間的親情關係還算近,不在的話許多親情最多隻能延續3代,有的甚至在第3代時已經沒聯繫過了,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姐死門檻短,哥走侄不親”,這些老話透露著多少無奈。

為啥農二代覺得走親戚,變的“沒味”了,專家的話直戳農民淚點

2,形式上走動

回想之前農村“走親戚”的熱鬧場景,騎著車,大包小包的挎著東西,親戚多的話忙忙碌碌的一天能走十幾家親戚,每到過年時刻,農村的街道上也都是挎著禮品,當時人們相對來說有大量的時間,而現今大部分走親戚更是一種形式,帶著禮品放到家裡馬上就走,水也不喝,凳子也不坐,就匆匆忙忙的離開。

3,親戚之間的親情不在,淡如普通人

老話也常說說,遠親不如近鄰,至親不如對門,由於平常缺少聯繫,過節走親戚也是形式上的走動,何來的感情,感情也是長久接觸建立起來的,雖說相互之間有血緣關係,但這樣的下去相互之間可以說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沒什麼兩樣,其實在老農看來,這也是人們生產生活的一種真實的社會狀態,並非全是世態炎涼。

為啥農二代覺得走親戚,變的“沒味”了,專家的話直戳農民淚點

4,相互之間不再需求

之前在農村,由於生產力落後,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封閉,交通,通訊等等也不發達,親戚在這其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之前在農村栽水稻,水稻需要大量的水,而放水也是有時間限定的,人少是不行的,只有找親戚來幫忙,家庭上,生活上等等都需要有親戚的幫助,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許多事錢都可以解決了。

5,相互之間利益至上

在很多時候,親戚之間的親情不再是那麼的“單純”,更多的是講究利益關係,個別親戚甚至“勢力眼”,之前的相互幫助,變成彼此笑話。有的基本形同陌路。導致許多農二代感覺走親戚“沒味”,沒意思。

為啥農二代覺得走親戚,變的“沒味”了,專家的話直戳農民淚點

但是話說回來了,親戚之間的這段感情農村人依然不願的捨棄它,平常遇到難處親戚還是能幫上忙的,婚喪嫁娶等等也離不開親戚。希望大家能夠正面看待現在親戚之間感情這種社會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