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崛起并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秦国的崛起并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法家对秦国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我们往往忽视墨家对秦国的贡献。如果没有墨家对秦国的贡献,秦国绝不可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法家和墨家就犹如秦国争霸天下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法家而缺失墨家,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决计会变得很长,如果非要给这个延长的时间定义一个期限,我个人认为至少是一百年。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让我们明白:秦国一统天下的军功章,其中有一半属于墨家。

孙皓晖先生所著《大秦帝国·裂变》一书中就曾精彩演绎过秦孝公嬴渠梁在神龙山墨家总坛与墨家人士论战的精彩场面。虽然嬴渠梁与墨家论战是小说情节,但这段情节并未脱离当时的真实历史背景。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墨家人士大量涌入秦国,墨家巨子也把墨家总坛设在了秦国,墨家的活动深刻影响着秦国的朝堂和变法。根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这一段史料主要讲述墨家巨子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愿意对其破例宽恕但巨子仍坚持按照墨家之法对自己的儿子执行了死刑。这段史料透露了两大信息,一是墨家巨子在秦国,二是秦惠王与巨子交情不浅,宁愿为巨子在秦法中破例。

《吕氏春秋・去宥》又记载:“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辨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这段史料主要讲述了秦国的墨者唐姑果因害怕山东的墨者谢子来秦国朝堂与自己争利而在秦惠王面前说谢子坏话的事情。当然唐姑果达到了目的,秦惠王已经先入为主,谢子拂袖而去。这段史料更是透露了两个重大信息:一是墨家已经活跃在了秦国的朝堂上。二是秦王对墨家的唐姑果很信赖,反过来说就是墨家的唐姑果对秦王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我们要知道,不管是巨子腹䵍还是墨者唐姑果,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墨家团体。说明墨家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能影响秦国朝堂的政治团体。

那这就奇怪了,按照常理来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应该没有墨家生存和滋长的空间。您看,法家认为“侠以武犯禁”,而墨家偏偏就喜欢“任侠”,推崇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法家信奉农耕而抵制“奇淫巧技”,而墨家却恰恰擅长“奇淫巧技”,推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法家推行严刑峻法和军功斩首,而墨家却宣扬“兼爱非攻”。

如果说变法后的秦国是一团火,那墨家就是一滴水。但是这滴水滴进这团火中非但没有被蒸发反而是“与火共舞”“浴火重生”。造成这种奇异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墨家学派的魅力,在于秦国的崛起离不开墨家。法家和墨家虽然是一对矛盾,但矛盾除了普遍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秦国的崛起并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提纲挈领(一):法家虽然排他,但不排斥务实,而墨家就是一个十分务实的学派。墨者从来不当键盘侠和喷子,更不会鼓动战争让别人去捐躯而他只捐一个月的工资。墨者只会既要说更要干,如果遇到打仗,他们会冲到第一线赴汤滔火,死不旋踵。墨家的这种品质是法家所欣赏的,因而商鞅把儒家的那一套称为“六虱”,却并未对墨家恶言相向。

提纲挈领(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怕法家制度能激发出秦军最强的勇猛值,但如果装备不行那也是徒添伤亡。二战时期的日军作战可谓是勇猛,但还是被拥有第一生产力的美国大兵碾压得鬼哭狼嚎。战国虽然处于冷兵器时代,但是那个国家能够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一步,必定能在战场上事半功倍。

秦国变法后,山东六国一直把秦国当成异类,总想把秦国扼杀在西陲。俗话说“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秦国在谋划扩张的时候总得先考虑保证自己的本土安全,马步扎得稳,打出去的拳才能狠。兵法界盛行“孙攻墨守”,秦国在面对山东六国的合纵及后方少数民族的偷袭之时,急需引进墨家的防御技战法。

根据一些专家的考古发现,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关于秦在法律、职官名称、计量制度及语词的书写格式方面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很相似。个别专家认为《备城门》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后秦国墨者的著作”。《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详细阐述了古代军事工程中的城防技术,这些全部是墨家军事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而绝非纸上谈兵。遥想当年山东列国四次合纵攻秦而不能灭秦,除去秦国被山带河的地理优势以外,我们还应该看见战场上墨者们忙碌的身影。

秦国的崛起并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根据考古发现,各个诸侯国即使再同一地点遗留下来的兵器普遍都是轻重不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而只有秦国的兵器不论在哪儿发现,其造型和尺寸几乎都是惊人的完全一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弓弩箭头有4万多支,但4万多支箭头的底边宽的误差不超过1毫米。我相信法家大多都是处女座,但没有墨家高超的制造工艺进行实施,估计法家也只能抓狂。更值得一提的是秦军弓弩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完全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应该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因而根据科学原理,我们就能知道秦军弓弩的射程肯定比山东六国的远。除了射程更远以外,三棱形的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使射击更加精准。因而又根据科学原理,我们能知道秦军的弓弩不仅射程比山东六国远,而且精准度和穿透力也比山东六国强。所以秦军能打胜仗不仅是靠法家的制度激励,更关键的是当山东六国还在使用“汉阳造”时,而秦军已经用上了“三八大盖”。

除了墨家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门派谁也搞不懂何谓“空气动力学”。谈到弩,秦国的弩更是霸气。秦军弩机的各个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换通用,轮廓误差不超过1毫米。在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六国某个士兵的弩坏掉了,那就真的坏掉了,因为身边阵亡战友使用过的弩机零件都无法使用,而秦军士兵只需要更换损坏的零件后就可以继续发射。秦军在墨家军事工程科技的帮助下,早已进入“标准流水化”的生产时代。另外,秦国将士用的青铜剑也比山东六国的剑长出约30厘米。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加长剑身简单,但是要保持加长后的青铜剑不容易折断就很困难。但墨家这帮理工男们又做到了,他们摸索出了铜与锡的科学配比,做到了既让剑身加长且能同样保持剑身的坚韧。所以,短兵交接之时,秦军又胜出一筹。

秦国的崛起并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我相信身边一定会有墨家工程团。《史记·李斯列传》写到:“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我相信这些刺客中绝大多数都是墨侠。关于墨家和秦国紧密的合作,肯定会有读者发出质疑:墨家不是兼爱非攻吗,为何投靠秦国?答案并不难,因为自墨子逝世后墨家分为了三派。各自都认为自己是最正宗的墨家,而其他两派是“别墨”,即赝品。韩非子・显学》写到:“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因为教派的分离,门派之间互相的倾轧,墨家最初的教义已经变得模糊。而身处大争时代的墨者想有一番作为则必须和当政者进行合作,墨守成规只能自取灭亡。而纵观天下列国,唯变法之中的秦国重实干轻空谈重工程,轻六艺;重科技,轻博士。

秦孝公《求贤令》中的“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语更是让人热血沸腾,试问不去秦国,还有那个国家更值得墨家前往?

至于“非攻”的问题,有人曾经诘问墨子:“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回答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是谓诛也。”你墨子既然成天宣扬非攻,那我就拿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来说事。你看这些都是圣王,但都没有非攻而都是诉诸于武力。墨子的回答是禹、汤和武王用的武力不是“攻”,而是“诛”,深层次的意思就是“攻”乃非正义战争而“诛”是正义的战争。墨子的观点很明确,我不反对正义的战争,但我坚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但何谓正义与非正义,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所以当墨家认准秦国是其宗主国及秦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之时,“非攻”的教义就已经失去了约束力。那么秦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吗?秦始皇认为肯定是!秦始皇初并天下,让丞相和御史宣告天下:“异曰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大家看,都是六国的惹得祸。

秦国的崛起并非法家一家之功,军功章的一半应属于这个神秘团体!

墨家在秦朝统一天下后就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在汉朝更是成为了绝唱。墨家消亡的原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本文只想通过墨家和秦国说明一个道理:“实干兴邦,科技强国

”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